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静谧与光明》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11-24 09:05:4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静谧与光明》读书笔记

“自然中的所有物质是发出来的光,山陵、小溪、空气、以至于我们自己,都是发出来的光。这块皱成一团叫物质的东西投射一道影子,而影子属于光。”
——路易斯·康

引言

路易斯·康(以下简称康)在20世纪建筑艺术中的地位是重要而特殊的。他成长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浪漫主义哲学观极为流行之时,在充分吸收这种哲学观点后,就以此来主导着自己的创作过程——故而,他的作品多充满了对人、文化、自然、现代艺术等多方面的思考特征。

全书所介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康的叙述、作者对康贡献的解读以及康的建筑。下面笔者将把这些分为两个大方面来进行论述并配以图示,即康的理论思想以及康的设计手法。


part.1 总述

文化从何而来?人类自有自觉起,便对他们自己在社会的定位感到不安,而人类试图改善的结果,便产生了文化。文化又通过别的问题表现出来:人类意识是什么?它和其他的实存有什么区别,如果有区别,它们关系又是什么?

Part.2 理论思想

“Order is” “道存在”

长久以来,康都在追寻一种普遍的原则,这种可以运用到实际上的原则,则称为“道”。这是一种隐藏在万事万物背后的原则,是意志的表现,是超越时间之外的起源所具有的特征,是“第零册”的存在(即书本“第一册”再往前一本没被书写的存在)。

1  “自然之道”

康有两种方法触及道,一种是直接询问,一种是审视内在。很多人都听说过康与砖块的故事,这便是康与砖块的直接询问,这个“砖块”,也可以是“自然”;而审视内在,则是人类的创造。

这部分有个突出的特点,是康对于材料的尊重、对于自然律的遵守(例如说砖适合做拱),他认为,人不应该引用任何美学,美学是从作品的独一性中领悟而来的。

试想,如果把胡夫金字塔的砖石换成其他材料,还会有这种效果吗?或者印度管理学院也采用金字塔相同的砌筑方式,还会有这样的美感吗?

在康设计之始,所有感觉之中,他最先感受到的是喜悦,沿着这种情绪,触觉和视觉也感受到了这种“美”,于是有了“艺术”,也有了惊奇。之后,在惊奇之中又得到了领悟,创作过程中,人们或许能够发现所有的自然律,就像是自然会记录着它的自己的创造过程一样,人也记录着创造过程。

当我们察觉到自己所记录的过程时,我们就意识到了宇宙的法则,得知如何发现“道”,而道,即宇宙。

2  “静谧”与“光明”

康把建筑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的结合,他使用“静谧”这个字眼代表不可度量的事物,在他的“道”中,便代表尚未存在的事物;而“光明”则代表可度量的事物,已经存在的事物。

在他的心目中,越是“不可度量”的特征,就越是难于把握难于企求——两者之间的有一道被其称为“阴影之宝库”门槛,它所用的语言,就是艺术。所以对艺术家、建筑师来说,他们的职责,就是把某种“意志”从静谧之中带到光明中来。

他用“光明”来表示纯粹的存在,即是尚未具有物质特性的存在。物质开始与光线的停顿处,在草图上画上一根线,建城后的建筑之上,那根线就变成了墙,于是他说:“所有的物质世界是光的自我消耗。”

索克生物研究所中庭 ©网络

在索克生物研究所内,实验室(科学)是可度量的,而科学家则是需要不可度量的事物出现。于是他运用历史建筑在形式和材料上的丰富性,又结合现代建筑的特性,比如混凝土与玻璃的应用——之后再在这不透气的建筑外,加上一个敞开的中庭,形成一处静止的场所、一处静谧之地、一个“不可度量”之物。

3  “道”的异同

康对道的观念,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的老子对道的概念十分神似,“静谧”-“无名”,“光明”-“有名”,“道凌驾于静谧与光明之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两者之间便是充分表现处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来;再来对比一下赖特的有机建筑,他所追求这种以房子的室内空间作为建筑之真实,这种观念也与日本的某些“道”有共同之处:“房间之所以称为房间,在于屋顶和墙围蔽的空间中,而非屋顶和墙本身。”

或许从上面的一些比较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在这三者对于现存的真实与它背后一面的理解上,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老子的目标是对于“道”的领悟,其他的世俗都是次要的,而康和赖特则是把这种对于“道”和“流动空间”的领悟付诸于空间之中,把那些尚未存在的创造出来,更贴近人的存在。

秩序体量与空间单元的叠加,两侧的大楼是古典和现代建筑的“光明”,而中间中庭则是追寻“静谧”。

罗比住宅平面  ©网络

运用片墙、屋顶等水平方向的划分,形成了具有流动性的空间。

4  人类地位

在康看来,人类是可度量和不可度量的独特交会,知识是可度量的,直觉是不可度量的;大脑是可度量的(暂时的),而精神是不可度量的(永恒的)。人类在这两种之间,让静谧引入光明的,正是人类的艺术。

康还认为,如同古埃及的建筑师是医师,在法国哥特的建筑师是首席工匠,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师是艺术家工程师,他们的角色皆有一个共通之处——看守存在,追寻道,以及透过形式中的精神显现以更新文化。

一栋伟大的建筑,便是对那些最初使用它的人,说出了那个时代的意义,对将来的使用者,也告诉他们过去的历史,时间就在此,在道中成为永恒。

例如,在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里,康再度使用了大型中央空间,强调出了空间的主体部分。在这座图书馆里,康关心的是人和书本如何会合:设计一个大型的中央空间,光线穿过屋顶、穿过书架、穿过月洞门进入这个空间,在这里,馆员可以陈列书本,读者便带着这些书本走到四周的单间或凹室之中。

这时候整个图书馆有着明确的人类复杂性或阶级——也就是图书馆之中的空间划分,而中央这带有纪念性质的空间,引导着光线,形成了静谧与光明交会之地。


Part.2 理论思想

机构组织

静谧与光明的隐喻,令康领悟一栋房子如何变成实存;而他对人类机构的了解告诉他,一栋房子的任务是什么。

1  建筑的欲望

对于康而言,机构并不是那些负面的现实组织,而是其背后的欲望——比如说:学校之中学习的欲望,群体之中,人的聚集表现出来的社群中的欲望……因此,建筑不只是抽象的形式,而是需要一个具体的服务机构:房子为了居住,学校为了学习,等等这些明确功能目的。

哪怕它的直接使用者已经遗忘了这栋具体建筑的功能,但一栋房子应该要能够且容纳它的机构精神。

但是“欲望”和“需要”是相互区分的,这二者并不等同。在其看来,如果建筑只是满足了某些需要,而不能满足需要以外的事物,那么则对社会来说并没有多大作用(这一点是明显区别于当时的”功能主义“的)。

因为替欲望服务,建筑就会对世界的精神丰富有所贡献(因为欲望高于需要),这种丰富发生在连通静谧与光明的通道口,不可度量之物也由此,迁移进了可度量的地带,这便是设计师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2  形与设计

“形”表示存在的意愿,建筑师的职责就是发现建筑的欲望,从而把它带到现实世界来。所以,在康的建筑中,他通常选择古典建筑的做法,因为那是西方建筑的源头,存在着当时人和建筑的欲望。

例如,对康而言,学校是一种永恒的“形”,表现在个别的学校建筑上,反映出个别的地点和时代,但它们都是对学习这一“欲望”的表现。

美术馆是康对光的献礼,房子的形式用于让参观者和绘画在自然之光中交会。

举个例子,康说:“学校开始于一个人在树下,这个人浑然不觉得他是师长,他与其他人探讨他的观念,其他人亦不知自己是学生。”很快,教学空间便就这样腾了出来,实现了第一所学校。

根据这样的故事,康运用类比手法将之与特殊的建筑形式相关联,这种典型的人类学设计方法,表现在了他“第一唯一神教派教堂与主日学校”中。

©《静谧与光明——写在路易斯·康逝世21周年之际》

第一唯一神教派教堂平面(左) ©网络

原始的组织形式被抽象理解成了有由走廊包围学校,由走廊包围教堂的形式。康把他对于“形式”的理解,转译为形式图则,从而描绘出符合他原身设想场景及欲望里的建筑。

Part.3 设计手法

1 空间单元

康认为平面是一个由房间组成的社会,即这些房间应该是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关系。而后区分空间层级,创造了“被服务”和“服务”空间,被服务空间供人使用,而服务空间则供管道和设备使用(这种空间划分还影响到了立面上)。

2 几何秩序

“空间有它的音调,我想象自己正将空间谱成高耸的、有穹窿的或是正在圆顶下的,以赋予它音乐的特性,交错着空间的调子,高而窄,从银色、明亮逐渐隐入黑暗”

图片
特灵顿浴场 ©网络

充满了简单几何秩序的体块排列组合

康的作品大多蕴含着古典韵味,几何原型、数与比例的应用也在他的作品中多有呈现,无论是平面还是立面、剖面上的构图,都有着很明显的几何秩序关系。

3 光的应用

康认为光是所有存在物的来源,而每一道光都不同于前一道光,这种事物的独一性就是从静谧移动向光明借以表达的工具。这部分,也在康所注重的“道”之中,因此,在他看来光很重要,光使建筑显现。

基于这种想法,康努力寻找新方法,即如何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将光引入室之前加以雕刻。对于光,他可以用结构体、平面秩序,也可以用不同房间的排布来引导光的进入。

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中庭上空  ©网络

顶上的横梁支撑屋顶,同时也反射屋顶下窗户所射入的阳光

“结构体是光的给予者。当我选择的结构顺序是柱子傍着柱子排列,它代表着明、暗、明、暗、明的韵律。穹顶、圆顶,皆是呼应光特质的结构体。”

结束语

康的一生贡献无数,无论是理论思想,还是其所设计的作品,都值得细细品读。本文写作的目的只为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解读康的理论思想与设计手法;而在现实世界中,也希望大家能更加了解“静谧”与“光明”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吸收大师的设计手法,从而做出更加符合自己理想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