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为孩子立界线》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11-19 07:37:24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为孩子立界线》读书笔记

《为孩子立界线》这本书,我读了2周,在我今年10月开始的读书会上讨论了4次,依然没有讨论完。这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且实操性很强的书,值得父母们边读、边讨论、边实践。

这本书从孩子为何需要界线开始,讲述了一个人的品格决定了他的未来。而我们养育孩子最主要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培养使其一生安全、稳固、丰富、快乐的品格,这些品格包括:有爱心、负责任、能自主、肯主动、知现实、会成长、愿诚实、朝向卓越,也即我们日常多数人所接受的价值观。

而我们在培养这些品格时,需要为他们立界线。因为我们今天成为什么样的人,基本上是两股力量“我们的环境”和“我们对环境的反应”所产生的结果。而我们有责任去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同时我们自己,本身也是孩子环境的一部分,孩子的行为经常是对父母行为的反应。因此,我们需要去教导孩子,身体力行给孩子做榜样,帮孩子将界线内化。

书的第二部分,介绍了界线十律。最初我以为是介绍十个方法,帮我们去跟孩子立界线。等我读完,我发现并不是这样。实际上立界线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接受事情的自然后果,其他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去说明和解释这个方法,也就是如何从不同的品格角度去引导。


因果律

第一个因果律,强调的是:让事情的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但是孩子真的犯错的时候,我们要对孩子报以同情,而不是嘲笑他,也不是对他说:“你看,我早说过会这样。”

也就是说,让孩子承担自然的后果,而非情绪上去惩罚他,要让他知道,我们和他是站在一起的。

另一方面是:我们要给孩子少量的自主权,给他机会在这个范围内练习做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

责任律

责任律就是从承担责任的角度,让孩子了解到他成长的绝大部分责任(70%)都是要由他自己去承担的。孩子需要了解要为自己的生活、欲望和问题负责,而不是依靠他人。

孩子要学会了解“不会做”和“不喜欢做”的差别。可以有情绪,但是归根结底,要认清楚情绪的缘由,去解决导致生气的问题,最终为自己的行为做主。


能力律


能力律是进一步阐述我们要帮助孩子认清楚有能力和无能力做的事情是什么,能做的事情可以做到哪个程度,又如何去适应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但是在精神上、情绪上,让孩子知道,我们始终会支持他,和他在一起。

培养能力的原则包括:不做全能父母,不让孩子的反应左右你,帮孩子拥有自理能力,等。


尊重律

尊重律,主要是介绍要尊重别人的界线,尊重别人说“不”的权利,而不粗暴的对待他们。

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尊重孩子,孩子也要尊重我们,当我们确实没有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做我们自己的事,也就是可以和孩子分开。要让孩子知道,世界不是围绕他们在转,父母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当然同时,也要给孩子空间、时间、以及对朋友、对金钱等的选择,给他们一定的自由。

我们要跟孩子强调界线,但尽量不要陷入和孩子讲道理、争论的地步。理解孩子,但是重复申明“不行”。另外就是尽量不介入孩子和其他人之间的争执,让他们自己学着去解决。

动机律

动机律是父母帮助孩子为正确的理由去做对的事,也就是要有好的动机,而不是简单的为了不被处罚才做。

动机发展有几个阶段,最高的动机就是同理心的爱。即你愿意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去对待别人。而在锻炼孩子的过程中,首要是爱,其次才是界线。

评估律

评估律,告诉孩子成长包含着痛苦,但并非所有的痛苦都伴随着成长。我们作为父母,要帮孩子去评估痛苦,要确定这种痛苦是让人成熟的痛苦,而不是有所需求或让人受伤的痛苦。

同时,我们不能让孩子的痛苦控制自己的行动,要把自己的痛苦和孩子的痛苦分开,并且帮孩子看到:生活不是逃避痛苦,而是要与好的痛苦结盟。

当保持原状的痛苦大于改变的痛苦时,孩子就会寻求改变。


积极律


积极律里,首先讲到孩子反抗界线并非都是坏事,孩子需要能够对所反对的、不喜欢的、害怕的事情加以反抗。

孩子对于界线的反应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被动反抗界线,受情绪驱使,未经三思。第二阶段是主动回应界线,以价值为本,经过深思熟虑,着重于解决问题。显然,主动回应界线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控制自己,主动回应界线。

这里还讲到了“公平”以及“自卫”。这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需要做的是关注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不是是否公平。关于“自卫”,我们不支持生气时应该和人打架,但是我们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继续和这样的人做朋友。

最后,我们也需要教导孩子几样技巧,帮助他成为有自制力、有价值观的人。例如,帮他重复那个事件,让他看到其他现实之处;帮他看到感觉不一定是现实,感觉会消失,而且别人的感受也很重要;帮他看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选择,帮孩子折中和协商,等等。


嫉妒律

嫉妒律,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处理受之无愧和嫉妒的心态,让孩子向懂得感恩的境界去迈进。既要让孩子得到所必须的东西的满足,因为从未得到满足的孩子会持续处在一种需要的状态,他们不会想感谢,因为他们真的没有得到足够的东西。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有挫折,因为从未受过挫折的孩子不会了解,他们不是宇宙的中心,他们不能拥有任何想要的东西,别人并非只为他的需要而存在。

这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掌握一些方法,要给予,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尤其是满足关爱、联系和照顾;又要限制,确定不会给他们太多不必要或不合适他们的东西。同时,还要接纳他们,把爱、理解和架构加进限制里,使孩子能够内化它们。在孩子很小时就要教他们说谢谢,让他们学会感恩。

父母要好好判断孩子的哪个愿望是出自嫉妒,哪个愿望是出自内心真正的渴望。要削弱孩子出于嫉妒的那个愿望,帮他实现那个出自内心的愿望。

主动律

主动律,帮孩子建立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的意思就是,凡是能做的就去做,然后积极寻找你所欠缺的,来帮你完成自我。

通常,愿望和目标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惰性,促使其成长。孩子需要知道,即使是正当的需要,也不是任何事情都受之无愧,而是要尽量自己积极主动、负责任的为自己准备。

培养孩子主动也有一些原则,比如我们作为父母要做主动的人,给孩子做榜样;要求孩子采取主动和解决问题;教导孩子朝着好的人际关系的方向努力;让被动比主动更痛苦;并给孩子时间去培养主动的态度。


显露律


显露律,坦诚相待。在人际关系里,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直截了当地沟通,以及把关系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完全开诚布公。当你在别人背后打小报告时,就要预想到会在人际关系上带来麻烦。唯有坦诚沟通,才能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里也有几个原则:

自己先坦诚处事,成为孩子的榜样

让界线清楚易懂(确定孩子知道界线是什么)

消除孩子的惧怕,让孩子可以放心沟通(亲子关系大过这些冲突、感觉和经验)

表达你的关爱,并要求孩子沟通,不要强化孩子“沉默的表达”

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与其他人之间的问题,不要让孩子把你当成中间人

教孩子讲出自己的界线,甚至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教导他

最终极的界线是爱,每件事到最后都会和“关系”有关。因此,孩子要学习将感觉、害怕、思想、意愿,和所有其他的经验带进关系里面。

这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大人。


实践步骤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介绍了与孩子立界线的实践,作者介绍了六个步骤:

要看到三个事实:孩子不完美,他真的有问题;表象下面才是真正的问题;时间不是万灵丹。

找到互助的人,例如配偶,例如父母小组、邻居小组,等。

个人先身体力行去成长,去守界线,去做小孩的榜样。

根据孩子的情况和自身的资源去评估,做一份计划书,给自己看,也给孩子看。

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孩子参与更多,就更可能负起责任。要选择孩子愉快时去做计划。在计划中,不是强迫孩子去做某些事。计划里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提出的期望要标准清晰,后果也要明确,方便理解和执行。最后,在可以妥协的事情上折中一下。

说到做到,贯彻始终。当孩子持续要求时,你要比他再多一次把持你的界线。

最后,只要开始,永远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