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友人的荐读,然后我花半个下午读完了(总感觉这个态度有点对不起她)
自我剥削
草草读过一遍本书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概念就是这个,”自我剥削“。
一般来说,剥削是经济上对他人劳动产品的占有,来自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这套理论框架是用来描述社会化生产中的经济运行的,那自己自然是没办法剥削自己的了。
而这本书则认为,在如今的这个——”倦怠社会“中,存在一种自我剥削。虽然作者完全没有论证的意思——或者说人家的论证太tm高级了我这种文盲根本看不懂,但从生活中还是能get到一点意思的
比方说,期末季写论文,有的同学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数千言文思犹不绝,这类人咱们只能respect,有的同学,像现在的我,只图混一个分数,那么在字数这块自然是达标即可。
但是,也有这类人,他们呕心沥血写出了一篇不错的文章,字数也达标了,但是他一看,别人咋写了那么多,这可不行。于是开始慌乱,开始担忧,开始想办法再往里面多写点,让论文字数看起来好看点。
这种行为有趣就有趣在,
第一,他们的焦虑不来自于对自己作品的不满意,而是来自于”拿不到高分“,来自于不能满足外在的规范的要求。
第二,这种”外在规范“是他们自己虚构的。
研究生们发不了论文就毕不了业,人家为不能满足学术共同体规范而担忧,这不能说正常,至少合情合理;期末的结课论文,已经能够完成这个“通过性考核”的检验了,还要自己吓自己,这就很离谱。
更离谱的是,在过去的两年里,我还真就这么干过不少次。可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我被规训的确实挺深的。
可以说,被规训之后的我们,成了社会规范的马前卒,在自我剥削的困境中迷失了自我。
“像哲学家写散文一样”
小节标题来自某位孙姓网络亚文化名人,略去作为语气词的骂詈语。
这一节主要是想锐评一下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色,主观性极强,如果有不同意见那大概率是你对。
通篇读来,我觉得这本书真的不堪卒读
简单来说是不说人话
展开来说的话:
使用术语,但又不对这些术语的概念加以辨析,使得在外行人看来这些词的词义会和普遍通行的词义混淆
常下断言,但不对自己结论得出的过程加以论证——就好像上文那个自我剥削,基本都是我发散的,书中着实没怎么论证这个结论
同义反复,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东西能在前后三篇里反复出现。
“整篇文章形散而神不散,读来有朦胧美”——这要我高中写现代文阅读我就这么写了。现在?我的评价是:你搁这给我玩去中心化论证是吧?
如果这是一篇散文,或者说一本散文集,我想我会很乐意把它推荐给我正在写结课论文的室友,让他在写论文的时候更集中地体会一下散文之美,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