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8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6-02 08:06:18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我的读后感:回忆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个人评分:★★★☆☆

回忆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完。英文名Educated,直译“受过教育的”。作者生于贫民窟,没上过小学中学,自考进了家乡附近的大学,而后凭借个人努力考入剑桥大学。单从主题上看,这是非常激励人心的故事。贫民窟、自学、剑桥大学,这些字眼组合起来几乎保证了这是本畅销书。“逆袭”永远是流行故事的范式之一。

全书分为三部分,若笼统作个总结,第一部分讲了作者的家庭史与个人成长史,这部分情节,我个人觉得太零散,读起来很费劲(多少也有翻译腔的影响)。第二部分讲了作者努力考大学,同时也在与家庭抗争,这部分主线就清晰了起来,在阅读时我也渐渐地进入了“心流状态”。第三部分则着重于作者在学业上的功成名就,以及功成名就之后的事(或许也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与旧有的源于原生家庭的错误观念的抗争,与青少年时期经常家暴她的哥哥抗争,与父母顽固的宗教信仰的抗争以及由此引发的与整个家庭的抗争。

读完这本书,我不知道生在无宗教信仰国度的我们该如何从这个故事中产生共鸣,又该如何从中获取力量。我们可能会同情并共情于作者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源自家庭的伤害,但应该无法深刻理解催生这伤害的源头——顽固的宗教信仰。宗教文化的隔阂使我们很难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经历,而这或许是读懂全书的一个关键点。此外,没有类似家庭困境的人或许也很难理解作者对命运的抗争。书中,亲生父母有着虔诚近乎顽固的宗教信仰,希望孩子也能归附于此,在思想上强迫孩子,未强迫成功后还决绝地与其断绝关系,并到处对亲朋好友宣扬他们编造出来的孩子的恶行。这让我难以理解。可以说,作者父母对宗教信仰的坚定程度(或说顽固)和作者与其关系的恶劣程度成正比。越坚定,就越恶劣。当然,有一点,我觉得作为女生,尤其家里有哥哥的女生读来应该会有同感:传统家庭中男子的主导地位以及传统的重男轻女倾向。这是另一个话题,在此不多说。

我更想谈的是,我们普通人能从这个故事中借鉴些什么呢?有人可能会说作者身上的好品质,如乐于奋斗、坚毅、坚强等等。或许这些能感染我们,但我觉得学不来。其一,品质是表象,动机才是本质。而大体上作者每次努力学习要么是没钱生活了必须赢得奖学金,要么是为了纠正脑中源于原生家庭的错误观念。而作为普通人,我们一般没有这样的强烈动机。

其二,作者能上剑桥大学和她先天或后天的品质应该有关系。作者的母亲的母亲,也就是作者的外婆,用书中的原话来说“是山谷里最好的裁缝”,作者的母亲在家庭的照料下“过着正常有序的体面生活,可谓无懈可击”,这样来想的话,作者母亲的那一家在小镇子上应该也算一流家庭了(甚至中产)。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她母亲的教养与品质应该都不错。而作者父亲的家庭情况与成长史,作者着墨较少,但她父亲一生顽固的宗教信仰、一生与政府的顽固抗争(虽说这种顽固或许是错误的)侧面也表现了他父亲身上的坚毅品质。不然谁能快死了,还仍然不愿接受正统医院的治疗呢?并且,在作者长大后,她父亲与母亲互帮互助在医药领域做生意,几乎成了那个山谷中最富有的人家。我想没一点经商头脑,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再看作者的兄弟姐妹,一共七个,除去四个留在父母身边干活儿的,其余三个都取得了博士学位。通过以上几点,我想说,小成功一代人或许可以完成,但几乎没有人的“巨大成功”是单凭一代人就能造就的,上一代人的影子多少都会在里面。作者要么天生就有一些“做成事”的品质,如聪明、坚毅、刻苦等,要么在后天耳濡目染下言传身教下,获得了这些好品质。这些影响对任何作家来说,本身就很难形成文字写在书里,更何况这本书的作者与其父母的关系又十分恶劣,这一定程度使得作者会下意识过滤掉一些来自家庭的正面影响。勉强举个我看到来自家庭影响的例子:“回首往事,我发现这就是我的教育,将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我学着弃我而去的那个哥哥的样子,在借来的书桌前枯坐,努力而仔细地研读一条条摩门教教义。我在学习的这个技能至关重要,那就是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

那我们到底能从这故事中借鉴一些东西吗?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们唯一能借鉴的是:当我们决心走自己的路而内部世界无法理解自己时,一定要主动去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回顾作者的求学路,作者能上剑桥大学有两个关键点:

一、主教的帮助。在上杨百翰大学(作者家乡附近)时,大学附近教堂的一主教给予了她求学路上重要的精神支持,原文如下:“我和主教每个星期天都见面,一直持续到春天。对我来说,他是一位权威家长,但我一进门,他似乎就放下了家长的威严。我说着,他听着,将我身上的耻辱感一点点消除,就像医生把感染的伤口一点点治好”。这无疑很重要,帮助作者消除了残酷家庭经历所带来的精神扭曲。更为重要的是,这主教也给作者在求学路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金钱支持,并帮助她扭转观念——作者父亲极其厌恶政府使得作者本身不想申请,申请了对她极其重要的政府奖学金。

二、老师的帮助。作者对某一课题有困惑,主动找了杨百翰大学的犹太历史课教授克里博士沟通,在这一沟通过程中,这位教授发现了她身上的才华,并建议她尝试申请剑桥大学。这给作者打开了一个新的人生方向。但恰恰也是在这关键的一点上,作者在书中着墨较少:克里博士如何发现了她的才华?为何建议她考剑桥?她又是如何考上剑桥的?书中着墨很少,我觉得不应该。

总之,这两个外界因素对作者的求学之路产生了蝴蝶效应式的巨大影响。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抛去这两句话中传统的褒义,这其实也是让我们去寻找支持自己的外部力量。从这点上说,我觉得译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非常贴切且有诗意。作者成长于巴克峰这座山,这山充满了强迫、暴力、偏见,而作者勇敢走出这座大山,通过教育,飞向了一个真正让自己有归属感的新世界。

写到这里,我觉得这本书的主题不在教育。教育诚然是这本书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如果用一个关键词作主题,我觉得应该是“家庭”,这本书无一处不涉及到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亲戚等。教育是果,家庭痛苦是因。如果用一句话作主题,我觉得是:一个人通过教育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和解,同时步入新世界完成个人独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教育是状语,很重要,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这句话里的谓语与宾语:“与原生家庭和解”、“完成个人独立”。这是一段太过传奇的个人成长故事。从故事内容上来说,绝对是满分。但从故事主题和个人阅读感受上来说,我觉得有些名过其实。我个人普通的生活经历和少得可怜的宗教文化知识,使得我很难真正理解并共鸣于这一这故事。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