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廊桥笔记》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6-06 07:45:16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廊桥笔记》读后感

追桥人,亦是追梦人——《廊桥笔记》读后感

廊桥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们“穿越历史的江河,顽强地搏击在风口浪尖,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建筑神话”,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近日,广西师大出版社新鲜出炉的《廊桥笔记》,在我看来也是一个奇迹。

《廊桥笔记》共分为四章,分别是“何以廊桥”“廊桥之境”“美哉廊桥”“廊桥遗梦”,作者鲁晓敏唯美的叙述且不乏专业的解读,既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人文环境描写,又有关廊桥的专业详实的知识介绍,加上摄影师吴卫平精美的照片,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一册笔记,写出了廊桥屹立于天地自然的大美,道尽了廊桥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渊源,说全了廊桥和人们的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

作者虽以客观冷静的笔调来写,但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对廊桥的痴迷与热忱,对保护廊桥不遗余力的赤子情怀。五大廊桥群、数十座廊桥都在他的笔端,作者以质朴兼典雅的语言如数家珍般为你一一呈现:一幅幅美丽的的“廊桥流水人家”图、一帧帧人与廊桥和谐共生富有人间烟火气的画面、一个个曲折动人的传说故事、一曲曲为了造桥、护桥而唱响的平民英雄的赞歌。

这本书打破了我对廊桥单薄而贫瘠的认识,冰冷而破旧的廊桥似乎都化为一个个曼妙绝美的女子,需要你我去守护,去珍视,去关注,去保护。泰顺廊桥,是遗落在人间的“虹”,它通体透红,掩映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间,似乎带领读者进入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廊桥齐飞”的意境;永和桥作为瓯江上的“游龙”,灰色的墙体在霞光映照下显得迷蒙又惊艳,木雕,石刻也在此刻绚丽灿烂,这样的鬼斧神工,天人合一令人魂牵梦萦,久久沉醉。

这样美丽的廊桥在中华大地上随处可见,也藏着很多动人的传奇。

“一花一世界,一座廊桥就是一个小小的烟火人间,也是一个阔大的精神世界。”一座座廊桥不仅是“造桥人”的“圆梦史”,更是“守桥人”的“筑梦史”,更是“追桥人”的“践梦史”。

“林姥姥”并非浙江松阳最有钱人,但却是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一辈子节衣缩食,勤俭持家,艰苦度日,却将巨额财富捐赠给社会,多次出资铺路修桥。她把自己个人的不幸遭遇,全部化为对他人的祝福和大爱。浙江泰顺“守桥女神”钟蓝玉,一生守护廊桥,并把守桥的遗志传给儿子蓝振成,母子薪火相传地守桥。在福建寿宁,技艺精湛的主墨师傅郑惠福,自信勇敢地站在二十米的高空,与其他人一起合作,巧手建起35.7米长的杨梅桥。而他的儿子郑多金和郑多雄历经39年再圆造桥梦——飞龙桥。广西三江的程阳桥,也同样是子承父业,一代接着一代,他们矢志不渝,践行着“守桥”的承诺,踏实诚信的品格,经历时光流转,依然熠熠生辉。

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很多。鲁晓敏为我们讲述这些廊桥背后的动人故事,这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做出的平凡又不平凡的事迹,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这些为着廊桥做出贡献的人的尊重敬佩,这对于造桥人、守桥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慰藉?如果过世的人在天有灵,相信他们必然会笑着对作者说声“谢谢你记得我”。

作者鲁晓敏自己也是和他们一样执着坚定的追桥人。看着书,我似乎看到了一座座廊桥在烟雨迷蒙中,在骄阳暴晒下,在风霜雪雨里,似一条条巨龙腾飞在中华大地上。而我也似乎看到了那个孤独而坚定的身影:在廊桥上久久驻足,凝望,沉思;因为坐夜车没有座位而随身携带搬着小板凳去大江南北去找桥;用手机语音写作,在夜半疯狂查资料,整理分类;伏在案几上奋笔疾书,趴在书房枕着书香入眠……

我很难想象,他以瘦弱的身躯究竟藏着多么大的能量,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却又乐此不疲,无怨无悔;我也好奇,这个曾经在部队当兵的战士是如何成功转型写作,在文学创作这个战场,攻城略地,收获累累战果;我更讶异,这个并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科班出身的默默无闻的写作爱好者如何摸着石头过河,靠着一只笔杆子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承担起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

《廊桥笔记》一书的出版对鲁晓敏而言也意义非凡,它标志着这个被誉为“当代余秋雨”的江南才子已经从松阳走向丽水,从丽水走向浙江,从浙江走向全国,并且走出写作瓶颈,尝试多样的写作风格,进入文学创造的高峰期。真心为他感到高兴啊!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跨越千年,横亘南北,这些为了廊桥而付出艰辛劳动的人们经过时代风雨的洗礼,成为灵魂上的知己。他们都是追梦人,并且越追越有味道。除了物质追求以外,他们精神上的愉悦远远胜过一切物质的回报。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而建桥人、守桥人、追桥人,包括未来越来越多的护桥人都会被时代所铭记,在时代浪潮的裹挟着必然会越来越多地涌现。鲁晓敏在后记中提到“廊桥会成为一场遗梦吗?”相信《廊桥笔记》必然在广大读者群掀起一股爱桥、护桥的热,我们共同祝福廊桥不再是遗梦。

鲁迅在《热风》里写道:“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读罢《廊桥笔记》,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为了理想不知疲倦,废寝忘食的人,一个如萤火般为廊桥呐喊的两鬓斑白却依然年轻的,戴着老花镜却笔耕不辍的“青年”。

正如《中国地理杂志》上的那个背着行囊,拄着一根树枝当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去闯荡江湖,颠沛流离的形象正是他,这就是他,这才是他,用尽一生做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用写作来唤醒并改变社会,他从不觉得辛苦,再辛苦也是甜美的,也是幸福的。

我不仅为作者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坚持不懈的意志而惊叹,进而为他牺牲周末和长假来写作,甘坐十年冷板凳生出许多敬意。“一路走来,一字字敲击,或欣喜,或伤感,或无奈,或艰辛”,写作过程中伴随着多少委屈,多少失去,多少孤独,多少落魄,多少失意,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而我似乎也看到了那个践行着“写作永远在路上,工作永远不落下”为人生信条的行动者,看到了一个永远都在为保护廊桥文化,保护传统古村落,保护乡土建筑,保护瓯江诗词竭尽全力献身的理想主义者。我们一起期待着他的下一个十年,下下个十年能出更多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