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作为存在主义入门之后的第一部大师作品,《存在与时间》并非一本易懂的书,书中有大量初创的概念,需要在展开论述之前廓清,光理解这些概念,比如,存在、此在、在世存在、世界、被抛、好奇、两可、畏、怕、沉沦、良知、决心、时间性、历史性等,就需要大量的脑力,尚不言及其相互勾连形成的逻辑关系,因此读懂这本书确需费不少力气。
海德格尔先从存在的定义出发,指出“存在问题”的基础性、优先性,并明析直接分析存在有其困难,而转向研究此在(存在的在世形态)并以“我们”为研究主体。先是论述了存在及其展开在其中的世界的概念,作为理解的基础,并指出“日常此在”的状态——操心及日常此在的展开方式。
在这里,海德格尔放慢了节奏,详细描述了关于此在、沉沦、真理的问题,其中关于“沉沦”的展开闪烁着智慧的光辉,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重要论点。“沉沦”中包含的闲言、好奇、两可,对应生存论中的语言,理解与判断,是其日常状态。这里,海德格尔指出了“在世存在”皆非圣人,均有其可能出错,偏离于“真“的情形,从而进入一种被抛的境地。“此在”对此有所感触,因而生“畏”。
但言及此,海德格尔并非带有批判态度。畏之所畏,是那个可能性的展开的能在。由于时间性和死亡的确知,我们无法穷极可能性,而真正达到能在,因而只要在世存在的此在,无时不刻不会进入一种被抛状态的沉沦之中,因而无法脱离畏。
与畏相对的是怕,怕之所怕是一般的未来之事,而非本真将来,因而怕也具有沉沦特点。这里,海德格尔想阐明的乃是对情绪问题的蔑视,他认为情绪是毫无价值的。但“畏”有生存论意义——“达不到”是不要紧的,但要生畏,即知自己有罪,这种“罪”是对未达成的可能性的亏欠。要有良知,这里良知是指对能在不及的罪责感知。由此,从生到死,海德格尔构建起了一套自洽的存在论体系。虽不是牢不可破,比如对天灾人祸的理解,对环境、出身对人的影响和塑造的分析,海德格尔并未涉及,不过他也不屑于研究。毕竟从一开始,他就框定了本书讨论的范围,在于形而上的问题,对于具体的形而下的研究,他是不会涉足的,自然也包括心理学、神学。虽然回顾他的一生,最终海德格尔归于神学是有些讽刺,但单纯从本书而言,其指出了“此在”、“沉沦”、“操心”等概念,并以体系化的方式加以论述,确实对存在主义哲学作出了贡献,也不失为存在主义入门到初级的一本书。
其中关于沉沦、畏、死亡、良知呼唤、真理部分的分析是全书中我最有体会的部分。
沉沦
沉沦的理解
闲言、好奇和两可是此在日常藉以在“此”,借以开展在世的方式,称之为沉沦。
此在寓于他所操劳的“世界”,混迹于他人,消融于常人的公众意见之中,从本真能是自己脱落。
此在脱离了本真状态,但本真状态仍然在世,且完全被世界和常人攫取。
进入沉沦
闲言:此在宁愿镇日闲言,让自己失落与常人的诱惑力。
好奇:展开了一且却一无所知
两可:任何都需要涉足却不求甚解
以上两者是“自以为是,苟安”
沉沦自我诱惑又自我麻痹,苟安加深了沉沦。
日常此在只拿自己同一切相比去,趋于异化,杜绝了本真的能在,甚至面对失败,能在对此隐而不露。
沉沦不仅具有诱惑力,不仅苟且偷安,而且不断异化着,异化核心是以自我为中心,而非真要了解陌生的文化,异化极度“自我解剖”,通尝各种可能性,从而产生数不清的“性格论“与“类型论”
诱惑、苟安、异化、拘囚均是沉沦的动态,称为跌落。
跌落将此在从本真性上拽开,拽入常人的视野,而假充本真。漩涡将此在抛来抛去,实际生存恰是在被抛境况中显现出来,此在是在综合影响,沉沦向他实际在世的世界。
(💭这就是实实在在描述了“我”这个沉沦在非本真世界里的存在:对于运动减肥、塑形的态度,对成为作家的向往和蝇营狗苟落入常人的自我安慰;想要行动又困原地的状态;假借“好奇心“和“两可”捕获信息,而对探求真理毫无耐心的状态。)
畏
此在的日常,是以沉沦方式展开着的,以被抛方式筹划着,为最本己的能在而“寓世”存在和与他人共在。
畏是把握此在原始存在的整体性的现身形态。
沉沦封锁了此在自己的存在,只有此在在其中展开而面对自己,才能看到这种逃避,通过发现逃避者逼向此在之在。
怕和畏是不一样的,怕是客观存在的,是退缩、放弃,而怕是逃避,基于在有危险性的东西面前退缩,才是逃避。
沉沦的背弃源起于畏,畏使怕成为可能。畏之所畏,是在世本身。因为沉沦所放弃之物,是此在本身,是为了消融其中,来逃避面对真实的自己。
因畏而产生茫然失措的“背井离乡”之感。
但“畏”本身是含混不清的,需要不断向内逼问,才能找到所逃避的世内存在。畏本身并不指代任何具体世内存在,但改变某一世内存在的确可能对“畏”的态度产生影响,这种改变可能是放弃或者选择,但要区别逃避与趋就。可能人的一生,就是在寻找一种克服了不安和离乡之感的存在方式吧。
真理
我们必须把人的实质理解成生存。生存的整体性理解成操心。
真理是面向存在者本身展开存在者。真理的展示是一种存在方式,存在方式依据于此在在世。
此在在世是认识的基础,也是真理的基础。
揭示活动的存在论基础,即此在的展开状态,才是最源始的真理现象,有所开展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是揭露存在的方式。
只要此在有所开展,有所揭示,本质上就是“真的”。
此在存在“在真理中”。
1. 操心概括此在存在的整体结构。
2. 此在的存在建构包含有被抛
3. 此在的存在建构包含有筹划,筹划是理解的基础
4.此在的存在建构包含有沉沦。通过闲言、好奇、两可来理解世界,在沉沦中,此在存在在不真中,通过对伪装、假象作斗争而达到真的状态。
真理的存在方式
1. 真理使存在者可感知可被理解。
2. 真理是存在者的展开与被揭示。真理本身等待被揭示,但存在主义不会认为真理在被揭示之前就存在,因为存在与世界的关联紧密,在被揭示之前是无法通过现象学认识到它,也无法在整个世界连同其在内的所有在世存在来把握它,从这个某种意义上说,真理被揭示之前是不存在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无法将存在主义简单归类为唯心or唯物主义。
3. 真理只能在主体中,真理具有此在式的存在方式。
💭在存在论之外的事物是虚无缥缈的。存在与老子所言的“道”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存在,是可描绘的,可解释的,可展开的,但是由于过于复杂,而难以描绘、展开,这与“道可道非常道”不同。
唯有真与不真才有生存,把握真理,是把握存在在世的方法。
向死而生
|此在不抱幻想,毫无希冀,让其更本己地先行于自身。
此在从来不曾达到他的整全,赢获整全的方式就是在此在的全盘损失。
💭这给予了在世生存的我们,终身努力和探究真理性的理论依据,同时指出了死亡的意义,即从外部给予此在在一个明确的终止,解除其操心的状态。
生存论上的死亡
通过通达共情他人的死亡是无法理解自身的死亡的,因为死亡只能自己代理。
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存在的始端。
死亡并非一个事件,是一种生存论现象。
只要此在存在,就包含一种尚不是而将是的东西,一种亏欠
死亡就不是此在
死亡并不是一个现成过程的终结,而是一直在向终结存在。
从操心理解死亡。
操心本质上包括生存,实际性与沉沦
死亡,是一种悬临,悬而未决的可能降临
向死生存,向死存在。
此在本身并非漠不关心的滑向死亡,而是每时每刻对自己的死亡有所作为。
💭这里想表达的,应该是一种“畏”的状态,并不代表随时准备好赴死。
死亡是最本质的、无所关联的、确知但其本身何时何地发生却不能确定的、最极端的而无法超越的可能性。
人人均畏死,畏死昭示此在存在在被抛向其终结的情况。
不管知或不知,我们终有一死,而在实际被抛性中,我们已经在沉沦中死去了。
深陷在种种事物中的我们虽然在世,却也以“沉沦”的方式死了。
死根植于操心(操心包含生存、实际性和沉沦)
常人不让畏死的勇气浮现,并把这样的畏倒转成一种害怕或软弱。
常人总是自信自得,不识何为软弱。
💭 再怎么讳莫如深,死存在我们的日常中无法避免。
死亡的确定性体现在何时死亡的不确定性与死亡的确定性。
本真的向死存在是指,无所遮蔽的直面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存在。
💭 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是我认为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向死而生”一词一向被认为是一个宏大的词,但海德格尔重新审视了死的意义,明确地指出了,每一个人都有将在任何不确定的时候终结其存在的情况。身处于世界之中的,但由于不能终止的操心状态,我们无法摆脱沉沦,因此也是一种死的状态。虽显消极,但整体上对死亡的认可,是重塑了生的意义。死亡并不可怕,可能性在沉沦中消失才既可怕又可畏,活着就是要面对死的终止符,珍视能在及其可能性。
良知与决心
关于存在论的研究的目标是要追求此在的本真能在,为此,必须先在此在自己的生存中找到这种本真生存的见证,即良知。
良知组建此在的环节:现身——理解——话语
良知的呼声是沉默的,大音希声。
此在既是良知的呼唤者,也是被呼唤者,呼声由于我又逾越我:良知呼唤此在趋向最本己的罪责而存在。
这里的良知是绝对个体的,“公众良知”不是合理存在的,不存在公众能在可能性的罪责察觉,只有此在自己能对自己的罪责有所感受。
被抛境况:
此在是存在者的被抛的存在,向着被抛入的种种可能性筹划自己,但始终落后在这种可能性之后。
筹划是选择了某种可能性而放弃另一种可能性,具有“不”的特点和被抛性,即通过“不”的方式在生存面前自由存在,这种自由承担了放弃其他可能性的代价。这是此在被抛性的自由边界。
💭在现在的人生境况生存着,也意味着放弃了其他可能但未展开的人生
“不”意味着不施加控制。
是一种罪责,但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堕落。
在日常沉沦中的此在并不知道自己有罪,良知唤起了沉沦的被抛意识,提醒了罪责的存在。(这是良知的诅咒)
罪责的本质是看到了“能在”“可能性”,理解了“真”。
由良知加以见证的这一本真展开状态是决心。决心并不是把此在从世界中解脱。决心是缄默的,是准备畏的,向着最本己的罪责自由筹划。下了决心的此在解放自己,自由地面对世界。
时间性
|关于曾是、现在与将来
自我筹划是生存的本质特征,生存的首要意义就是将来。
此在的意义是时间性。
存在及其展开形态(理解、现身情态、沉沦与话语)皆具时间性。
操劳的时间性使寻找变为静观,静观产生理论和认识。
理解的时间性:先行本真的将来吗,理解领先于自己,存在于一般的将来。
(这里,海德格尔将时间性与此在相呼应,构建出具有空间性的时间性,让人不禁联想到《星际穿越》的五维时空)
现身的时间性:理解根植于未来,现身在曾在中到时。
这里的理解是绝对理性的,不带情绪的,海德格尔认为情绪在生存论上是无意义的。
沉沦的时间性
好奇是对尚未见之物的好奇,但由于其只是为了看而看,并不具有未来性:好奇为当前之故而当前化,涣散于无所延留的存在,好奇以遗忘的方式是其存在,在无所期备中面对将来。
💭时间性是关于可能性的展开描述。这部分所涉及的所有关于当下、曾是、死亡、将来的讨论,在原有的思考体系中纳入了时间这一维度,给世界的展开又增加了想象力。看诺兰电影里的时空叙事就很容易打开思维的天窗,时间的理解,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过去想法的沉淀,对未来之事亦有好奇和筹划,是一个集过去、现在、将来的整体。虽然我们尚无能力跨越时间的限制,但海德格尔对于时间的展开并将之与空间性相比,指出了时间性的空间属性,确实是非常前卫的思想实验。时间性的分析虽不在当前的在世存在产生实际效用,但或许为未来科学研究敞开大门,甚至可能成为后世人的新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