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者小传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父亲为外交官,母亲是喀布尔女子学校的教师。后随父亲迁往美国。除了刚到美国时胡塞尼经济贫困,曾向美国政府领取福利金与食物券跟书中的阿米尔不同,这段经历感觉跟主人公的经历很像,作为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说,感觉作者把自己代入了故事中。
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著有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2003)、《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2013)。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二. 美句摘抄
1. “Read it again please, Amir agha,” Hassan would say. Sometimes tears pooled in Hassan’s eyes as I read him this passage, and I always wondered whom he wept for, the grief-stricken Rostam who tears his clothes and covers his head with ashes, or the dying Sohrab who only longed for his father’s love? Personally, I couldn’t see the tragedy in Rostam’s fate. After all, didn’t all fathers in their secret hearts harbor a desire to kill their sons?
评析:这一段简直可怕,“难道不是所有父亲的心底都有种要杀死他们的儿子的欲望吗?”说到《追风筝的人》,印象很深的就是作者对“我”——Amir的心理和语言的描述简直没有一点留情,很残酷地表现出人性中的黑暗面。Amir从来不认为Hassan是朋友,懦弱,自私,虚伪,对Hassan毫不留情的嘲笑和鄙夷,为赶走他撒的谎。在我们眼前出现的Amir,是一个瘦弱苍白,总是抬着下巴,眼底深处蒙着一层阴影的男孩,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想知道。他从来就不是君子,更不是英雄。如果上面这个反问句真的是当时当地还是小男孩的Amir心中所想的话,可见他对自己父亲那种很微妙的恐惧了。书里一开头就说了,他的父亲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的典范了,高大威严,顶天立地。看完前半部分,只觉得Amir对他的父亲有种很复杂的心理,希望他注意到自己,又害怕他为自己这个儿子而羞耻。他一方面嫉妒Hassan在父亲那里得到的爱,一方面不明说地,也会有些怨恨父亲的忽视与不耐。所以看到这里,心惊的同时,也有些心疼Amir。
2. Baba nodded and gave a thin smile that conveyed little more than feigned interest. “Well, that’s very good, isn’t it?” he said. Then nothing more. He just looked at me through the cloud of smoke.
I probably stood there for under a minute, but, to this day, it was one of the longest minutes of my life. Seconds plodded by, each separated from the next by an eternity. Air grew heavy, damp, almost solid. I was breathing bricks. Baba went on staring me down, and didn’t offer to read.
评析:这是Amir写下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以后激动万分,甚至鼓起了巨大的勇气去找父亲时他的反应,冰冷地可怕。这个跟上面一样是表现Amir和Baba之间的关系的。本身句子就很棒,什么“每一秒都沉重地走过,都像与后一秒隔着永恒”(我翻译的什么鬼啊!)还有什么breathing bricks啦(算了不敢乱翻译了),咀嚼着文字感觉时间是凝滞的。身临其境。然后想说一下Baba。文字中写出来的他是高大正直(高洁傲岸可以吗)的,天神一般全身都笼罩着无瑕的圣光。Amir曾说,感觉Hassan才是Baba的儿子,而他与自己的父亲没有半点相似之处。但是读完了书,突然想到,Amir也是他父亲的投影,只是留下的是他不为人知的阴暗面而已。他的凉薄,他从不把Ali父子称为朋友,他隐瞒的罪——“偷”走最亲密的人的妻子。我觉得Amir对Hassan种种自私和残忍的对待,一部分是从父亲那里得到性格里的冷漠和狠决,一部分也有长年生活在这样一个父亲压力下,而又没有母亲的关怀的孩子出现的黑暗属性。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遇到一个虽然地位低却什么天赋都比自己好,更享有自己从未得到的父亲的关爱的Hassan,可以想象他的怨念了。我觉得《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悲剧,发生在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一开始觉得这悲剧是由Amir导致的,但现在看来,更像是Amir的父亲一手造成的。上位者的私心。
3. He began to say something and his voice cracked. He closed his mouth, opened it, and closed it again. Took as step back. Wiped his face. And that was as close as Hassan and I ever came to discussing what had happened in the alley. I thought he might burst into tears, but, to my relief, he didn’t, and I pretended I hadn’t heard the crack in his voice. Just like I pretended I hadn’t seen the dark stain in the seat of his pants. Or those tiny drops that fell from between his legs and stained the snow black.
“Agha sahib will worry,” was all he said. He turned from me and limped away.
评析:这一段很虐,这本书都很虐。Hassan可以说是整本书中最立体的人物了,他不如Amir和Baba一样复杂,也不像Rahim Khan和Soraya一样神秘,Hassan的逆来顺受表现得令人心痛的细腻。
4. If this were one of Hindi movies Hassan and I used to watch, this was the part where I’d run outside, my bare feet splashing rainwater. I’d chase the car, screaming for it to stop. I’d pull Hassan out of the backseat and tell him I’m sorry, so sorry, my tear mixing with rainwater. We’d hug in the downpour. Nut this was no Hindi movie. I was sorry, but I didn’t cry and I didn’t chase the car. I watched Baba’s car pull away from the curb, taking with it the person whose first spoken word had been my name. I caught one final blurry glimpse of Hassan slumped in the backseat before Baba turned left at the street corner where we’d played marbles so many times.
I stepped back and all I saw was the rain through windowpanes that looked like melting silver.
评析:看到这里以后我就放下了书很长时间都没有继续看了。很想哭。但是在上数学课不敢哭,忽然感觉像书里的Amir一样,心里翻腾起滔天巨浪,脸上却呆呆地没有神色,起码在我的想象里。看书总怕这种悔恨的感觉,一遍一遍幻想如果“我”当时没有做下这个决定一切会有什么改变,幻想他们应有的美好生活,但是都被摧毁了。
5.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6. 他发出一阵咔咔的笑声,下排牙齿已经不见了。那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疲累的笑声。“我知道美国给你灌输了乐观的性子,这也是她了不起的地方。那非常好。我们是忧郁的民族,我们是阿富汗人,对吧?我们总是陷在悲伤和自恋中。我们在失败、灾难面前屈服,将这些当成生活的实质,甚至视为必须。我们总是说,生活会继续的。但我在这里,没有向命运投降。”
评析:拉辛汗是这本书中的上帝视角,带着一种从容和波澜不惊,那样冷静地评论发生在自己和身边人身上的那些事。作者总是借拉辛汗之口说出他的想法,淡淡的自嘲般的无奈,却也带着化不开的对故国对民族的爱。他不是一个高大的激情的人,臆想中的拉辛汗总是坐在沙发旁的扶手椅上,松松地倚着椅背上,夹着烟的手指随意垂在椅畔,升烟袅袅中淡淡的微笑,目光直达人的心底,却柔柔的并不锋利。他淡然得不像阿富汗人,却也有那种阿富汗人的“忧郁”。他听懂了所有人的心声,Amir,Baba,Hassan……但他只是听懂了,他知道什么都改变不了。
三. 读后感
战火依旧肆虐。1978,和2015。棕皮肤大眼睛,卷卷的黑头发的孩子们依旧在挤在逃难的卡车上,未知,恐惧和死亡的味道依旧粘稠地溢满了车厢,窗外依旧是不知原貌的残垣灰烬血尘断肢,依旧是满目疮痍。
这里是阿富汗。生长于斯,阿米尔恐怕从未想过他的未来会是这样的。他应该像父亲一样,成为这乡里有名的土绅,也许会在父亲的名望下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也许会像父辈一样与自己的哈扎拉人平平淡淡地过下去,继承下偌大家产,不情不愿地做一名商人。但是这些在现在看来仿佛另一世。一个人的命运在历史巨轮下竟脆弱如斯,或者,那才是他的命运。
他是阿富汗人,喜欢热闹也喜欢分享仇恨的阿富汗人,视名誉为生命却在战争的轰鸣下丧尽了尊严的阿富汗人,将深连血脉的故土视为一切却不得不逃亡美国的阿富汗人,是曾经的锦衣玉食被救济粮、安居房和跳蚤市场取代了的阿富汗人。
他自豪于他的父亲,但心灵深处,他何尝不知道他们父子之间深深的难以缝补的鸿沟。他仰望他的勇敢正直,也看得见他眼中对自己的怯懦的厌恶。他害怕失去他,也分明感受到他为他的恐惧而羞耻。他敬畏他对于“偷窃”的憎恨,却最终成为了他口中的“thief”。我分不清他和他,虽然他们之间性格里和表现上的巨大差异成为了这一系列悲剧的起源,但是两个形象,阿米尔和他父亲,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重叠,他们深藏内心的恶,深藏心底的善,他们令自己悔恨的过去,他们用一生来弥补的错,他们不肯原谅自己的严苛。自出生起,他就生活在父亲的冷眼中,拿自己的快乐去补偿父亲对自己曾经的荒谬的责难。他是不是罪恶的结果,却成了罪恶的承担者,之一,虽然患难磨砺和生死别离最终还是淡化了这种僵硬,长眠前的父亲终于带着微笑亲吻他“亲爱的阿米尔”的额头。
而另一个“之一”现在却不能再露出宽恕后的微笑了。哈桑的一生都是一场悲剧,但他竭尽全力去享受它。百年来的种族歧视沉重地压在他的肩上,他的头上,世俗的漠视和敌意抽打在他身上,生身父亲的逃避和不顾阿米尔的偏爱又一步一步将他引向了更深的痛苦。哈桑的棕色的眼睛能看见很多,他能看见风筝的落点,能看见阿米尔必胜的梦,也能看见阿米尔佯装出的冷酷和残忍。他看得见阿米尔的烦恼和阿米尔的才华。不知道他是怀着什么样的心境离开的,或许世态炎凉已经在他的心里刻下了太多太深的印记,但被那个用整个童年爱着的兄弟背叛而驱赶,不知道他低着的头在想什么。但是他同样不知道他的兄弟是怎样活在他的阴影下的。究其一生,阿米尔都没能逃脱内心对哈桑的愧疚,他做了与他父亲一样的事:用之后的一生来偿还。他本应像父亲一样,只在内心中折磨自己而无所作为无所补救,但他终于还是承担起了责任。在责任中找到解脱。
这是一个关于被爱和救赎的故事,有人如是说。这是一个反映社会现状而呼吁和平的故事,有人如是说。这是一个关注于种族偏见和恐怖主义的故事,有人如是说。这是一个关于阿米尔和哈桑和父亲和所有阿富汗人的故事,我说。你为父亲的冷漠而皱眉,你为哈桑的隐忍而咬唇,你为阿米尔在被暴打时发出的狂笑而捂上了嘴,不知不觉中,他们的悲欢离合成为了你的喜怒哀乐,你很想放下书,希望这一切不曾发生,但你紧紧抓着书,一页一页翻过去,好像是不情不愿地深深走进他们的一生。从此,你开始把目光停留在所有地方出现的“哈扎拉”、“塔利班”之类的字眼上,你开始上网查阿富汗民族的资料,你开始对恐怖主义有了一个具体成图像的概念,图像中瑟瑟跪着一个圆脸盘的哈桑。
这不是一本绿叶衬托红花的小说,书中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有血有肉,自己就是另一章故事。阿里的稳重,拉辛汗的睿智,塔赫里将军可怜的尊严,索拉雅的勇气,恤孤院察曼无奈的懦弱妥协还有苦苦维持的勇毅,法里德的善良和勇敢,还有阿米尔第一次回白沙瓦时接他的司机对阿富汗的悲悯。我能清清楚楚想起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都面目清晰,立体地站在眼前。
作者说,他本不愿意发表这篇小说。当时9-11事件刚发生不久,“伤口尚新,民愤高涨”。但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多数美国人不再妖魔化阿富汗人,而将憎恶直接发泄向塔利”。是的,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看得见阿富汗人的善良阿富汗人的真挚,也看见了塔利班人对自己民族的残暴,阿富汗人对曾经真正的自己的国家的怀恋。无法再去指责他们。
和平之路漫漫遥遥,荆棘遍生。只愿世上永无战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