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里说的是全球闻名的中国计划生育历史,放眼全球,没有一个国家会对生育进行如此严格的管制。就像老百姓私底下说的,国家啥都可以管,但是不要去管别人的私生活吧。
故事开始写的是姑姑一家人的背景,她是烈士的后代,家里的独生女。那个年代的人对毛主席对党是天然的崇拜,她更是坚定的红色革命战士。
因为烈士子女属于国家重点培养对象,她选择继承父业,做了一名医生,产科医生。
最开始,她是老百姓心中的神医,“我”以及周边的邻居都是姑姑接生的。她在这个时候被称为“神手医生“,在这之前好多女人在家生孩子被产婆给害死了。陆陆续续,经她手接生的孩子不计其数,她成为了当地的“送子娘娘”。根正苗红,她应该匹配到更好的男生。她与一位飞行员恋爱了,因为政治的原因,男生逃到台湾去了。那个时候是文革,夫妻互相揭发的事情不再少数,她被革命分子抓起来审判,好在男生写的日记救了她。她在审判中坚定地与男生划清界限,她是坚定的革命分子,终于无罪释放。
历史走进80年代,中国发生剧烈变化,计划生育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作为革命党员的姑姑当仁不让执行起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一胎是女孩,八年之后可以再生二胎。在那个时候,没有儿子在家里抬不起头,在村里直接被欺负,人家说绝后。
古有不孝,无后为大。没有儿子,对当时的人来说,就是没有后代。计划生育让很多家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不符合政策,哪怕是孕期8个月,也会拉去强行引产。
书中有两个典型悲剧。“我”的发小老婆王胆,也是姑姑接生的女孩子,她怀孕后,一直躲避姑姑的追查,最后快生的时候,她还在逃跑,终于她直接跳水了,孩子最后生下来,她却死了。生下来一个病弱的女孩子,从此这个家庭一蹶不振,悲剧一直在重复上演。另一个悲剧是“我”的老婆为了生二胎,偷偷取环,怀孕之后又成为姑姑的重点打胎对象。老婆对生儿子有执念,“我”如果不执行国家的政策,就只能从机关下放回家种田,“我”是不愿意过这种生活的。“我”一直是姑姑的铁杆粉丝,坚决拥护姑姑的政策。经过和夫人多次沟通,最终达成一致,打掉大月份的孩子。姑姑亲自操刀,她承诺一定会安全从手术室出来。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我”夫人没能从手术台上走下来。
从此,这个家里没有了女主人,“我”没了爱人,孩子没了妈妈。“我”母亲因为此事大受刺激,很快过世。姑姑一如既往站在一线,她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从此她又成为了别人口中的“活阎王”,经她手被杀的胎儿不计其数。邻居们对她痛恨至极,说她老姑娘,看不得别人生儿育女。
她一直勤劳工作,直到正式退休。人一旦闲下来,就会开始回忆过去的事情,姑姑开始失眠,她认为杀害了无辜的生命。一次在田野间被一个熟人强奸,后续遇到了一个男人,她决定结婚了。这个男人碰巧救了她,在当时给了她心灵上很大的安慰,而且他是个捏泥娃娃的手艺人,正好姑姑需要复活那些被杀害的胎儿。
姑姑一直牵挂着侄子,她把自己徒弟介绍给他。后来,他俩迁居到北京生活,日子过得平淡而和谐。遗憾的是,他们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位产科医生对于生儿子执念颇深,忙于工作的时候这种意愿不够强烈。之后俩人退休,又回到了家乡。“我”的太太打听到代孕服务,她的念想终于能实现了。代孕机构的女孩子都是年轻美丽的女子,代孕生男孩5万,生女孩3万。终于到了生孩子的时候,姑姑用她那双神手接生了侄子的孩子,“我”夫人终于当上了母亲。她的痴念终于得到满足,她的人生散发着幸福的光芒。
一瞬间,时间拉到了新时代,渴望生孩子的,生儿子的人又多了起来。高官们为了生儿子不惜重金包“二奶”“三奶”,姑姑又成了受欢迎的人,纷纷向她取经如何好生养,如何能生儿子。她一边在家与丈夫捏泥孩子,一边帮代孕机构接生,她觉得终于能为自己赎罪了。
“我”在退休之后,以60岁的高龄重新当上爸爸了,“我们”一家又有了新的希望....
看完整篇小说,感觉计划生育是那么真实。我们农村是可以生两个孩子,计划生育相对人性化。听我妈妈说,80年计划生育执行最严格,但是农村对儿子有着强烈的欲望,认为儿子才是自己的后代。记得那个时候,有的妇女月份7个月都被拉去强制引产。有的人到处躲着生孩子,生完了再回家,发现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被搬走,房子也被毁坏了。到了90年代,政策开始松动了,我们村的书记直接说了,孩子可以生,上交罚款就行。我弟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生的,书记还说养的起就生下来啊。我们小的时候真是热闹,孩子都多,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穷,散养孩子,人们的心理压力不大。
现在呢?大部分人自觉只生一个孩子,不论男孩还是女孩。一想到奶粉钱,教育费,误工费,辅导班,整个人头皮发麻。我身边生二胎的家庭都很少,现在的小家庭养育孩子确实不太适合生多的孩子,太操心,太费钱。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夫妻关系面临严峻的挑战,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更加关注当下。不用计划生育,肉眼可见的,孩子会越来越少,因为人类会越来越自我,现在没有几个人考虑百年之后是否有人给自己坟头烧纸钱,哦,说不定坟墓都没有呢。现在城市里的坟墓可贵了,活着能生活好就够了,谁还想那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