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说不长,两部分,我大概是七天读下来的。主要自己偷懒,零零碎碎的,拉长了战线,也有个好处,思考得更多吧。
这个故事我都有点抗拒来写读后感了,因为去网上随手一搜,就是一大段一大段我不太看得懂的话,什么存在主义,什么社会与现实分割的。看来我有时也不是那么适合文学,只会喜欢那些通俗的东西。
故事第一部分,男主的生活,平淡地以第一人称写的,从正常上班的情况中接到在养老院的母亲去世的消息,和不喜欢员工请假的老板请两天假后,匆忙赶车到养老院,赶车很辛苦,天气很炎热,期间描写了自己的邻居,街道之类。到了养老院后见到了院长,门房,母亲黄昏恋的“未婚夫”和她在那里的好友。他们都表现得比较悲伤,但是男主好像不觉得悲伤,应该是说疲惫战胜了悲伤,他甚至没有想要见到母亲遗体的愿望,在送她去那里之前他们母子已经无话可说了。后来母亲出山了,天气很炎热,他觉得炎热的感受也大于情感上的难受。
送走母亲后,他回到了家中,发现请假两天后是周六日,就和之前喜欢的妹子约吃饭看电影,和了邻居好友吃饭。好友说自己被一个女人耍了,让他帮忙,他帮忙好友打她羞辱了她。后来就被一群女人那边的阿拉伯人记恨上了。后来一个周末,男主带着妹子跟着好友去了另一家在海边住的情侣家中游玩。遇到阿拉伯数字跟踪,他们弄伤了好友。后来男主很巧合地带枪去海边,遇到准备伤害他的阿拉伯人,他鬼使神差地开枪把人打死,还打了四枪。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了。从开篇一些描述,印象深刻地觉得是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样,男主是好好工作的人,老板和他谈理想问他要不要去巴黎发展,他的态度是去不去都成,无所谓,被领导说不求上进。
还有就是女友(姑且是女友)玛丽问他爱不爱自己,要不要结婚,他表示也没多爱,要是结婚也是可以的。想到电影《毕业生》的桥段,好像年轻人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找工作就找工作咯,要结婚就结婚咯,不结也好像没啥吧。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有个病邻居养个病狗,明明相依为命8年,邻居也很在乎狗。可是不想表现出来,还要天天骂它。后来有一天狗丢失了,他还要装作不在乎的样子,说即使在救助站也不想花钱,然后后来还是来问男主是否有救助站的消息。甚至在家里偷偷的大哭。
后来第二部分描写和第一部分真的是两个世界了。不过从男主拿枪杀人开始也是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了的。
今天看的后面内容有些仓促,一些词汇也不太懂。大致剧情就是,男主被关监狱一段时间,期间有人想用宗教还是他听话,但是他拒绝了,然后那个人气急败坏觉得男主有毛病。
男主是没钱请律师的,但是法律也给他一个为他辩护的律师。但是结局还是很令人失望。
法庭审判的时间持续了很长,作者描写了很多次法庭很热的细节。不帮男主讲话的人(我忘记叫啥了),费力找到一切男主人有问题的证据,向陪审团证明,还请来养老院那些人,说男主母亲去世不哭不在乎,还抽烟喝咖啡,回去以后还和“情妇”娱乐看电影,下定义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证据和论点都很清晰,都不提他杀人案的事情,而一味从他的人性来出发。
男主的律师帮他讲话,但是都很简单,也没人听。他的好友与女友来讲话,但是都被很简单的要求结束,没人听他们讲。
男主自己想讲,但是发现没人想听,自己也不知道说什么,律师代替他讲的东西其实也不是自己想讲的。
男主被送到小房间内,庭审结束,他的律师还告诉他,他可能只是坐几年牢狱而已。然后真正出来听到结果,确是即将到来的死刑。(读到这里自己是很震撼的,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吧,可能因为他是男主又不希望他死)
接着作者写了很多男主的思想斗争,有个神父来找他(大概和和尚死前超度一个性质吧),他不想听,聊着聊着还奔溃了。他很希望能活下去,可是没有办法,他每一次透过窗户感知到曾经的鸟语车鸣邻居吵闹,都象征着自己向往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牢狱的日子在以后只是回忆。但是自由已经没办法实现了,他需要接受这个现实。他想起自己的父亲以前宁愿吐一早上也要去看现场死刑。
我读出来的意思大概就是,人们不关心真相,他们只关心自己能不能看到一场死刑现场,以满足自己的道德。他们不想容忍一个母亲去世不哭的人活着,甚至将他与弑父的罪名等同。完全不想去听他为何杀人,是不是失手杀人,完全忽略他是一个老实的职工,是一个友善的邻居和义气的朋友。那些不认识他却可以审判他的人们,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并且寻找证据来印证自己想要的。
以上。
明天开启下一篇加缪的巨作《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