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和我的命》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6-22 07:53:37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我和我的命》读后感

相较于《人世间》三套册的大部头,《我和我的命》只能算是一部“轻量级”的长篇小说。在二十余万字的有限空间里,梁晓声以“我”——方婉之这位80后女性的视角,写尽了她短暂的38年人生路上的种种遭遇与不懈追求。小说通过对几个年轻人奋斗故事的生动描写,讲述了人生与命运的深度纠葛,呈现出了不幸和幸福的多维辩证,也思考了“人何以为家、何以为人”的深层问题。

主人公“我”出生在贵州山区,因是女孩而遭父母遗弃,却不料因祸得福,从深山农家来到了县城知识分子家庭,原生家庭的改变也让她的人生之路从此改变。长大后,由于无法承受养母去世、养父要再婚、姐姐姐夫接二连三的亲情“胁迫”以及自身初恋的挫折,她从大学退学,独自一人来到深圳打拼,却无意中成为了经济特区开放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亲身体验了改革年代的种种传奇。在深圳,“我”找到了爱情,收获了友情,感悟了亲情;然而,命运却要 “我”交出不到四十岁的年轻生命……

在这本书里,梁晓声表达了很多对社会发展、人生命运和个体“活着”的看法,充满了真知灼见。书中,梁晓声反复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在世,除了自我,还有与这个“我”相牵相系的无数个体。一个人无法脱离这些关系而独自存在,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可推脱的“社会关系”和由此带来的“社会责任”。小说从一个侧面进一步串起了中国两代人对“社会关系总和”的认识:“我”的养父由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成长为一市之长,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然而,“穷亲戚”一直是他的“社会关系”,是他不能挣脱的部分。他没有埋怨,更没有逃避,而是用责任扛起了这一切。他一直在践行着“亲情扶贫”,也教导女儿要用责任扛起自己的社会关系,用“亲情扶贫”来为社会分担责任。

对于凡夫俗子的人生命运,梁晓声倾注了最深切的关怀。他在小说里写道,“校长妈妈曾对我讲过,她认为人有三命——一是父母给的,这决定了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和基因怎样,曰天命;二是由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所决定的,曰实命。生命生命,也指人在生活中所恪守的是非观,是生活与命的关系的组合词;三是文化给的,曰自修命。”一句话,道尽了命运不可违逆的决定作用,也写出了人的奋斗和自修自悟能够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生活固然不易,但奋斗可以坚韧,生命依然昂扬——小说冷静而客观地看待“命运”,既相信命运、热爱命运,和自己相依为命;又努力改变命运、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之和。

除了责任和命运,小说的另外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关注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成长。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梁晓声深知当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有着与他们父辈巨大的差别:他们几乎不用知道“苦难”二字怎么写,就可以长大成人。然而,在离开家庭的暖巢步入社会之后,他们又总会为成长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社会、家庭都会对他们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由此带给他们的冲击、迷茫和惶恐不容小觑。梁晓声试图通过这样一部小说,与年轻人沟通和探讨:女性的成长代价是什么?每个人的成长代价是什么?小说中几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我”、李娟、倩倩、姚芸,她们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成长起来的。面对商业大潮的冲击和诱惑,她们奋斗过、抗争过,但最终,有的人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有的人却自甘堕落、滑向沉沦,向自己的“天命”投降了。在节奏紧凑、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在个性鲜活、顾盼灵动的人物塑造里,梁晓声不断提醒着新时代的女性:无论在家庭成长和社会成长中遇到什么障碍,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尊严和肩负的责任。“我”和李娟们自尊自强自立,在自觉承担起家庭责任的同时,也始终相信勤劳、善良与正直的力量。她们的一生也许注定平凡,但她们活得有尊严;在生活一再想要扭曲她们的时候,她们都展现出了女性尊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