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故宫六百年》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1-10 10:20:5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故宫六百年》有感

       我曾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两次参观过故宫博物院,只记得故宫博物院内的建筑恢宏高大,给人以震撼的感觉,仅此而已。兴许是年轻的缘故,因为历史知识的匮乏,对故宫的认识非常浅薄,只知道那里是大臣们上朝和皇帝办公及居住的场所,除此之外,别无所知。其实,当时的我和其他游客一样,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而已,在故宫内照相留影,向他人炫耀一番,说明自己到此一游。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对故宫的记忆也逐渐模糊不清,似乎早已淡出了自己的视线。今年初,因疫情防控,故宫博物院暂时关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今年三月底在网上观看了故宫的在线直播,领略到了故宫的春日之美,空灵之美及建筑之美。遗憾的是故宫解说员的水平有限,她们只泛泛介绍了故宫里的建筑,没能触及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少有深刻的分析。看完直播后,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不禁感慨,解说员与历史学家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两者之间的比较不能同日而语。

  前几天,我去新华书店为学生选书,偶然翻阅了学者祝勇的专著《故宫六百年》,立刻被作者文学家的笔触、史学家的深邃所折服。

        一般人读史书,往往会被书中浩繁的史料、连篇累牍的艰涩文字所困惑,往往会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祝勇先生的煌煌之作《故宫六百年》,大气磅礴,空谷足音。于是迫不及待地购得此书,随后便手不释卷,缓缓走进了故宫六百年的风云变幻,血雨腥风。

  当代史学家王春瑜先生在他的《明清史散论》一书的自序里写道:“明代学者谢肇淛曾尖锐批评当时的史学:‘今之作史,既无包罗千古之见,又无飞扬生动之笔,只据朝政、家乘,少加润色,叙事惟恐有遗,立论惟恐矛盾,步步回顾,字字无余,以之谀墓且不堪,况称史哉!’(《五杂俎》卷13,“事部”一,中华书局刊本)不幸的是,虽说已相隔几百年,如果拿这些话来批评当今的史学界,也还是切中时弊的。我力求作些变革,力求文史结合,及今古一线牵,……”有感于此,我曾阅读过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所谓的年轻学者写的《世界当代史》一书。书中漏洞百出,时间错误,引证混乱,立论失之偏颇,令人不忍卒读,当代个别学者学识上的浅薄粗陋,可见一斑。而拜读学者祝勇先生的《故宫六百年》(《From The Forbidden City To The Palace Museum 》)一书,辄有如沐春风,耳目一新之感。

  援引作者在《故宫六百年》一书中自序的一段话:“在故宫(紫禁城),绝大部分建筑空间都容纳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风云,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饮,面对每一个建筑空间,我只能选取了一个时间的片段(当然是我认为重要的片段),让这些时间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间,衔接成一幅较为完整的历史拼图。这样,当大家跟随着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宫的主要区域,从神武门出来,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故宫六百年历史的回望与重温。”确如作者所说,他把故宫六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用横切面的方式一一呈现给读者,避免了连篇累牍的雍长叙述,使各个时期的事件跃然纸上,读来一目了然,栩栩如生。

  “历史的深处不都是煌煌天命的顺畅流转,不都是垂拱而治的不怒自威,血光与权谋是历史抹不去的底色。但即便是暴虐之辈、权谋之徒,忝登大位之际也必须要行受禅之礼。他们似乎在用自己的凶狠与无耻嘲笑天命的暗弱,戏弄正统的威严;但受禅之礼的不可或缺,则在隐隐中表达了天命与正统的不可违逆,倘不行此礼,登大位者无法宣称承受天命,势必‘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正是在一次次看似暗弱的无奈当中,天命与正统反将自己一步步深植于民族的灵魂当中。”(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第4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故宫六百年历史隐藏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拨开重重迷雾,尘封已久的史实缓缓道来。

  通读全书,感喟于作者对浩瀚史料的掌握。他旁征博引,句句皆有出处,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美学、哲学、文学、建筑学、文学、星相学等各个层面加以深刻剖析与解读,使读者有醍醐灌顶、顿开茅塞而欲罢不能之感,从而对故宫有了崭新的认识,一个立体的空间缓缓打开,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款款走来。

  作者的文学造诣极深,文采飞扬。他用散文化的写法把握了历史的脉络:“每当我在凛冽的寒风中走过太和门广场,听到冰镐的声音在浩大的广场上发出空旷的回声,我会清晰地意识到,内金水河不只是一条历史的河、死掉的河、只能用来瞻仰和凭吊的河,它也是一条现实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河。它仍然有它的生命律动,仍然以一种秘而不宣的方式,介入我们的生活。”这样的神来之笔,润泽心灵,读来甘之若饴,令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

  学者祝勇先生在书中夹叙夹议,小叩辄发大鸣。他借古喻今,阐述他个人的深刻见解:“内金水桥象征的‘五德’,犹如一条古老的箴言,横亘在紫禁城的最前方,提醒着帝国的统治者和政治精英们,别忘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用仁、义、礼、智、信这‘五德’来鉴照紫禁城里的六个世纪,不知照出它的光彩还是尴尬。蜂拥进入故宫的人们,又有多少人,经得起仁、义、礼、智、信这面镜子的鉴照?”足见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个偶然的历史事件促成了历史的必然,让我们一起跟随学者祝勇笔触,去细细品味历史风云的变幻无穷,缓缓走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