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在乎姓名
《百年孤独》常年盘踞在各种「推荐书单」和「读不懂书单」之列。关于这本书难读难懂的评论,多在抱怨记不住人名,搞不清人物关系,从开始到放弃往往只需要翻几页。
相似而冗长的人物译名常常成为中文阅读者的障碍。所以是谁给了我胆子去读这本书?是约翰 · 威廉斯。
2019 年,我克服了大量诸如「卢基乌斯 · 阿奈乌斯 · 塞涅卡」这样的拉丁语译名,读完了约翰 · 威廉斯的《奥古斯都》,大为震撼的同时,自认为已不再畏惧任何文学译著,至少,那些如毒蛇一般蜿蜒的超长外国人名再也不会如《奥古斯都》一般伤害我。
《奥古斯都》令人眼花缭乱的人物介绍页
所以我觉得《百年孤独》也值得一试。不过在刚读了大概十分之一的文本后,我就发觉不对劲:读者搞不清楚《百年孤独》的人物,不是因为名字太长太拗口,而是因为书里角色的名字都一样!
就像哈利 · 波特给他的孩子取名叫「阿不思 · 西弗勒斯 · 波特」一样,这种以自己尊敬的人的姓名给自己的孩子命名的 「name after」 传统,让《百年孤独》里的祖孙几代人拥有完全相同的名字,他们或者叫「奥雷里亚诺」,或者叫「何塞 · 阿尔卡蒂奥」。
所以但凡是个正常读者,就一定会忘记人物姓名。因此我想,大可不必因为这个原因沮丧而放弃阅读。
假如你继续读下去,就反而会觉得《百年孤独》不在乎你是否搞清楚了人物关系。直到读完最后一页,我也不确定是否明白了每一个名字指代的是哪个角色,但合上它时,我仍然真实感觉自己置身一场风暴。
《百年孤独》可能就是伟大到不需要读者细琢磨,也能有雪崩一般的气势和力度,把情绪和态度压向读者。偏偏就是不需要你懂,也能知道它的好。
2
不要在意主题
《百年孤独》当然是讲了一个「孤独」的故事,但是又远远超过了一个「孤独」的故事。
我从来认为,读书的时候不应给自己设限,不要给自己暗示。如果读者首先接受了《百年孤独》是关于「孤独」的故事,就会从字里行间去找「孤独」的证据,继而强化「孤独」的认知。这不会提高理解能力,反而会伤害阅读体验。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如果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认识到:在一本书里,无论是作者想要强烈表达的主题,还是学术研究公认的主题,都不是读者的主题。读者的使命,就是穿越厚厚的文本,去偶遇一部作品触动自己的细节,去寻找一部作品对自己的独特意义。
我读的《百年孤独》,是一部技巧纯熟,字句绚丽的家族故事。我惊叹于角色们的英雄历险,而不是悲悯于何塞 · 阿尔卡蒂奥家族的孤独。
更多的读者会赋予《百年孤独》更多的主题,也一定会有读者体会不到「孤独」的主题。而每个读者领悟到的主题,才是属于自己的《百年孤独》啊。
3
务必要在意译本
马尔克斯 1982 年获得诺奖,《百年孤独》作为其代表作,早在 1984 年就已经出现中文版本。2020 年初,我在 b 站看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面介绍了马尔克斯授权的《百年孤独》中文译本的译者范晔。
范晔先生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教授,他的译本是 2011 年南海出版公司的译本,这也是马尔克斯唯一授权的中文译本。
作为可能是目前市面上唯一能买到的版本,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者,无论是否懂得西语,都会同意这一本《百年孤独》不仅仅是翻译,而且是范晔先生精彩绝伦的再创作。
文如流水,细致绵密。词句推敲得都恰到好处,既不会有一般译著的古怪拗口,也从未哪怕一次自作聪明地生硬「本地化」,你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母语写作者的作品,全书丝毫没有翻译的痕迹,却又能传达出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所以我想起很久之前读过的陈以侃《在别人的句子里》用来评价安东尼 · 伯吉斯的一句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让我们在宇宙中这个无关紧要的旋转土堆上停留的脆弱瞬间里,见识同类能创造出怎样天才的音节排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