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蔡崇达《皮囊》名著导读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12-13 06:58:40归属于读后感范文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蔡崇达《皮囊》名著导读

文/罗秀娜

作品简介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皮囊》腰封上的一句话吸引了我去阅读这本书,我猜想,书中应该写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读过之后,也确实如此,故事娓娓道来,却妙趣横生。

在以往的寒假阅读书目中,这本书广受学生欢迎,有很多同学在书香节中选了《皮囊》来写读后感。

《皮囊》是蔡崇达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14年12月。书中记录了作者与故乡、家人、好友之间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作者虽以苦难为题材,但却是以超越困难、寻找与苦难和解、救赎心灵的方式来立意,整体基调虽忧伤但不颓废,文本中散发出一种明朗向上的精神力量。”

《皮囊》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喜欢看故事的同学不可错过,更重要的是,书籍可以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战胜苦难的勇气。在读故事中,看见自己,看见别人,理解世界的各种不同。我有那么多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共鸣,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幸福。

优秀读后感

以下是学校举办书香节征文比赛时选出的佳作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皮囊》读后感

2021级6班 李丽君

如果肉身腐朽,那我们还剩什么?是的,我们还有灵魂。

当我郑重的把书的最后一页合上,一股滚烫的情感流淌在我的心头,我静默于唇间,《皮囊》。无数个疑惑在这一刻冲进我的脑海。为什么生活总是会把人的最后一线希望掐死在摇篮里,为什么被倒伏在地的次数总是亳无下限,为什么失望与期望总是结伴而行,为什么总有人明知前方死路却还是要义无反顾的撞得头破血流。我有种说不出的难过,我期许自己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也许这样,我才能更喜欢这个世界。

如果爱很遥远,不要忘了让自己幸福。诚如史铁生先生所说:“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瞻望未来,你会说你前途未卜,你会说你前途无量;但要是你站在终点看你生命的轨迹,你看到的只有一条路,你就只能看到一条命定之路。”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我不再嘲笑徒劳无功者的执着,嘲笑母亲倾家荡产也要再建即将要拆的楼房,那是家,是亲情,也是爱情。我不再为可怜的“伤者”而难过,只是静静感受他热烈追求的外表下空虚迷茫的心。荒凉不堪岩石嶙峋的边界之内,伤与悲漫步于无尽的枷锁之中,仿佛是囚禁地,是放逐的极限。人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即使是最最明亮的行星也有这类黑斑。你与我,这世间的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被困于一方狭隘的天地。

推开世界的门,去看那些不惧重来的人。又如海子所言:“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和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再次出发或许更加困难,但总有人骨子里就带着不屈和任性。哪有那么多云淡风轻,生活从来都是甜中带苦,笑中带泪。常常熬不住的时候也想找个靠山,可是你怎么找都会发现,有的山长满荆棘,有的山全是野兽,所以你应该是自己那座山。流过血,结过痂的疤痕会被更敏感的包裹在皮囊中,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它好过一颗沉睡的心,更好过一颗没有心的行尸走肉,它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我甚至渴望暴风雨的降临,让它迫使我从绝境中展开生命的羽翼。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真实的,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和隐忍。

假如刮一阵风或滴几滴雨,就阻止我们去做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的懒惰还能为我们给自己规划的未来做什么准备呢?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人生匆匆,自渡是一种能力,而渡人是一种格局。且视他人之疑目如展展鬼火,大胆去走你的夜路。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醒着、亮着的心却无法拒绝皮囊。

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读《皮囊》有感

2021级5班 刘艳青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此句出自蔡崇达阿太之口的话被他郑重的写在书中第一篇文章,并以皮囊作为书名,足以体现阿太的作风是对他有极大影响的,而我也从中学到许多,这书更像是生命中的一盏明灯,总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阿太是个狠心的人。她就算是切菜也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即使把手指切断也不会慌乱。她对自己狠,对别人更狠。她可以狠心将不会游泳的舅公独自扔到海里学泳游,亲生女儿去世更是没有掉一滴眼泪,自己最后走的时候也不要他们流一点泪。她是一个神婆却坚信: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我想,我同样懂得了,有舍才有得,需先舍才有后得。

蔡崇达的生命中当然不只有阿太,母亲和父亲于他于我有更多的印象。

蔡崇达的父亲生病了,很厉害的病,以前外出打工后来回来做点儿小生意的父亲倒下了,他没法干活了,蔡崇达成了家里的主心骨。母亲执意要修的房子最后还是盖起来了,尽管大家都知道它很快会被推倒。父亲刚开始生病时不相信自己就这样了,他每天都锻炼,觉得自己会好起来,尽管结果不尽人意,但他坚持的决心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母亲又要照顾父亲又要打理加油站,这是他们一家唯一的收入,再苦再难她也从不退缩。她同样讨厌别人的施舍,说到底她也是个极硬气的女人,我认为这和阿太是极像的。她用她瘦小的身体撑下了他们那个四处漏风的家,直至父亲去世她好像才松了一口气,又转而开始操心儿子。其实对于他的母亲我是很矛盾的,因为她不像我的母亲,地域文化的差异再加上那到底不是我所熟悉的人,但仅从蔡崇达的文字中就可以感觉出有一点是可以很确定的,他的母亲真的很爱他的父亲,我甚至认为她爱她的丈夫,超过了爱她的孩子,但她又是极理性的。她不让自己的丈夫去拖累自己的孩子,她甚至想好了就算她的丈夫一直这样下去,她也自己一个人照顾,她再一次用自己的力量承担着这个家的一切。

而蔡崇达自己也在努力着。起先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赚够了大学的费用,后来他工作攒了钱,又开始畅想着或许把父亲送到国外就可以治好,很遗憾父亲最后还是离开了,悲痛之余,他更生气的是父亲为什么走的那么早?明明差一点他就可以更好了,而他却看不到了。

古人总是向后人传递着智慧,蔡崇达亦是向我们传递着真理,他生命中的明灯,亦是照亮我们生命的明灯,我们需要坚韧不拔的继续生活着,感谢这生命中又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内心的镜子

——读《皮囊》有感

2021级5班孙化云

一次无聊时的消遣,却成了我内心的镜子。从开始的枯燥无味到后来的感悟千万,《皮囊》吸引着我。人性的各样格式,欲望的千万姿态,让我为之方法而痴狂。

这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你的内心,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过:“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直到读了《皮囊》我才发现,书籍就是一面照过内心的明镜。起初,只是赞扬读者的写作扣题能力,最后却发现自己的许多面孔,在“黑狗达”身上得到了体现。

这是一本故事书,平淡的生活中暗含着躁动,一个个故事里隐藏着人性的本质。阿太将舅公扔到水中,却说道:“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去世时,黑狗达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父亲重病时,母亲口中的“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阿小没有过上自己想象中的生活,文展也不再意气风发……每个人物对现实的“屈服”,都会令我打个寒颤,因为,在这些故事的某个片段,我时常透过人物看到自己,它所流露出的情感,就像是一根导火索,一不小心,就会“砰”的一下,点燃我的心累。

这是一幅美景,不是壮观秀丽的湖光山色,而是普通人的生活。“当暮色渲染了整个视野,轰轰的火车把我拉出城镇,目光可见的,只有模糊的山色中零星的灯光,橘色的夕阳,缎子一样的河流,以及孩子影影绰绰的嬉闹”。父亲的死去,让作者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活在那段漂浮的日子里。可当他被拉出,面对内心时,剩下的,也只有沉默。生活终究是用沉重的疲惫将他打磨,成熟也只能他更加自欺欺人。

这是一位良师益友,透过美景,告诉我们方法。书中对海进行描写的笔墨虽然不多,却也让我印象深刻。沉浮着不同景象的大海,却也翻滚着各样的危险,海面的波涛汹涌便是是生活、人性、欲望的形象化。即使我们不断克制它,但它始终在那躁动起伏。因此只有找到一个与每片海相处的距离,才能找到欣赏它们最好的方式。

《皮囊》正如书评所说,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叙说一个个生命的故事。细读人物的一生,所看到文字便会从你内心映射到眼前。读这本书时,我越读越慢,只希望能从中体悟更多,更了解自己的内心。最后,即使没有参透彻底,却也心生欢喜。《皮囊》值得读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

用皮囊之灯照亮真正自我

——《皮囊》读后感

2021级6班庄晓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皮囊》,他像是我的一位朋友,带走我所有的枯燥与乏味;他亦像一位长者,会在我低头悲伤时,指给我云卷云舒。他勾勒出许多人不敢直视的生活角落,在这本可以看到真心的书里,我看到了自己。

西方之巫说,“认识你自己。”

我是谁?是那个扎着低马尾的眼镜女孩吗?是那个整天疯疯的黑丫头吗?不!那不是我!真正的我在遥远的大海,看春暖花开;真正的我在鄱阳湖畔的石钟山,探寻声的秘密;真正的我在四川,看舍南舍北的春水。真正的我在书中遨游,不被皮囊困住。

艾米莉·狄金森曾言,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在《皮囊》里,我撑着伞,走过因为放假而安静的小学母校,走过嘈杂热闹的菜市场,在卤水小摊上看那个阿姨熟练的切卤料,看到那个驼背的阿叔,又挑着生锈的铁盒叫卖土笋冻。海边的鱼腥气,说着闽南话的街坊邻里,儿时记忆里才会有的铺满青苔的石板路……一幅幅画面,猝不及防冲入我的脑海。

90多岁早已被苦难磨成一块石头的阿太,母亲的执念,父亲的脆弱,走散的老友,历经沧桑的自己……在书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和不一样的自己。

正如阿太所说,我们的生命本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是啊,皮囊与灵魂,孰与孰重?在《皮囊》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别让皮囊困住你的魂灵。正如蔡崇达的母亲,我始终不理解她为什么对房子有如此的坚持,哪怕儿子没有钱交学费,也仍然要把它建起来。可是后来我发现,房子可以是一切,可以是爱情、是友情、是亲情、是寄托……但他唯独不是房子。她不顾别人的目光,建起来的不仅仅是房子,更是父亲的脸面,父亲的尊严,只有就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家,是在天涯海角也会有想念的寄托。

正如李敬泽所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都会变成一盏灯来照亮更美的自己。

人生沉浮,世事跌宕

——读《皮囊》有感

2021级6班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如果漫长的一生只用来忧虑和愁闷,那么人生这座舞台就不值得观摩了。就像阿太开篇说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如果我们拥有了平常自然的心境,就会明白,万物不会同时喧嚣,也不会同时陷入绝望。当风雨既至之时,我们且尽力展现自己的悲伤,但我们也要知道风雨总会与阳光同台,我们此时也应尽情吟诵生命的喜悦,这样的人生才不虚此行。

后来我从头到尾读完《皮囊》,才体味到它是认心,认人的书。从中我体味到了作者的真挚,体味到了作者坦荡荡的自然自白的成长经历,体味到了作者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也体味到了此书的真实。或许,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羁旅,我们携带着一副皮囊,奔波于不同的选择。

从第一幕的《皮囊》到最后一幕的《后记:我想看见每个人》,蔡崇达把路过生命的人写入书中——"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依稀记得蔡崇达在后记中写到:人生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世界。我突然觉得,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身体应该装满了音符,无论他遇到多少凄风苦雨,也不论经历多少无眠之夜, 他的内心都一定停驻着很多光,像风停在花枝上,像月挂在柳梢头。

人生沉浮,世事跌宕。

谁都不是蔡崇达,但谁都可以成为蔡崇达。因为我们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回忆自己十多年的时光,而我,也是目睹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的变化的人,却不及书中的黑狗达,生活中的蔡崇达。文展曾对黑狗达说过一句话:“我们想要的世界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是啊,想要的生活都是自己创造的。我想,那一路从泥拧走来,面带微笑的人,身体里一定装满了美妙的音符,蔡崇达亦是如此。

在这一生中,人有生就有死,像去世的阿太,去世的父亲,但只要我们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着。正如阿太说的:"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也许我们不能 成为耀眼的"他们”,那何不以一种恬淡的情怀,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他"呢?

让我们推开世界的门,看那些不惧重来的人吧!生命不止于眼前的苟且,何必惧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