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1895年面世,是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居斯塔夫.勒庞著,把群体作为一个心理实体来研究。书中所说的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他们不会思考也不懂得推理,对再怎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也会深信不疑。只拥有简单和极端的感情,最不真实的东西反而往往最能打动他们。群体极易奋不顾身,冲动、多变、易怒,易于受到暗示,偏狭、专横和保守。
对群体而言,表面上的东西比实际的东西作用要大的多,非真实的东西总是压倒真实。人们以光荣和名誉来激起他们的热情。甚至要让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自己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想到有多少群体为了信仰、主张和他们一知半解的字眼而英勇就义。集体的暗示对于个人格外强烈,即使是杀人放火,同胞们的一致拥护更让他觉得这太自然不过了。
现代文明之所以会发生大动荡,是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群体的力量逐渐强大,首先是因为某些观念慢慢地深入人心并得到传播,然后是由于个人逐渐结为社团,以实现某些理论观念。
群体不擅讲理,却善于行动。
对群体来说,最不公正的东西在现实中可能是最好的,如果它同时还很不显眼,表面上看起来很轻松,那就更容易被接受。暗示给群体的不管是什么观念,其形式只有变得绝对和简单的时候才能显示其重要性。比如用来吸引群体的演讲,必须形象化,必须有突出而清晰的形象。
群体的简单化和极端化,用含有美好意义的词语唤起群体的想象力,激发群体的共情。有三种很明确的办法:断言、重复、感染。在人群中,观念、感情、激情和信念等情绪拥有的传染力跟细菌一样厉害。模仿只是传染的一个小小结果而已。
群体的想象力受形象的影响极大,形象可以通过恰当地使用词语和套话来唤起。语言运用收放自如的天才,例如宗教信仰的创始者,他们会拥有魔术师那样的神秘力量,既能在群体心中引起巨大的震荡,也知道如何平息风波。
词语威力的大小与他们所唤起的形象密切相关,跟它本身的意思却毫无关系。意思越不明确的词语因为拥有宽泛的解释,因为抽象,反而越能引起行动。荣誉、梦想、自律、自我管理、奋斗等。遣词造句功不可没。
本书还提到学校教育就是一种群体教育,教师在阅读本书后,对于班级风格的打造、为何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会有思想层面的不同认知。对于学生的教育不是单独的个体教育,个性化的引导谈心应该建立在良好的班级秩序之上,利用集体对个人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完善三观建设。因此在一个集体形成之初,最关键的就是要营造集体氛围、凝聚集体的荣誉感,强调集体性的习惯养成,而非总是聚焦个体,这实际上才是一种有效的抓大放小。为什么要发现个人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取悦,群体中已被取悦的个人,很快就可以被说服。当然不要忘了你取悦的目的是说服。教师个人声望的建立和合理的语言使用则是最好的教育凭借。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群体教育,自然有群体教育的局促,家庭教育就是使其独立于学校群体教育的一种补充。为什么学校被称为象牙塔,为什么大学生进入社会时才发现一切与想象中不一样,为什么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成就各不相同,答案就是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作为父母,应尽量带领孩子进行必要的社会活动,利用一切方法开阔孩子的视野,使其思想不被学校教育所简单化。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建立足够的声望,拥有更多话语权;与孩子建立爱的亲密关系,因为在群体中,感情在与理智的长期搏斗中从来没有输过。
最后再说一句,当个人处于群体中,一定要保持思维的独立,慎独以削减群体情绪的裹挟。时间是我们真正的主人,想看到事情发生变化,坐等时间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