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情人》读后感25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10-17 08:05:16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情人》读后感

《情人》这本书是多年前慕名买的,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比较有名的小说。五年前读,读了几十页,硬是读不下去了,感觉不知所云枯燥无味,时至今日,已没有任何印象了。前段时间读书群里网友们在聊《情人》,我只能看聊没法参与,便勾起了再读《情人》的念头。

为了便于理解,我先百度了作者的简介和小说的写作背景以及两篇读后感,读后感不敢多看,怕先入为主的观点影响自己的读书感受。对写作手法有了一些了解后再读,就感觉容易理解多了。

小说写的是1930年前后发生在法国殖民地——越南的湄公河畔,一个十五岁半的白人少女在渡轮上遇见了一位二十七岁的中国男子后发生的故事。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

我,十五岁半,还在寄宿学校读初中的法国白人女孩。父母从法国来到殖民地工作,出生在越南,父亲在童年时就死了,两个哥哥,生性残暴、阴鸷、冷漠,大哥哥不学无术,成天在外作恶,对家里人也同样粗暴,偷家里的钱甚至佣人的钱拿去吸食鸦片;小哥哥稍微好一点,但受环境影响,也具有粗暴冷酷的一面,只是身体不如哥哥强壮被欺负后只能憋屈在心里,但好歹在母亲的操持下谋得了一份会计工作;母亲是个法语学校校长,温和善良,无主见,在工作之余对两个这样的儿子的教育总是力不从心,一次次为他们操持奔波,一次次的失望甚至绝望。小女儿倒是省心一些,除了数学成绩不太好之外法语成绩第一名。家人之间几乎不说话,没有语言沟通,只有眼神,凶狠的眼神对视沟通,母亲的工资维持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总是非常吃力,非常拮据。疲惫的母亲脸上很少看见笑容,空洞的眼神愁苦的脸,绝望的母亲成为少年的我经常的梦魇。我同情母亲,但我无能为力。青春时期的我,就生活在这样逼仄得令人窒息的家庭里,感受不到爱和温暖,只有冷漠和凶暴。

一个假期快要结束时回西贡,我在渡轮的栏杆处吹风。当时身上穿着一条母亲的旧裙子改制的真丝裙,脚上穿着我很喜欢的有着金色带子的皮鞋,戴着一顶深红色的男式帽子——都是打折时母亲给我买的。我的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但有了朦胧的性别意识。虽然家境贫穷但白人的种族优越感让这个少女在窘迫中又有一种莫名的自信。

此时一辆高档的黑色轿车驶上了渡轮,女孩的余光看见了里面有个男人,他在看她。女孩欣长纤细的身材,那样的装扮,那样的摆姿,似乎都在散发着某种信号……这是一个中国男人,大她十二岁二十七岁多了的男人,他父亲是越南房地产金融圈中为数不多的中国人。从法国读书回西贡,当然他也没有好好读书,他不喜欢读书,在法国基本就是吃喝玩乐高消费着,甚至还玩过法国妓女。回西贡是为了与父母指定的老家抚顺的一个从未谋面的女人结婚,她家也很有钱,门当户对的婚姻。

男人颤抖着靠近女孩。他为何颤抖呢?可能是她如此漂亮如此灿烂地出现在清晨的渡轮上,在雾气蒙蒙炎热湿润的湄公河上?也可能是如此青春的白人小姑娘有一种无比的圣洁,他一眼就喜欢她了。他小心谨慎地靠近她问她一些问题,她总是很简短地回答。她知道他是有钱人,她也知道,如果机遇相同,不是他,换一个人,他的命运同样也要落在她的手中。到达西贡后,他送她回寄宿学校,在他那个大得像一个小房子一样的车上,他抓紧了她的手……她答应了他,周四下午去见他,她好像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周四下午他去学校接了她,把她带到了堤岸的房子里。她的第一次是他和她在这里的第一次,他哭了。

女孩没哭他却为啥而哭?一个十五岁的懵懂女孩,生活在这样无望的环境里,也许是不擅于思考也无力思考的吧,她只想寻找一点其他的什么,比如温暖比如爱护。用她现有的,可是她有什么呢?——她只有身体,用她现有的身体去换取生活以外的东西;而男人,虽然有钱,但钱是父亲的,一切都在父亲的掌控里。女孩为了钱任由他摆布,难道不正如自己一样,在生活面前始终无法挣扎吗?这个软弱的中国男人,大概是在为他们同病相怜而哭吧。

他们就这样交往着,男人成天无所事事,生活就只是玩乐消费。他带她去高档餐厅吃东西,给她他母亲临终前留给他的昂贵的钻石戒指,后来还带女孩他们全家去高档餐厅吃饭去跳舞喝酒,他们消费着他提供的一切,心里却总是无法瞧得上他,白人跟黄种人交往总是令人羞耻的,可是他们却没法拒绝他提供的一切。后来她母亲默许了这种关系的存在,因为她从女儿这里可以要到钱。大哥哥享受着这一切,嘴里却骂妹妹是婊子,甚至痛打妹妹。作为读者我,可以理解母亲的无力抗拒,一个能力有限已经不堪重负的单身女人的妥协,哪怕这种妥协是以女儿的贞节为代价,但不能理解一个暴虐的嫖赌逍遥的哥哥的这种既要享受又要自以为持有的一种清高,一种假清高。

俩人就这样交往着,也许一开始的接触,一个是为了猎艳一个是为了钱,彼此都知道他们的交往是没有结果的,他们也还没有想过未来,可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即便彼此在这过程中情感表达很少,但是身体的碰撞带来的快乐已经使彼此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他觉得自己再也离不开她了,男人几次去找他父亲,祈求他能把她留着身边,他说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对这样的激情至少应该有过一次体验,否则是不可能的,他求他准许他也去体验一次这样的生活,仅仅一次,一次类似这样的激情,这样的魔狂,对白人小姑娘发狂一般的爱情。可是他父亲绝不允许他娶一个白人,一个贫穷的白人,还是对他重复那句话,宁可看着他死。

女孩从未对男人提出过任何要求,她只是像履行义务一样顺应着他的要求,也接受他给她以及她家里的一切,就像接受命运安排的这一切一样。在女孩快要离开越南去法国前,男人和父母指定的婚约对象结婚了。那天,在结婚的河岸上,穿着红色婚服的他,看见了远远地站在人群中的她,她只是静静地观望着这一切,仿佛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无喜无忧;而当他望见她的那瞬间,顿时眼眶红了,眼里一会就蓄满了泪水,他深深地凝望着她,一会,便不得已转身,在喇叭与唢呐声中去完成自己的婚庆仪式。这样的对视,千言万语竟无法言语,怎不叫人心中绞痛终生难忘啊?

他为她大哥哥还清了赌债,追债的人已不再找她妈妈要钱了,他们回法国的船票路费也是他给的,他除了可以给她钱还能给予什么呢?她除了听从母亲的安排在读完初中后回法国,她还能怎样呢?

离开越南时,他们没有告别,但是女孩觉得他会来。她穿着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裙子鞋子和戴着那顶深红色的男式帽子,摆着同样的身姿,伏在船舷上,就那样望着前方。当船缓缓开动,她看见了他的车停在渡口不显眼的地方,他坐在车里,她知道他在望着她……此时,周围的嘈杂仿佛已全部消失,一切都是静默的,唯有他们心里的对视,那个远远的模糊的身影,那个曾经一次次相爱缠绵的身影,在心中翻腾……这无声的凝望,总是这样戳痛读者的心,这样的沉默,是对命运之痛的无声呐喊吗?深深地爱,却无力把控的爱啊……!

战后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天,她接到他的电话,他带着他的妻子来到了巴黎。他说,他曾经在西贡见到了她母亲,从她那里知道她在写作。……,他后来不知和她再说什么了。后来,他把这意思也对她讲了。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作为读者的我是一直能感受男人对女孩的爱的,他对她的感情是他们第一次以后就开始转变的,由怜爱到深爱;而女孩对男人的爱,是不确定的是模糊的,也是嘛,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她没有成熟的心智去理解发生的一切,她的行为仿佛只是一种本能,在冷漠荒芜的沙漠里寻找温暖寻找爱的本能,在这个有点叛逆的年纪里,用世人不齿的行为去对抗令人窒息的环境。这大概只是她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在离开了男人以后,忽然某个触景生情的时刻,她想起他来,才泪如泉涌。她也是曾经爱过他的吧,毕竟那段荒芜的时光,是他,只有他,给了她温暖和爱惜。

本书是杜拉斯在七十岁的时候动手写的,以倒叙的手法,兼以插叙,时而以第一人称写,时而以第三人称写。也许,站在遥远的时光这头,历经世事沧桑,时过境迁,隔着时光这层纱,再去写五十多年前的情事,已是无法完全还原当初了吧。风烛残年的自己去追忆青春年少时光,那是一种怎样的心境?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写,大概是最合适的吧。

附:读书群里聊《情人》,不同的人读《情人》,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有些人可能只看到了性、玩乐和交易,有些人却读出其中微妙的情感转变以及转变以后无力抗争无力把控的深深无奈,也还有些人可以读出其中的哲学观点—— 存在主义。左岸群主在这本书里读出的东西最多,而且我也十分认同他的理解,我不懂这个哲学观点所以没有写这方面的读后感,不敢班门弄斧。以后如果读了相关方面的书籍再读《情人》的时候,可能读后感又不一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