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天虹战队小学》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9-30 09:44:2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天虹战队小学》读书笔记

我的心最近跑到印度尼西亚去了。就像是发现了一家从未去过餐厅,兴奋的翻着菜谱,想尝尝新鲜口味,虽然明明知道不过还是那些胡萝卜大白菜,可是烹饪方法没见过,滋味的确新奇。

《天虹战队小学》就是我最近尝到的一道小菜。趁着回味还有一点,写点读后感。

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说,印尼原版比中文版呈现了更多的内容。潜台词,这是一本有些“少儿不宜”的儿童读物。

带着猎奇的心情,我走进了这个灰色的故事里。只是没想到轮番上演的情节比我想象的还要沉重:被教育制度抛弃的穆罕穆迪学校(没错,这是个伊斯兰教学校)仅有的两位老师带领仅有的十名学生,在贫穷中坚持学习的故事。可是作者明显不满足写一个类似于《一个也不能少》的“励志”故事。他花大量的笔墨描绘勿里洞岛上丰富的锡矿资源是怎样被PN公司(国营锡矿公司)所垄断,以及由此形成的森严的阶级差异:

“印尼政府是从殖民者手中接管国营锡矿公司的,他们接管过来的不仅是公司的有形资产,同时还有公司的封建思想。甚至在印尼取得独立后,锡矿公司对待本地雇员仍有歧视色彩.......勿里洞岛以及变成了一个公司性质的村庄,按照封建制度,PN公司慢慢变成了具有支配地位的独裁统治者。‘大房子’和PN公司的荣耀和光环都是借助我们家乡的土地上搜刮的锡而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的。就像暴君尼布甲尼撒三世为祭祀太阳神马杜克而建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遥远,大房子也是勿里洞岛的一个标志,延续着殖民统治时期的噩梦。它的目的就是让少数有权利的人来压榨其余大多数人,只让少部分人受教育,这样就能让他的人驯服、听话。他们所遵奉的神是贫穷的土著一面忍受着歧视,一面建造起来的。”

作者从头到尾都在暗示PN公司的殖民者色彩:他们住在“大房子”里,门外贴着“未经允许,不得入内”,他们的挖掘机像贪婪的大蛇,他们的孩子上精英学校........除了这些,还有库猜,这十个小学生中的班长,是被这样形容的:“眼睛聚焦不准,机会主义者,厚脸皮,有政客性质”,他学习差劲,可懂得怎样引诱同学们辍学去打工,也懂得如何在危机关头找来记者朋友保护穆罕穆迪小学不被PN的挖掘机强拆。

我敢肯定,没有哪个十岁的小朋友愿意耐下心看这些内容。可这些就像是巴迪克布上的花纹,人们早已承认这是构成印尼的一部分。对儿童读者来说,同样难以理解的恐怕还有勿里洞岛上出现的各种奇怪的“人种”:马来人、福建华裔、萨旺人、萨朗人,他们都是谁啊?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区分他们,其实并不重要。他讲述了一场“抢食节”,据说那是儒教的节日,可最高处供奉着财神爷(书中写道:“它代表着人类最坏的一面和厄运”),人们会在午夜之时把财神爷面前的贡品哄抢一空。于是,“我”就那个夜里见证了马来人队伍的内讧;萨旺人天赋般的灵巧,以及最终,在25秒内几百个人的疯狂——“如此壮观、可怖、超乎想象的狂野的人类行径”。在他们之中,贫穷这个唯一共同点早就掩盖了其他形而上的矛盾,再也没必要把政治家的纵横之术用在这群一样饥饿一样绝望的人身上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应该如何保护他们的学生?穆斯老师和哈凡大叔的回答总算有点“励志”了:乐观和坚强。更准确的来讲:伊斯兰教信仰与民族主义赋予的乐观和坚强。

当教室漏雨,穆斯老师拿出苏加诺(印尼国父)在万隆监狱中坚持读书学习的故事安抚学生的抱怨;教导学生在伊斯兰教义和《古兰经》中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可她同时又开明的允许学生在教室里把李小龙和约翰列侬的海报挂到校训的旁边。这种教育是相当成功的,至少对于本故事的讲述者“我”来说,极大的安抚了他因贫穷而恐惧的心,保护他和其他孩子都有拥有梦想的权利。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十个孩子的童年在两位鞠躬尽瘁的老师的保护下,终于茁壮成长,十二年后各自实现了人生价值?

十二年后,想当羽毛球运动员的“我”接受了儿时最讨厌的职业:邮递员;儿时的“班草”因病态的恋母情绪常年在精神病院治疗;外号“大力士”的健身爱好者变成了苦力,就在华人老同学阿康开的杂货店里,而阿康突然受到感召,皈依了伊斯兰教(此处中文版删减了)娶了他的同桌——上学时便以信仰虔诚闻名的姑娘。其中,最令人心痛的,是极具天赋且求知若渴的林唐,因父亲去世而辍学后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校园。当和“我”在小棚屋中相会时,营养不良的他仍然指着码头的渔船对“我”解释着爱因斯坦的同时相对性。

最讽刺的是,辉煌的PN公司在12年后遭遇了国际锡价大跌,以破产告终。富豪跌落神坛,勿里洞岛民蜂拥而上,将曾经戒备森严的“大房子”洗劫一空,正如那天晚上的“抢食节”一般。岛民终于可以在自己家后院挖锡矿了,然后像红薯一样的拿到集市上卖掉。

“我”运气算是不错,之后竟偶然遇到公派留学的机会,穆斯老师的教诲又激励了“我”,一路坚持,最终阶级跃升,离开了勿里洞岛。

这本书,正是作者(也就是文中的“我”)献给穆斯老师(穆斯里玛 哈萨莉)的礼物。

他在结尾写道“我从我的经历中得到的智慧很简单,就和我那所卑微的学校一样简单。命运、努力和运数就像三座蕴育人性的蓝色大山,它们的变幻使人性在其中尽情展现。这三座蓝色大山相互密谋着创造出未来,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它们是如何串通的。那些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感到失意的人会把不幸怪罪到神的头上。但是我在那所穷学校里所经历的事情让我很确定的相信一点,那就是努力工作的生活至少像是戴着眼罩从篮子里拿水果。不管最后我们拿到什么样的水果,至少我们手里有水果。同时,不努力工作的生活就像是闭着眼睛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抓黑猫,猫可不会安静的呆在那里”

这多像阿訇说的话啊!噢,忘记讲了,那个讨人厌的班长同学,是他们中唯一一个实现了当初的理想的,他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众议院议员。

我看到网上有关这本书的介绍中,不约而同的写道“那些打不倒你的,只会使你更加强大”,我很不喜欢这句话,觉得这句话有一种“受虐狂”的倾向。而且这本书里的人,很明显,经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之后,也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强大。在我看来,真正帮助这些孩子成长的,是战胜了对权威的恐惧和对教育的不信任。看完之后,朋友才解释说:中文版主要是删去了有些跟宗教有关的内容,我也承认,即便如此,这个故事还是明显倾向于宗教主旋律;这个班级的同学构成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也都紧紧贴合“潘查希拉”建国五基(信仰神道、民族主义、民主、人道主义、社会正义)。因此,在将故事介绍给中国小朋友时,的确需要考虑意识形态背景的不同。

即便有这样的隔阂,作为读者的我仍然会被这个故事打动,穆斯老师对教育的坚持让我起回忆去遇到过的好老师。虽然在这里写出她的名字仍然会让我觉得羞愧(我那一科的成绩极差,总是令她失望),可是关于她的记忆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浮现,与书中情节重叠。我到底是被故事情节所感动;还是被浮现出的记忆所感动呢?故事中的“我”直到拿到海外学位才感到“对穆罕穆迪小学所欠下的良心债还清了”,我该做些什么,才能消解心中的羞愧呢?于是姑且写下这些东西,借一个遥远小岛上的故事表达对那位真正无私的老师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