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类简史》读后感--从动物到上帝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5-10 07:04:20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人类简史》读后感--从动物到上帝


最近没咋更新,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工作超级多,生活中的琐事也比较繁杂,造成阅读时间减少。

二是,选择了一本有点烧脑的书。“《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全书用400页的篇幅,书写了人类从石器时代智人演化到21世纪现代人类的整部“人类史”。

《人类简史》一书,作者是以色列人,尤瓦尔.赫拉利。他是一个70后作家,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

读《人类简史》一书,会为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而赞叹。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会对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人类简史》一书总共包含4个部分,

一、认知革命;(大约7万年前)

二、农业革命;(大约12000年前)

三、人类的融合统一;

四、科学革命。(大约不到500年前)

接下来分享一下本书前两部分的学习体会。(后两部分待续)

下面是简单摘抄和记录。

**********************************

**********************************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

**********************************

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

大约135亿年前,经过“大爆炸”,宇宙的物质、能量、时间、空间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大约38亿年前,在地球上,一些有机分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别庞大而精细的结构,称为“有机体”。

大约7万年前,一些属于“智人”的生物,开始创造出更加复杂的架构,称为“文化”。人类文化继续发展,就成了“历史学”。

现在人类,称为智人。但我们只是在最近1万年间才成为唯一的人类。

从大约200万年前,到1万年前止。整个世界其实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人种。

如 生活在东非的“鲁道夫人”

生活在欧洲和西亚的“尼安德特人”,

生活在东亚的“直立人”,

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梭罗人”等。

图片

但是随着“智人”的迁移,当地的原生人类族群很快就会灭绝。

除了不同人种,智人也属于某个科。(如猫科,有狮子、猎豹、家猫;犬科,有狼、狐狸、豺)。

与我们同处人科的,还有一堆巨猿。与我们最近的亲戚,就是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

其中黑猩猩与我们关系最近,大约在600万年前,一只母猿产下两个女儿,一个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个成为人类的祖奶奶。

**********************************

智人早在10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几群智人迁移到地中海东部,侵入了尼安德特人的领地,最后以失败告终。

大约在7万年前,智人仿佛脱胎换骨。第二次从非洲出发,把尼安德特人和其他人类赶出中东。随后,智人领地扩张到欧洲和东亚。

大约45000年前,智人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越过了海洋,抵达从未有人居住的澳大利亚大陆。

大约7万年前到3万年前之间,智人发明了船、油灯、弓箭、还有缝制衣服用的针。此时也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也正是所谓“认知革命”。

现在,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认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内部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

**********************************

想要了解人类的天性、历史和心理,就得想办法回到那些狩猎采集的祖先的头脑里。

在智人的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是靠采集为生。在过去200年间,越来越多的智人在城市里面劳动,整天坐在办公桌前;而在之前的一万年,多数智人则是务农或畜牧。

但无论如何,比起先前几万年都在狩猎或采集来说,现代的谋生方式在历史上都只是一瞬间罢了。

狩猎采集生活方式依地区、季节有所不同,但比起后来的农夫、牧羊人、工人或上班族,他们的生活似乎更舒适,也更有意义。

现在社会,平均每周工时是40-45小时,发展中国家则是60甚至80小时;但如果是狩猎采集者,就算在最贫瘠的沙漠地区,平均每周也只需要工作35-45小时。他们大概只需要每三天打猎一次,每天采集3-6小时。

这样的狩猎采集经济,能让大多数人过着比在农业或者工业社会中更有趣的生活。

现在,大家每天早上7点出门,进入工厂,用同一种方式不停工作,等到晚上7点回家,再洗碗、洗衣服,让人心灵麻木。

而在3万年前,如果是个采集者,可能早上8点离开部落,在附近森林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茎,抓抓青蛙,偶尔躲避一下老虎。

等到中午过后,就可以回到部落做午餐。接下来,大把的时间用来聊聊八卦、讲讲故事、跟孩子玩玩等等。大多数地方和大多数时候,靠采集就能得到充分营养。这正是人类先前数十万年间的正常饮食。

骨骼化石显示,远古采集者,少有饥饿或营养不良的问题,比后来的农业社会,身高更高,也比较健康。

当时儿童早夭现象普遍,只要活过危机四伏的生命早期,当时的人大多能活到60岁,有的甚至还能活到超过80岁。

当然,也不要把这样的生活想象的过于理想浪漫。虽然他们生活,可能比农业和工业社会更佳,但当时世界同样残酷无情,常常存在物资匮乏、儿童死亡率高的问题。

**********************************

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得到了新的技术,组织能力甚至眼界,能够走出亚非大陆,前往外面新世界。他们的第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大约在45000年前殖民澳大利亚。

最合理的理论认为,当时的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智人,发展出第一个能够航海的人类社会。他们学会了如何建造和操纵能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进行捕鱼、贸易和探险。最后抵达了澳大利亚。

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离开亚非大陆生态系统,重要性不亚于哥伦布抵达美洲、或者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但是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

不过几千年后,澳大利亚当时24种体重在50公斤以上的动物中,有23种惨遭灭绝,许多比较小的物种也从此消失,这是整个生态系统,数百万年来最重大的转型。

所有人类物种中,只有智人到达了西半球,时间大概是16000年前。在智人抵达后不过2000年的时间,北美原有47属的各类大型哺乳动物,其中34属已经消失。南美更是在60属中失去了50属。

第一波灭绝浪潮是由于采集者扩张;第二波灭绝浪潮是因为农民扩张;第三波灭绝浪潮是由于工业活动。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已经害死了很多物种,那么就会更积极地保护现在还幸存的物种。这一点对于海洋中的大型生物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海洋中大型生物受认知革命和农业革命影响相对较小。

**********************************

**********************************

第二部分  农业革命

**********************************

人类曾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并不特别干涉动植物生长情况。

这一切在大约1万年前全然改观。人类开始投入几乎全部心力,操纵集中动植物的生命。人类忙着播种、浇水、除草、牧羊,一心以为这样能获得更多的水果、谷物和肉类。

这是一场关于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农业革命。

从采集走向农业,始于大约公元前9500年至公元前8500年,发源于土耳其东南部、伊朗西部和地中海东部的丘陵地带。

公元前9000年,人类驯化了   小麦与山羊;

公元前8000年,人类驯化了   豌豆和小扁豆;

公元前5000年,人类驯化了   橄榄树;

公元前4000年,人类驯化了   马;

公元前3500年,人类驯化了   葡萄。

即使到了今天,人类食物热量超过90% 的来源仍然是,人类先祖在公元前9500年到公元前3500年间驯化的植物:小麦、稻米、玉米、马铃薯、小米、大麦。

农业是在世界各地独自发展而开花结果的。

中美洲人驯化了玉米和豆类;

南美人学会如何栽培马铃薯和驯养羊驼;

中国最早驯化了稻米、小米和猪;

新几内亚驯化了甘蔗和香蕉;

西非农民驯化了小米、非洲稻、高粱和小麦。

农业革命让人类食物总量增加,但量的增长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只是造成人口大爆炸,产生一圈养尊处优的精英分子。普遍来说,农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饮食更糟糕。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例如:1万年小麦只是众多野草中的一种,且分布范围很小。但在短短的1000年间,小麦传遍了世界各地。

小麦不喜欢石头,智人需要把田里的石头捡干净;

小麦不喜欢与其他植物分享空间和养分,智人需要除草;

小麦会得病,智人需要帮忙驱虫防病;

小麦无法抵抗兔子或者蝗虫啃咬,智人必须加强守护;

小麦会渴,智人需要引水;

小麦会饿,智人需要收集动物粪便,用来滋养小麦生长的土地。

古代骨骼研究发现,进入农业社会后,人类出现了大量疾病,例如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疝气等。

此外,新的农业活动,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人类被迫永久定居在麦田旁。

其实,不是我们驯化了小麦,是小麦驯化了我们。

农业革命前,谷物不过是人类饮食的一小部分。而且,以谷物为主食,不仅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不足,难以消化,还对牙齿和牙龈大有伤害。

就民生经济而言,小麦也没有带来经济安全。比起狩猎采集者,农民的生活更没有保障。

采集者有几十种不同的食物为生,即使没有余粮,在荒年也不会饿死。

农业社会绝大多数饮食靠少数几种农作物,很多地区只有一种主食,如小麦、马铃薯或者稻米。如果缺水,来了蝗灾,或者爆发真菌感染,贫民死亡人数可能达到百万。

当然,农村生活也带了一些便利,如不需要担心野兽袭击、风吹雨淋,但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弊大于利。

此外,绵羊、山羊、猪、鸡等经过驯化的家畜,能够为人类提供食物(肉蛋奶)、原料(皮毛),以及兽力。

大多数农业社会中,人类第一重点是种植农作物,第二是饲养动物。但有些地方出现一种新型社会,主要靠剥削利用其他动物:游牧部落。

**********************************

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具争议的事件。有些人认为人类迈向了繁荣和进步,也有人认为这条路终将导致灭亡。但不管这条路尽头如何,现在都已经无法再回头了。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人口急剧增加,任何一个复杂的农业社会,回归狩猎和采集生活,都只有崩溃一条路。

大约公元前10000年,进入农业社会前,地球上采集者人口约为500万到800万。而到了公元1世纪,采集者人口只有一两百万(主要在澳大利亚、美洲和非洲),而农业人口已经达到约2.5亿。

农业时代,人类空间缩小,但时间变长了。一般来说,采集者不会花太多心思考虑下周或者下个月的事,但农民会想象着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儿。

“未来”显得十分重要。之所以担心未来,除了生产季节周期的因素,还要面对农业跟不上的不确定性。为了应对旱灾、洪水、瘟疫等,农民需要生产更多的食物,储备更多的粮食。

靠着农民多生产出来的食物,加上新的运输技术,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一起。先形成村落,再形成城镇,最后是城市,再由王国或者商业网络把他们紧密相连。

大约公元前8500年,全球最大的村落,大概有几百个村民;

到了公元前7000年,位于今日土耳其加泰土丘城镇大约有5000到10000人;再到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肥沃月湾地带已经有许多人口达万人的城市。

公元前3100年,尼罗河谷统一,繁盛第一个埃及王朝,人民达数十万;

公元前2250年,萨尔贡大帝建立--阿卡德帝国,号称有100万子民;

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和波斯帝国,人口数百万。

公元1年,古罗马帝国统一地中海地区,人口达1亿,帝国维持25万到50万常备军。

在东亚,大约公元前7000年,在黄河流域出现小村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帝国人口约4000万,拥有数十万士兵。

**********************************

支持帝国的社会规范,既不是人类自然的天性本能,也不是人际的交流关系,而是他们都相信共同的虚神话故事。

虚构故事如何支撑整个帝国?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约公元前1776年的《汉谟拉比法典》,这是几十万古巴比伦人的合作手册;第二个是公元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这是现代数亿美国人的合作手册。

《汉谟拉比法典》认为,巴比伦的社会秩序根源于由神所指示、普遍且永久的正义原则。法典列出了大约300条判例,固定写法是“如果情形如何如何,判决便应如何如何”。部分判例如下:

图片

这里的阶级结构原则至关重要,将所有人类分成男女两种性别,以及上等人,平民和奴隶三个阶级。性别和阶级不同,价值也就天差地别。

例如一个平民女性值30舍客勒银子,一个女奴隶值20舍客勒银子,但平民男性的一只眼值60舍客勒银子。

美国的《独立宣言》,宣告自己是普遍和永恒的正义原则,宣言也如《汉谟拉比法典》一样,找神来背书。但两者又存在出入。

美国的《独立宣言》主张:

图片

一如《汉谟拉比法典》,美国的《独立宣言》也承诺着,如果人类依照其中规定的神圣原则行事,数百万的民众就能彼此合作无间,生活安全和平、社会公平繁荣。

其实,无论是《汉谟拉比法典》还是美国的《独立宣言》,这些制定者都想象着,这个世界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

但这种不变的原则,只是存在于智人丰富的想象力里,只存在于他们创造并告诉彼此的虚构故事中。

这些原则,从来就没有客观的正确性。

我们相信某种秩序,并非因为它是客观的现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让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会。

这种想象所构建的秩序,绝非邪恶的阴谋或是无用的空谈,而是唯一能让大群人类合作的救命仙丹。

让人类不会发现组织自己生活的种种秩序其实是想象的三个原因:

1.想象建构的秩序,深深与真实世界的结合

例如,大多数西方人都相信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都独立的价值,不受他人看法的影响。

如果在学校被其他同学嘲笑,不用太在意,因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别人不见得了解。

然而,中世纪的贵族就没有个人主义这一套。他们认为,个人的价值是由社会阶级、他人看法所决定。

这种情形下,“被别人嘲笑”就成了莫大的侮辱。当时的贵族也会告诉孩子,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名声。

2.想象建构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

我们一出生已经处于这种想象中,而且连我们的欲望也深受其影响。于是,个人欲望也就成了虚构秩序最强大的守护者。

例如现代西方人最重视的那些欲望,都是构建在已经为时数百年的虚构故事上,包括浪漫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人文主义。

甚至那些人们以为深藏于自己内心的渴望,通常也是受了想象秩序的影响。

浪漫主义告诉我们,需要尽量积累不同的经验、体会不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关系、品尝不同的美食。其中最好的方式是摆脱日常生活及工作,远离熟悉的环境,前往遥远的国度,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气味、美食和规范。

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要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电视广告也是通过虚构各种故事,告诉我们买了什么产品或者服务,可以让日子更好。

鼓励多元的浪漫主义和消费主义相结合,就催生出了各种“体验”市场,进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产业发展。

3.想象构建的秩序,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连接

不论美元、人权还是美国,都存在于数十亿人的共同想象之中,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无力撼动这些概念。

要想改变这些秩序,就要同时改变数十亿人的想法。这需要有复杂的组织协助,可能是政党、可能是思潮运动、可能是宗教教派。

但为了建立这样复杂的组织,人们需要说服很多陌生人共同合作,而这又需要他们相信另一些共同虚构的故事才行。

由此可见,为了改变现有由想象构建的秩序,就需要先用想象构建出另一套秩序才行。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构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大而已。

**********************************

帝国运作,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除了法律之外,还要处理各种交易和税收、军用物资和商品库存,还有其他各种信息。

而先前几百万年间,人类记录信息只有人脑。但人脑人脑容量有限、且人难免有一死,更重要的是人类大脑经过演化,只习惯存储和处理特定类型的信息。

最早克服这项问题的是远古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人。

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一些不知名的苏美尔天才发明了一套系统,可以在人脑之外存储和处理信息,即:书写文字。(文字刻在黏土泥板上)

目前找到人类祖先最早留给我们的信息是  “29086 单位的大麦 37个月 库辛”。如下图所示:

图片

这句话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37个月间,总共收到29086单位的大麦。由库辛签核。

**********************************

农业革命后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总结为一个问题:

如果人类的基因里并没有大规模合作的生物本能,所有的合作网络究竟如何维系?

简单的讲法,是人类创造出了由想象构建的秩序、发明了文字,以这两者补足我们基因中的不足。

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些合作网络究竟是好是坏实在难说。那些想象的秩序既不中立也不公平,总把人分成一些其实并不存在的分类,并且排出上下等级。上等人享有各种特权,而下等人被歧视和压迫。《汉谟拉比法典》就是例证。

即使是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尽管把人人生而平等喊得震天响,其实还是把人分成了上下等级。

《独立宣言》区分了男女,男性从中得利,女性被剥夺了同样的权利;区分了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白人享有自由民主,黑人和印第安人是比较劣等的人类,不该享有平等的权利。

当时许多蓄奴州也签署了宣言,但他们并没有释放奴隶,并且一点也不觉得自己言行不一。在他们看来,黑人哪里有什么人权?

不同社会,想象出的阶级制度也就相当不同。

比如现代美国人非常注意种族,但对中世纪的穆斯林来说就无关紧要。

中世纪印度,种姓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但现代欧洲根本毫不在意。

但自农业革命以来,性别阶级带来的影响,使得几乎世界各地都是男人占尽好处。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看到,父权制度其实并没有生物学上的基础,而只是基于毫无根据的虚构概念。

**********************************

参考文献:《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

好了,《人类简史》一书的前两部分,大概是这样。

现在你是不是对这本书,也越来越有兴趣了?

一起来阅读吧!

种下一棵树,最好是三十年前,其次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