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自我突围》读后感11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5-27 09:06:10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自我突围》读后感

施一公的著作《自我突围》汇集了施一公的50多篇文章,包括爷爷的故事、童年与父亲,出国留学时在中餐馆打工的经历,与儿女相处的趣事,和杨振宁、饶毅等的师友情谊,还有育人之思和科教心得等。
作者施一公何许人也?施一公在高三时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并提前一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出国读博深造,博士后经过努力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良条件,全职回到母校清华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现任西湖大学校长。


拿到《自我突围》这本书,我在琢磨:书中是要表达“突围”什么呢?为什么要“突围”?怎么“突围”呢?当我迫切地翻开书本,找寻答案时,让我惊奇的是:作者在书的前三章,不急不缓地描述着“家世故里”“成长足迹”“生活百味”,用平实的语言介绍着自己在河南省驻马店的童年时光,回忆着与父亲、爷爷等家人相处的故事,回味着红薯、油条、馄饨、大白兔奶糖等那些难以忘怀的童年美食......读着读着,我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真挚情感。
书中跟教育教学相关的当属第五章“育人之思”。


在“我们为什么上大学”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最重要的是学做人,学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希望每位毕业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在追求“小我”的同时,心里有一个“大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要有一份兼济天下的雄心!
在“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切身经历和感悟,畅谈了对学术的看法:时间的付出是必须的;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科学家往往需要独立人格和一点点脾气等。在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舍中,作者引用尼古拉的回答加以阐述“一个人必须对他做的事情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是阅读科研文献还是听学术讲座,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阅读着这些文章,除了佩服科学家们严谨忘我的品质,也对我们一线教师做科研课题有一些启发。


在“人才培养呼唤良好的制度环境”文章中,着重表达了我们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方法论)。在学习知识中,“要容忍一些失误,容忍一些跳跃性的甚至是违反常规的思维”“给学生渲染方法论、科学史,让学生知道以前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目的就达到了”“研究方法论的培养比知识的更新更加重要”“让学生具备判断力”等等。


“育人之思”这章节,主要描述的是高等教育层面的教育教学。我们小学虽然属于基础教育,但这些教育思想同样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分享了在他56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做出的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比如2008年全职回清华从零起步建立生命学院;探索人才引进,建设世界一流生命科学教授队伍;推行教学改革,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向国家建言献策,促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等等。他相信,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突破和挑战,只有不断尝试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成熟。


《自我突围》这本书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真实的施一公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自我突围,一个当代中国科学家的人生观。他的教学理念也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第一,我们要做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最重要。做一个人格健全、自信阳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兼具个性发展的人。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公民。


第二,真诚育人,方得始终。一线教育工作是很辛苦的,凭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心。把教育作为爱心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唯有这份心中装着大我的师之爱,才可以让教育事业增值。让平凡的岗位熠熠生辉。为师者,也方能真正地自我突围。


第三,要舍得为教育事业投入精力和时间。在投入和付出中,去找到教育事业的真实意义。作为小学班主任,面对的孩子需要高质量的陪伴。所以,我们除了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们知识和技能,高质量陪伴他们,一起快乐成长,也是如此重要。
感恩作者施一公先生,他的《自我突围》带给我如此多的思考,这些思考也会变成进一步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