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瓦尔登湖》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6-18 09:18:52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瓦尔登湖》读后感

【幸福的条件】

好的,最近读完了这本大名鼎鼎的《瓦尔登湖》。

说实话,还是有些晦涩,比我想象的要难读一点,作者是梭罗,美国19世纪的一位哲学家、作家,从他的文风就看得出来,有着很多的思考和觉察在里面,很符合哲人的那种敏感的思辨性。

作者是在1845年左右去的瓦尔登湖,在那里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其间过着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这是他的一种生活实验,也是一场心灵的净化之旅,在那里,他每日亲近自然,观察动植物和山川湖泊以及森林里的各种变化,思考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方式,等等。

他在很多方面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比如引经据典,他熟知东西方各种文明的一些精髓,经常见他引用诸如印度的哲学,中国的儒学,北欧的神话,基督教的圣经,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西亚与中东的历史等等等等,那是19世纪,整个世界正处在剧烈的碰撞和融合的进程中,他即使身处僻静之地,也并不代表他是闭塞的、顽固不化的,相反,他拥抱着开放和多样性,他积极地汲取着百家之所长,从各种文明的优秀思想中吸收着养分。我想,正如同他在书中所说:“人生如果达到了某种境界,自然会认为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安身”。是的啊,我们总是在为我们的幸福我们的内心安宁进行太多的预设,比如我得先拥有一套大房子我才能幸福,或者才能不焦虑;又或者我得拥有一辆好车我才能过得幸福;我得达到XXXX万的资产我才能过得幸福,才能内心安宁;我只有一个月收入在XXXX以上我才能过得幸福……我只有考上了XX大学我才能实现自己的幸福,我只有当上了处级干部我才会觉得内心安宁;我只有……然而作者的实验却让我们恍然大悟:如果内心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贫瘠,那么无论向外在的世界求取多少物质都是无济于事的,幸福依旧很遥远,内心依然难以平静,因为说到底,幸福感和内心的安宁感终究是一种感觉,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对物质的获取只能带来那一瞬间的快感,但是这之后依然会陷入无边无际的虚无之中,就犹如喝可乐解渴,喝的那一瞬间是爽的,但是过了之后口渴的感觉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我想到了刘禹锡,他被贬到了一个小地方,当地知府给了他三间房,他住得有滋有味;对方见他过得这么安宁幸福心生愤懑,给他换到了北门,一间半的房,刘禹锡依然住得自由自在,毫无落魄难堪的感觉;这下知府又派衙役给他换了一间小破屋,只容得下一张床,桌子等,等着看他的笑话,而刘禹锡依然心无半点悲戚,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陋室铭》,还刻成了碑放在屋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梭罗也是如此,在瓦尔登湖旁边建了一个小木屋,如果仅仅以外在的形相来看,确是陋室,但是这并不能妨碍作者住在里面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他的胸中有丘壑,脑海中涌动着万千气象,他在这里度过了非常幸福和安宁的两年。

【当下的停留】

作者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第二个地方是他观察的细腻。因为最近我在学习正念、冥想嘛,我发现当我们静下心来,去感受、观察一件事物的时候,会涌现出很多我们平时没有发觉到的地方,哪怕是吃一粒葡萄,吃一口冰淇淋,去抚摸一块草坪,一颗大树,或是闭眼倾听风的声音……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可以感觉到很多信息很多东西,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会感受到美食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觉,当我们洗澡的时候,会觉察到温水划过皮肤的舒适,我们倾听鸟儿的叫声时,会感受到自然的歌声,而这些,是以前总是处于行色匆匆的我们所难以感受到的,除了会忽略自然,也会忽略情绪、感受,有时候自己正处在愤怒或郁闷之中,有时候周围的人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之中,或者爱人正期待着我们的夸奖,孩子正期待着我们的认可,父母正期待着我们的关心……我们时而也会将这些情绪、感受一晃而过,没时间静下来去关注,我们似乎总是有干不完的“大事情”等待着我们去推进,奔赴、一次又一次地奔赴、匆匆忙忙地辗转奔赴,我们到底在追寻着什么?

忽然有一天,当我们终于安静了下来,静静地,看见了一只蜜蜂正在花间飞舞,我们凑上前去,嗅一嗅花香,忽然记起了从前,从前也曾经度过一段缓慢的时光,我们的眼睛捕捉到了诸多光线与色彩,耳朵听进去了很多大自然的交响乐,鼻子嗅到过各种各样的奇怪味道,我们的双手触摸过树皮的颗粒,触摸过光滑的表面,触摸过沙土,触摸过空气……

到底,作者和正念、冥想都在尝试让我们慢下来,静下来,这是为什么?对于一个总是忙忙碌碌的人来说,他或许会忿忿道:“什么,慢下来?这不是耽误事了吗?”是啊,每个人都被目标带着在走,我们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了目标上面,以至于我们走在路上,都无暇感受周围的世界。

那么,我们匆匆赶路的意义是什么?假设我们的一生都处在这种匆匆奔赴的状态中,无暇静下来感受这个世界,然后直到死之将至,我们回首一生,我们到底感受到了什么?我们是否有那么一瞬间的停留,这一瞬间的停留给我们带来了那种美好的内心触动,仿佛只有那一瞬间才算是真正地活过,而其他的一路匆匆,则渐渐模糊成了一条抽象的曲线。

停留,嗯,我渐渐明白了,是当下!无论是梭罗,还是正念、冥想,其实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基本的观点:只有当下的这一瞬间,才是真实的能够被真切感受到的、能够短暂停留的,也是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我们总是想要把一个叫做“未来”的东西过好,却不知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是当下这一瞬间,错过了当下,便时时刻刻都活在了对未来的虚妄幻想中,也就错过了未来。

【回归简朴,即是对虚妄的剥离】

作者在瓦尔登湖过着一种简朴而丰富的生活,简朴是物质上的,而丰富则是精神层面的。我并不是一个鼓吹精神至上的人,一定的物质是必须的,我所认为的,是人不能在追逐物质和消费的过程中,失去了自由,这才是可悲的。

当我们因为渴望有一个住所而背上了30年的房贷时,我们得到了一个壳,这个壳也得到了我们,但代价是我们失去了大量的自由;

当我们渴望赢得面子而背上负债开上豪车时,我们又得到了一个壳,这个壳也得到了我们,但代价是我们失去了大量的自由;

当我们因为渴望……而背负了……时,我们又得到了一个壳,这个壳也得到了我们,但代价是我们失去了大量的自由。……嗯嗯,这个句子可以无限排下去,直到我们变得不堪重负。

遥想童年时,我们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壳”,但依旧可以过得很快乐,为什么?为什么心理学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一切痛苦之源。哈哈哈!

当我回归独处与简朴时,我发现粗茶淡饭也可以很快乐,它丝毫阻碍不了我去追求丰盛的体验、感受与觉察,我依然能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感悟和思考,当我将那层层的外壳卸在地上时,一种由衷的轻松感迎面而来,啊,真爽!!!

这是一种天性和本真的回归,我并不是真正缺乏这些外壳,但是年纪越大我却越觉得它们碍眼,它们并不是真正的自己所需,它们是一种虚妄的产物!

我所真正渴望的,是自己能够成为一颗自由自在的小精灵,于天地间飞舞灵动;我所真正渴望的,是自己能够成为一只合格的闲云野鹤,无拘无束,上天入地任我遨游。我看重这种无所羁绊的洒脱和自由,像一只小精灵般,去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

所以,在这里,我其实也想说:对于人生的意义,以及生活方式的探索,是每个人的自由,它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修行,没有标准的答案,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过的这种简朴生活,以及大家对于极简主义的崇尚,也只是一部分人的

人生观、价值观,它并不是绝对真理,我之所以认可它,是因为在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之后,我所领悟到的、意识到的那种灵性启发让我做出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