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南渡北归》读后感18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3-01 07:54:01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南渡北归》读后感

断断续续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将《南渡北归》读完了。当我知道这本书的时候,迅速被这本书的内容给吸引住了。早高峰上班的地铁上基本全部花在了该书上,晚上躺在床上后临睡前也在刷该书,困的睁不开眼的时候再倒头就睡。

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实际上带有了比较浓厚的党的特色,过分的强调了自我,而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的描述相对较少。受限于篇幅的限制,历史课本对于历史人物提的也比较少一些。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乘井喷状爆发的有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和民国时期,本书以民国时期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识分子们为主角,比如胡适、陈寅恪、梅贻琦、闻一多,讲解了大师们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的经历,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南渡北归》实际分为了《南渡》、《北归》和《离别》三部曲,全书100多万字,四大名著字数最多的《水浒传》也不过才96万字,本书可以算得上一步巨著了。之所以有那么多字数,其中有一部分篇幅是大师们的一些书信资料,真正属于作者的有效字数应该跟《水浒传》不相上下。

《南渡》主要讲解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各学府的师生们纷纷南下,先是辗转到长沙成立了长沙临时联合大学。但不久长沙沦陷,又分几路辗转到云南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像李政道、杨振宁在这里完成了部分学业。但在昆明好景不长,时常有敌机轰炸,师生们天天”跑警报“。后一部分又逃亡了四川宜宾长江边上的李庄镇,很多大师们在李庄镇度过了非常难忘的一段回忆。比如林徽因、梁思永,很多时候都是在病床上度过,又受限于当地的环境,无药可医。

《北归》发生在了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开始组织知识分子纷纷回到北平的旧时学府,回到一别多年的故乡。可是好景不长,国共内战爆发,北平沦陷。紧接着一大批的知识分子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逃亡,很大一部分逃亡了台湾岛,另外一部分留在了大陆。这一不同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命运。

《离别》是读起来最为伤感的一部,大师们纷纷陨落。逃亡台湾的如傅斯年、胡适、梅贻琦等虽然过得并不富裕,谈不上悲惨,但也算在台湾开辟了一番事业,名扬千古。但逃亡台湾的知识分子,在大陆却成了千古罪人。如大陆掀起了一股非常大的反胡热潮,以至于连胡适的儿子胡思杜都登报公开批判远在海峡对岸的父亲。可惜的是,思想觉悟足够高的儿子仍然在被批斗至自杀身亡。留在大陆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却大相径庭,政治觉悟高者如郭沫若风生水起。但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在”三反“、”文革“运动中都遭到了残酷的迫害,被红卫兵逼迫自杀者也不在少数。当年的红卫兵如今也就其八十岁的样子,我特别想采访一番当时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怀着怎样的心情什么动力来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而且自己还理直气壮。

寒门难出贵子。民国时期但凡叫上名字的大师们大都出生在名门望族,而且往往一家不止出一位大师级人物,甚至有很多家族是世交。随便举几个例子,如周树人、周作人兄弟,虽然后来两兄弟完全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曾国藩的后人至少五代以内都有各种英才,如在民国时期活跃的曾宝荪、曾约农、曾昭燏、曾昭抡等。梁启超的两个儿子梁思成和梁思永兄弟,分别在建筑学和考古学方向有非常高的建树。不过也正是因为出生在名门望族,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也往往在后来的迫害中是最惨烈的。

傅斯年在书中简直被作者推崇之至,甚至可以说是崇拜。关于傅斯年,作者描绘最多的字眼是胖子、高血压蹭蹭往上窜、活跃于政学两界、学术大鳄、气场强大、胡适的打手、思维清晰、擅长处理棘手问题。傅斯年毕业于大学,曾经领导过五四运动,出国留学后曾经担任了多年的史语所所长一职,也曾代理过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国共内战爆发后,随史语所一起逃亡台湾,在台湾期间,担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突发脑淤血去世,后葬于台湾大学的”傅园“内为后世铭记。

另外一个对外印象比较深刻的人物是陈寅恪。清末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同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国共内战北平失手后,陈寅恪从北京辗转逃亡岭南大学,后岭南大学跟中山大学合并,任教于中山大学。书中罗列了陈寅恪的多首诗,诗文引经据典,读起来相当晦涩,没点文化底蕴根本无法领会其中奥妙,可见大师功底之深。晚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完成了80多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非常人能所及。

本书描述的这段历史,实际上也就发生了一百年的时间,但却有非常多的历史是无法考证的。读史书其实想了解一个真实的历史,但本书的作者却带有了比较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比如对傅斯年推崇之至,对闻一多的评价却非常差。另外,作者有一丝错误的政治倾向,此书能够在大陆出版也算是一个奇迹了。读此书本着了解历史真相的态度,但却不可全信。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大都有记录日志的好习惯,日记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成长的好方式,可惜这么好的成长方式在现代的社会中却在逐渐消失,更多的会出现在小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另一方面,日记作为了非常好的一种史学参考资料,日记不会说谎,是作者的最真实的内心流露。过去发生的事情可以被人遗忘,但文字永存。由于没有长途电话这么高科技的产品,朋友之间的往来很多都是以书信的形式,如林徽因跟美国好友费慰梅就有大量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也成为了非常好的史学资料。书信在当代早已成为了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便捷的聊天app,无论身处何地对方永远在线,想聊天几乎没有了任何代价。

如果你有时间,此书值得一读。再推荐一个关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纪录片《九零后》,针对超过16位超过90岁高龄的专家学者的口述,有助于了解当时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