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静物》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2-11 08:38:1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静物》读后感


      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云南普洱景谷熙康云舍留影

       云南景谷旅行出发前,让蔡方老师拉我入读书群。

       “yun”在朋友圈说,蔡芳老师像发盲盒一样发书,看她一月读书笔记已读了好多书。

       蔡老师说,你读《静物》吧,“我们最近都在读拜厄特,她拿了布克奖,就读剑桥、牛津,我读她的书感觉很亲切,因为她经常会提到剑桥和英国的地方、文化、博物馆。”

      她说“如果说伍尔夫是我的初恋,拜厄特是我刚爱上的爱人 ”(伍尔夫,我也是通过蔡老师才知道,这个“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著名女作家)

       蔡老师说“找到自己、成为自己、提升自己,是《静物》这本书的意义”。

       她还分享《红楼梦》读书笔记,从摆设、从瓷器、从细节,如何理解分析人物……不亏是在读文学博士,让我慨叹误尽苍生是语文,幸运是退休后,还能拜个文学导师。


景谷熙康云舍美景

    《静物》太好看了,拜厄特简直是视觉艺术大师,尤其是对真实的艺术作品的借用,将作品和艺术家创作风格融入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中,让小说不光有了可读性,还有可视性。

     《静物》简直就是本艺术的教科书呀,过去不能“读懂”的梵高、高更、莫奈、透纳、毕加索……,通过弗雷德丽卡和亚历山大等人的对话,那些名画的色彩、光影、构图,背后的故事,生动起来,有意义了。


《阿尔勒的花园小径》 梵高

     《静物》序章:后现代主义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梵高的画展。 

     我的第一篇订阅号文章,就是写后印象派三杰。书中人物“亚历山大”对一幅《诗人的花园3号》的解读,就把我们带入了梵高的阿尔勒时期(可惜没检索到准确画作)。


《从麦田眺望阿尔勒 》 梵高

    在阿尔勒,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让他疯狂,梵高进入了创作高潮。孤独的梵高,也是在阿尔勒的金黄盛夏中结束生命时年。


《黄房子 》 梵高

   那段时期,他住在《黄房子》,画肖像画、自画像、柏树、向日葵、麦田、星空、太阳。这时颜料的革新也给他带来鼓舞。他尝试用一种原色——(偏爱黄色)来表达主题,或用鲜明的对比色作深入的延伸。

      看了《静物》,真想再去法国,去看看阿尔勒,看看金黄的向日葵是否还在田野里恣意开放?“向日葵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隐喻,向日葵不仅向着太阳,本身就像太阳,是光明的来源。”


《向日葵 》 梵高 大英国家画廊的镇馆之宝

       第五章,亚历山大讲述了“高更的椅子”和梵高的“黄椅子”,两个“相爱相杀”的艺术家。高更说,“我们俩,他和我,他像是座火山,我也正在沸腾,我们随时会发生冲突。”     

        高更主张靠“记忆和想象”作画,梵高认为“以写生作为基础,遵从透视和光线色彩的规律作画”,后来就发生了圣诞节的剃刀威胁事件,凡·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高更匆忙离开,后来凡·高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高更的椅子 》 梵高

     《高更的椅子》,表现椅子的主人高更离去后梵高的寂寞和孤单,棕红和暗绿的颜色搭配和《夜间咖啡馆》很相似,而“夜间咖啡馆”其实并非咖啡馆,而是妓院。高更和凡·高到妓院里去寻找灵感,最后爆发了争执,高更大获全胜,凡·高则遭受奇耻大辱。“在《夜间咖啡馆》中,我想用红色和绿色表达人类可怕的激情。”


《夜间咖啡馆》 梵高

     那把黄椅子呢?——梵高的椅子,背景的蓝色和黄色反差很大,画面干净清爽,座椅上没有蜡烛,但有一只熄了火的烟斗。这代表着理智。


《黄椅子 》 梵高

       《静物》中说,来到异国他乡,一般人都会产生创作的冲动,画家对新光线、新形状和新颜色的热爱与追求。在安提布岬,莫奈看到的是蓝色和粉红色,在威尼斯,透纳看到的是威尼斯特有的水面反光,高更在塔希提也差不多。


《日出印象 》 莫奈


景谷熙康云舍的日出日落,也是蓝色和粉红色

       仔细看了莫奈的《日出印象》,透纳的《威尼斯大运河》,果然如此。


《威尼斯大运河》 透纳

    至于高更,我印象最深的是,不是水面的反光。而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那个的“画家”,还有他在塔希提岛完成的最著名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登峰造极之作。果然是用“记忆和想象画画”。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静物》还介绍了名画《拿烟斗的男孩》,是毕加索“玫瑰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上网检索,这个世界最贵的画作背后,还有那么感人的爱情故事。


《拿烟斗的男孩》 毕加索

…………

      《静物》不光画作,还不时有文学名著和剧作穿插,比如莎士比亚,还有蔡芳的《云之端》,湖区章节大量介绍诗人华兹华斯。

     《静物》第一章产科检查,一面描写产科门诊冷漠恐怖嘈杂,又血腥的场面,一边穿插斯蒂芬妮阅读的华兹华斯的诗句:

         她仿若静物,

         对岁月的感觉荡然无存。

     …………

         纹丝不动,了无声息。

        …………

     这章真的写绝了,既突出了斯蒂芬妮的与众不同,高知女性,也强烈暗示她失去自我后的悲剧命运。

      有评论说,静物=静物画=静止的生命。是呀,那些有生命力的画面,正能表达出生命的绚烂与短暂,代表着生命的哲学,向生而死,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