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于群体的定义和它表现出的一般特征的对话,我给这次访谈录起的题目叫《制服的诱惑》,你没啥意见吧?
教授:我能理解这个文章题目表达的含义,其实挺准确的,我没啥意见。制服诱惑有其他歧义吗?
我:没有,绝对没有。行了,现在聊聊啥叫乌合之众呢?
教授:给出准确的定义比较难以措辞,我更愿意做出易于理解的说明。若干人只要他们具备共同的想法指向,就构成一个“群体”,或者称为“心理群体”,这时群体就表现出一种迥异于个人的集体心理,集中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和情感。群体中的个人或智力超群,或道德高尚,或信仰坚定,这些个性特质都将消失,在集体心理中几乎荡然无存。
比如,你看那边那桌麻将,桌上的四位麻友,当他们提出希望麻将馆老板娘优惠价格而被拒绝时,这些人可能冷嘲热讽、苛责挑剔甚至可能举止出格,都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宣泄,他们表现不出平时可能具备的道德感与人格。这四个人这时就构成一个心理群体。
再比如球迷群体,也是一个极为生动的例子。中国男足为球迷宣泄提供了太多的题材。
我:我认为微信群和QQ群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前两年疫情封控时,小区里的各种楼栋群、单元群、小区业主群、团购群不一而足。我记得我所在的楼栋群里的大妈们,有一次集体呼天抢地哀嚎说我们这个小区全完了,有人亲眼看见120都来了,下来几个宇航员装束的医务人员抬走了一个人。然后群里开始各种揣测,各种恶毒咒骂。晚上物业证实是有人洗澡不慎摔伤,也没见群里有谁为语言粗俗恶毒表达悔意。
教授:是的,地域上的分离并不构成障碍,典型的例子还有宗教群体,甚至一个民族。你刚才说到的网络上的群体特征,是一个更加明显的例子。
我:我明白了,群体的产生有个条件,就是“共同的心理指向”。观音桥广场上几百人聚在一起也不能叫群体。我观察发现,群体一般还有一个外在的特征,就是差不多统一的制服。
教授: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决定群体特征的有几个因素,首先是群体中个人身份的隐匿,个体无需为群体行为承担什么责任,使得群体成员安全感大增。制服提供了合理的掩饰;其二是集体情绪的传染,制服也提供了显著的同类识别特征和异类拒止标志,群体之外的人很难被这个群体的情绪所感染;其三是易于接受暗示。着制服的群体通常是有组织的,组织者及其骨干成员互相呼应,形成类似催眠的效果。
我突然觉得,你为访谈录的文章命名《制服的诱惑》,是不是还有进一步的、原著没有阐述的含义?
我:我们的文化特征,使得太容易被制服所诱惑了。这里所说的制服,有时候是无形的。当制服是某种高尚的口号时,群体成员群情汹汹义愤填膺,老实巴交的农民高举U型锁砸向同胞,完成“壮举”;当制服是某种利益时,群体成员哄抢别人财物时表现出的理直气壮肆无忌惮,麻袋油桶三轮车就是另一种U型锁;当制服是某种荒唐的命令时,群体成员狂吠咆哮,强闯民宅行凶作恶劣迹累累。在网络上,制服甚至就是几个词语而已,无法言喻。制服之下,群体成员获得了超常的能力,平时不敢多想的暴行,此刻理所当然。多少恶行,借制服之名,制服的诱惑令人如痴如醉。
教授:群体的确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群体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也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不顾一切勇往直前,为理想、为荣誉、为信仰赴汤蹈火。这些英雄主义显然也有无意识的成分,但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有点沉重,我和教授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望向低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