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孤独六讲》读后感16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2-14 09:29:28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孤独六讲》读后感

   我总认为,如果一本书是好的书,那就是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思维的转变,让我们在面对一些习以为常“看似合理”的背后来一场思辨,进而由推理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阅读的时候,总有一些话语能和你达到一定的共振,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和说不出的感动……

这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在自序部分中,作者提出了她的第一个观点,那就是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书中提出:“我们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在当今社会,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孤独的。当你承认你是孤独的,很多人就会抛出鄙夷的目光,认为你人缘差,没人愿意理你,或者总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所以才会感到孤独。毕竟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会有很多很多人,可能是你的父母、可能是你的亲人、也有可能是你的朋友,手机通讯录里、QQ、微信里零零散散可能有数百个、成千个人的联系方式,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网里面,怎么会觉得孤独呢?可事实,不知道又是如何?

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了这样的一个时代,因为相较于过去,社会的包容度更大。记得在上高中的时候,我总会有一种深深地压抑感,因为独立特行的作风,一些有别于他人的做法,坚守着属于我的一套价值,而间歇性遭受排挤。不被理解——相信是孤独者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记得高一的时候,我果断的拒绝领取价值过万的以贫困生补助来让我通过作假说谎来获得奖学金,在别人眼里很傻叉的行为,而我至今回想起来,还是挺佩服自己的选择的,没有让我迷失在金钱的漩涡里,也许当时我活的是最真实和洒脱的。

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我们贡献自己的劳动力给这个社会,同时也把生命价值的多元性给牺牲了。”

后来通过思考,我对自己发问,大家都认同的就一定正确吗?比如古时候的三妻四妾、男尊女卑,在当时符合,并且是大家一致认同,当时的人们又有几人去反叛了。包括当今社会的一些貌似合理的地方,又真的合理吗?如果没有思辨的过程,是否显得过于武断和迂腐。

怀疑——萌生出孤独感的起点。当我们对一切的事情都抱有绝对的态度,那么世界将是变得越来越同化。“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或结论。”

所以思辨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记得在读《理想国》的时候,我在看苏格拉底和各种人的论辨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他们论辩是否具有逻辑合理性以及如果我是他们中的一员,如果我有不同的观点,我有该如何的论辩。也许在论辩的最后可能会得出最后的结论,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论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想的碰撞,这样才能才能够有着真正的思考。

记得曾经有人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理想主义可能在80年代会存在,在90年代也有可能还会有,但到了21世纪,你要是理想主义,你就在社会上生存不下去。”

这句话引起了我很长时间的思考,也在某个刹那时刻,令我毛骨悚立。毫无疑问,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藏有一个属于我的,也属于理想主义者的世界,那就是在一个国度没有阶级和种族歧视、人人平等、人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仿佛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创造美好家园。但如果放在如今社会,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毕竟现如今宗教、种族、领土矛盾等等依然在世界中还有爆发,就包括在我们身边,也会冒出一些不公平事件,可转念一想,虽然我可能在我的有生之年无法做到,但只要一步步的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哪怕力量再微不足道,自己看不到最后的结局,但这一生,又未尝不是一次自我生命的绽放,等到耄耋之年,依然可以笑着离开人世。

在文学作品中,实际上我很欣赏那些所谓在现实世界中的失败者,比如《史记》中的项羽,虽然他是刘邦的手下败将,但他的一身侠气,哪怕最后乌江自刎,但在我们心中,他就是一个英雄般的人物。在《亮剑》中的赵刚和李云龙,最后以死亡来捍卫他们的理想信念。《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羊脂球》中在世俗眼中的下等人,又展现出如何高贵的品质……

所以,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否可以辩证着去看待。《孤独六讲》中说道:“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无论是哪一个领域,我们都可以当做是一门艺术,那就是不断地开拓这个领域的空间,为我们所经营和从事的领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让生活更加充满艺术化,可能会充满更多的惊喜和挑战。

我很庆幸,自己已经活在世上二十几载了,还能够存在一些不去切实际的梦想,因为我的青春还在,只有先做回自己,然后才能说要去回报社会。因为当你没有经过思考过后,就去说要回报社会,那也就只能成为被社会利用的机器,从而缺乏了个体的独特性,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人。

在我的观念中,也是书中的观点,我始终认为我们不应该属于任何人,我只是社会的一份子,也就是“公民”,这就是倡导的“个体独立”。

我们常常分不清“依靠”和“依赖”,其实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依靠”是在人生旅途中累了的时候,可以中途休息一下,但依然要往前走;而“依赖”则是不愿意前进、故步自封。所以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请“依靠”我们亲近的人,或成为他们的依靠,但不要变成“依赖”,因为那样的生活,将会是多么的沉重。

读完此书后,陷入了激烈的斗争与沉思,所谓“不破不立”,也许只有在一次次的冲击和撕裂中,才能够寻找到那个自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