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才疏学浅、想法简单的女人,读《傅雷家书》是难以置信的吃力。我理解不了先生对艺术、语言和人性的生命感触,对其中体现的哲学思想一知半解,却因为与先生一样有着为人父母、热爱儿子的心,因而能在家书的字里行间懂得先生对儿子全部的爱。 我想人是有着身份、财富和学识等的差别,可为人父母的心是一样的。家书所涵盖的内容,是天下所有父母情愿付出并想表达的舐犊之情,给一昧在物质上满足、娇惯子女,而忽略其学习、思想和人格塑造的父母们一次深刻而有力的“教育”。《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一部家书,还是一部关于教育、艺术和思想等方面的综合教科书,它教会所有的父母和子女:在爱中成长、在思想中成就……
先生对儿子的爱细腻如水、博爱如山。他的家书,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小到生活点滴、夫妇关系,大到子女教育、为学做人,唠叨罗列,洋洋206封几十万字,用他的话说:“不是长篇累牍,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在各个方面做儿子‘忠实的镜子’”。儿子在家的时候,夫妻俩“精神好得日夜不睡”;儿子离家了,又“连着好几天好似瘫痪了”。他引颈而望儿子来信,嘱咐写得详尽再详尽些,收到回信时心底里发出笑和哭,这种只有对孩子才能开放内心的爱,天下哪一对父母没有,但表达出的唯先生而已。这种如潺潺涓流般的爱,流淌在儿子的心里,也浇灌了所有读者的心。他的爱具体、琐碎,有味道、有思想,是一种建立在小家基础上的深厚、宽博的爱。他想子女所想,为子女所为,他告诉儿子:“千万多写家信,把什么都告诉父母,无论是琐碎的、重大的。”他想在儿子缺乏勇气时给他力量,想在儿子心绪不好时给他安慰,即使他的儿子在他眼里那么优秀,也恨不得天天守在身边,帮着解决或大或小的烦恼,做个监护的好天使,随时准备为他铺平将来的路……
与所有的父母一样,先生的爱是世俗的而娇惯的。他千思百虑为儿子操心,想这样又想那样,信“写少了操心,写得不多不少又怕要交待的事不清楚,写多了怕儿子嫌烦嫌累”;他算计信在路上的日子,为了节省邮费告诉儿子:“写信要把字写得小,使用轻薄的航空纸,才可以多写而少花邮费”。他告诉儿子在父母面前不用怕“自吹自擂”的嫌疑,即使是短处也要告知父母,以便帮助检讨和改进。当儿子在波兰取得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时,他的骄傲和兴奋是无与言比,认为是“奇迹”,是儿子“早到的春天”,认为“儿子是东方乐坛上一颗光明的纯净的深邃的新星,替新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这种大胆的褒奖对于为人治学严谨、生活态度严格认真的先生而言是发自内心的、极其少见的“吹牛”。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即就是像先生这样的大家,在儿子面前也是谦虚而自卑的。他把所学的经验、学识和心血全部奉献给儿子,仍感不足。在儿子只字未提托人办理去苏联学习的手续时,认为儿子对自己不放心,在“精神上非常难过”。他提出的建议,如被儿子采纳,就感到莫大的“荣幸”。他“讨情”般向儿子讨要家书,望眼欲穿般等来儿子的回信,“一遍两遍地看,看了还不够”,夫妻俩还要举一反三地讨论、回味、猜测和想象儿子近来的生活等情形。他乞求儿子“在同情别人之前先同情一下自己的父母”,“心越来越焦急,越来越模糊......”把一种可怜又可爱的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儿子熬通宵写了回信,先生又心疼不已,责备自己逼急了他。先生“事事处处追随儿子,竭力把自己经验和冷静的理智,献给儿子,甘做‘踏实的手杖’,不做绊脚石。”并告诫儿子,不要沾染上他旧知识分子的缺点,改改遗传自他的暴躁脾气,看似繁琐细碎,满腹牢骚,实则表现了先生谦虚谨慎、细致入微的品格和对儿子精雕细琢的切切期望和悠悠父爱。
先生治学严谨、学贯中西,是誉满全球的翻译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的家书,是生活的指南,是学识的累积,是艺术的论坛,更是思想的凝结。他告诉儿子烧菜的各种用料和方法,日常的大小开支和理财技巧等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他不放过儿子回信中的一个别字、一个笔误和一句不通顺的话,耐心纠正,告诉其正确的写法和读音,提醒他以后注意。他把做人的道理寓于简单的说教之中,与儿子谈音乐、说绘画、论宗教,讲学习,并把其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相信天赋,认为搞艺术的人没有天赋,再出名的老师指点也是枉然。面对人生低谷,他要儿子正视痛苦,理智分析,彻底顿悟,才会变得坚强。多体贴的父亲,多周到的关照,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之上的,为人都有关爱子女的心,但要做到面面俱到且表达出来,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
细读家书,不难品出先生的爱国情怀。先生与儿子谈礼节、人生和理想,把形象的比喻寓于生活的细节,处处告诫儿子要深怀感恩之心、永抱爱国之志。他留学多年,深知西方礼仪,用自身的经验告诉儿子与西方人交往,要客气、且“阔气”,要有分寸。他从日常生活、艺术修养、国家大政等社会、哲学、理论各个方面入手,事无俱细,无所不谈;通过一部电影、一台歌剧、一本图书、一个人物,事事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处处由浅至深,推而广之,引导出大道理,让儿子心服口服,让读者茅塞顿开。他隐瞒被错误批判的事实,告诉儿子不能忘记祖国的培养,要为祖国争光,并多次强调:每一次登台都与祖国面子有关,为了艺术的完整,为了祖国的荣誉,不能把自己训练成一个无聊而危险的“演奏机器”。他告诉儿子要注重修养、热爱祖国,有道义地把国外的思潮反馈回来,用行动和事实让国人受到实质的帮助。
为人父母,其心为谁。就是先生这样的大家,“在笔底下表达不上,唯精神与儿子永远在一起。”一样的为人父母,我做到了什么?这是我一直追问自己的问题。借用《傅雷家书》编后语中的话:愿《傅雷家书》展现的傅雷精神,永远活在真诚善良正直的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