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博尔赫斯《阿莱夫》读后感8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4-27 07:33:10归属于读后感8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博尔赫斯《阿莱夫》读后感

目前为止,没有一本书像博尔赫斯的那样让我读得辛苦而又沉迷。

看到博尔赫斯会想到中国的老子、司马迁、李大钊、毛泽东等,这是因为他们曾经或长或短地从事过图书馆的工作,且有思想。尤其是博尔赫斯更是堪当行走的图书馆。读博的小说,你能感知他知识的丰富,典故、史料顺手拈来。

可惜,很多内容不易读懂。方觉得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不懂却又十分想读,这很奇怪。大多数情况下,不懂或不好读的读物是会丢下的。这就是魅力。

静下心来读书,还是喜欢有深度、发人深思的文字。口水文不需要动什么脑筋,看完大多数不会再读,收获也不会太大。

博尔赫斯不会这样的,他的小说(短篇的)是为了重读而准备的。一篇七八千字数的《阿莱夫》我读了又读,感觉还是没有读尽意味,没有完全领悟透。

《阿莱夫》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我”一直钟爱的女人贝雅特丽奇离婚后住在加拉伊街老家,1929年在病痛中去世后,“我”在每年4月30日她的生日那天都去探望她的父亲和她的表哥达纳里——一位我所鄙夷的诗人。达纳里经常在我面前朗读在我看来愚蠢不堪的诗作,甚至要求我请另一位名作家阿尔瓦罗为其诗集作序,令我烦不胜烦。一天,达纳里焦急万分地打电话告诉我说加拉伊街老家的房子要被拆除。“为了写完那首诗,这所房子是非有不可的,因为在它的地下室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阿莱夫。”他还解释说,“阿莱夫就是包含着一切的点的空间的一个点。”——在行文近一半之后,通过达纳里的口,阿莱夫此时方才出场。我一个人在黑暗的地下室中,看到了包含着世界一切的阿莱夫,“我感到无限的崇敬,无限的凄凉”,因为它就是:“不可思议的宇宙。”后来,加拉伊街终被拆除,阿莱夫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半年后,达纳里的长诗获得了国家文学奖的二等奖,而我的作品《赌徒的纸牌》,竟然没有获得一张选票。

读博的小说不能停留在情节上,大多数情况下,情节只是一个导引。我觉得博的文章可以说是小说也可以说是散文,具有哲思性的散文。

小说中的“我”在阿亨蒂诺的地下室看到的“宇宙世界”正是“我”心灵的反照,是记忆的重现、现实的感受和未来的幻觉,三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场面的重叠和旋转的幻觉,那一时刻,仿佛时间获得了暂时的静止、凝固,甚至倒转,宇宙世界的万事万物“体积没有按比例缩小”,令人眼花缭乱地呈现出来,既展现了宇宙世界的无限和永恒,也展现了人的心灵的深刻和丰富。在此,小说通过“阿莱夫”这个象征性符号和物像,将宇宙世界和人物心灵融为一体,互相映照,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 

《阿莱夫》所表现的宇宙观极为复杂深奥,但它主要表现的是一种人文宇宙观,它所展示的是人类心灵的投射,是包容了万事万物的人类生存着的大千世界本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阿莱夫》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生存的“自我关照”,是一种探寻生命价值的“自我定位”。

“我”和达纳里同是文人,一个是“失败者”,一个是“成功者”。二者相互厌恶。我觉得达纳里之所以让“我”去地下室看阿莱夫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有他的猥琐和阴暗心理。而我恰恰看到了“小”和“大”以及无穷无尽。作为一个作家,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对文字表述的谨慎。这就是心之所想,境由心生。“我”意识到宇宙无限之大,人之如此渺小。

贝雅特丽奇是女神的代名词,在她死后的十四年中,我每年在她的生日当天都去她家怀念她,就这么卑微地、心甘情愿地爱着她。当神的形象被颠覆,她也将被我遗忘。

其实,解读有失偏颇,只是识其一点,没尽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