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孤独》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2-08 09:14:1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孤独》有感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再次阅读安东尼.斯托尔的《孤独》,当我读到第十二章渴望并追求完整,我想到了”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也称“灰色中年”,一般高发在39~50岁,在40~65岁之间的男性身上,还被称为“男人四十综合征”。从广义上来讲,是指这个人生阶段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

有关中年问题,荣格早就关注了,荣格这个著名的心理医生,他本人也经历了中年困扰,只不过,他在经历困扰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梦境与幻觉一一记录下来,甚至危险的警报也不落下,最终成就了他。

伟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是伟人不会遇到问题,而是他们遇到问题能坚强地化解问题,并升华为理论知识,促使自己走出困境,并成就了自己。

据荣格的自我分析,年轻人的主要任务就是脱离原生家庭,在这个世界上站稳脚跟,并组建自己的家庭;而中年人的任务则是发现自我并表达自我的独特性。在接触的成人案例中,特别是处于中年阶段的案例中,有不少案例就是找不到当下自己的个性,迷失了自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按照荣格的观点,当一个人承认内心有一股属于自己的心理动力时,他的个性本质才能体现出来。人到中年之所以会患上神经症,就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一直欺骗自己,而且已经远远偏离了大自然要他们走的道路。仔细聆听心灵的内在之声——这种声音出现在梦境、幻想以及潜意识的衍生状态里——迷失的灵魂就会像荣格那样,重新发现正确的道路。

身边出现中年危机的朋友总是会念叨他信仰缺失,可连他自己都说不出何为信仰,信仰为何会缺失,如何重新定义信仰,正如荣格所要求病人必须具备的态度或“定式”的确具有某种宗教性质,不过并不需要病人一定得去信仰某个“神”或遵循某种公认的教义。

信仰是虚无缥缈的,还不如在生活中找到能让自己比较能舒服去相处的事情来说服自己去接纳更实在。荣格曾说过:在我所有已进入“人生后半段的”病人(35岁以上的病人)中,每个人最后的问题几乎都是寻找人生的宗教观……当然,这和任何一种教义或教会无关。

弗洛伊德说这是一种内在的客观力量,其中包含了自我的核心,也包含了非自我的东西,人在罹患疾病时就会与这种力量变得疏离。

事实上,那些中年危机的人会觉得信仰缺失,正是源于直觉的非宗教构想,而这种直觉会使具有宗教信仰人信仰自己内在的上帝。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人不相信任何人,不相信药物,不相信医生,只相信自己内心笃定的判断,因而,要帮助这些人走出危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年危机”所呈现出来的症状其实与抑郁症是有所区别的。他们最大的临床症状是苦于人生无意义、无目标。

按荣格治疗的案例来分析,理性的治疗方法对这种病情根本无效,正常化对他们而言毫无意义。荣格提出了这条自我发展的道路为“个性化过程”,也就是追求“完整性”或“整合”——一种将意识和潜意识中不同的精神元素融合成一个全新整体的状态,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与世界保持着一定距离的超然意识,更通俗地理解就是病人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态度要转变。

按荣格的治疗方法,心理咨询师在做辅导时,可以辅助于“积极想象”,引导来访者记录下出现在大脑里的各种幻想,重新发现自己被隐藏起来的那部分,并能顺利描述自己当下正在进行的心理历程,还可以辅以叙事疗法记录自己的心理历程,引导来访者去感知自己的内心,真实地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找到他早年给他的人生带来热情和意义的追求或是兴趣,也许就能引导他重新发现那些被自己忽略的层面,或许会再度投入音乐或是其他领域,或者重拾某些曾使他着迷但迫于生活压力而放弃的文化或知识追求。只有来访者接纳事物的原貌,而不是自己想要它们成为的样子,来访者才能想出一种合适的态度来对待它们。

记得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我读得一头雾水,今天再次阅读,感觉能与作者共鸣,也能理解其中所叙述的含义,并能融入自己的工作进行理解,这于我来说,是进步,也是成长。现在也非常明白一遍又一遍读同一本书的重要性和意义。希望第三遍再看这部分,我会有新的想法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