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围城》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7-14 06:39:33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围城》读后感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外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内里政府腐败无力、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中。国家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如何才能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犹如确定向城外突围的突破口一般举步维艰。人民的命运决然不能超脱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命运激宕在风雨飘摇的茫茫海面,个人的前途在何方?多少人在迷茫,多少人在摸索,多少人又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命运中似乎有圈无形的高墙,将人围在死气沉沉的境地,其中人仰头四望:国如此,人亦如此!

1、 小说中的“围城”指什么?

小说中的“围城”大概指西式自由恋爱和中式传统家庭,西式学术教养和中式人情世故。

主人公方鸿渐在接触西方自由思想后,十分歆羡自由式恋爱,因此妄图取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约,结果被老父看穿,臭骂一顿;轻浮傻气地追求鲍小姐,却被戏耍一番;痴心热烈地追求唐晓芙,最后被击碎了尊严,遗恨绵绵。

方鸿渐对自由恋爱如此执着,大概认为“自由式恋爱”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背道而驰的。殊不知,一个是圆圈的这一端,一个是圆圈的另一端,看似在平角的两极,实则是在一个闭环中。这个圆圈即是婚姻。无论你从这两点的哪一点起跑,最终勾画的还是婚姻的样子。

自由式恋爱或许会帮助一个人找到相爱一生至死不渝的人,但却无法帮助自由恋爱的两人摆脱传统社会风俗。

在三闾大学的朝夕相处中,方鸿渐和孙柔嘉互生情愫,他们是真正的自由恋爱,而且他们完全打破传统结婚的习俗:既无父母坐堂受茶,也不用三跪九拜,甚至在双方父母都不在场的情况下自己筹备婚礼,自行完成结婚仪式。如此自由到底、革新到底的恋爱。最后还是滑入了妯娌间的攀比猜忌,长辈们对两人家庭生活无界限的干涉。两个家庭的各种龃龉并没有消失,也没有减少一分一毫。两人的感情也在这些纠纷中,在彼此的怨怼中渐渐消磨掉,终于到了忍无可忍,不愿面对彼此的地步。

没有自由恋爱的人渴望自由的男女追逐。

恋爱过的,受了恋爱的伤,只觉身心俱疲,对恋爱也兴头泛泛了。

未婚的人渴望步入婚姻的殿堂,因而百般搜寻,煞费苦心地制定几十条标准,以期据此找到良配。

已婚的人饱受琐事的折磨、争吵的侵扰,又不得婚姻的好。或决心在婚后改变自己的作风,可“脱胎换骨”后,不复往日风采。

为婚姻替换一个西式的开端,并没有动摇悲剧主体分毫,亦如那些曾经“辛苦”游学美欧各国的学子,他们所受的西式文明教养,并没有在中国“丑陋”的人情世故中渗入一丝“阳光”。

不管是留过学的还是没留过学的,在故土上,谁都逃脱不了在人情世故中滚爬。

三闾大学本是方鸿渐打算避难疗愈情伤的地方,不料却是个是非冷暖之地。教员们为了自身利益拉帮结派,暗地里干尽勾当,人前却满口仁义。大抵圈子越小,滋生的病菌越繁密。

兜兜转转,无论走得多远,只要你站定下来,一个特定的圈子就会在周围形成。无论是自由恋爱圈、传统婚配圈,留日圈、留美圈、留英圈,感情圈、工作圈、政治圈……想来,一个人生活在人群中,总要在社会的很多圈中过活。你从这个圈出去了,无非是又踏入另一个圈了。你会惊讶,这圈与圈之间竟能无缝衔接!

然而,现实还有一残酷之处:人很难突破固有圈层,更无谈在圈层中穿梭。

2、现实中的“围城”是什么?

小说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看过《围城》后,我们可能会同情方鸿渐,可能会有很多良言相劝,想助他摆脱困境,走出“围城”。掩卷沉思,现代人,你我,是否也困于“围城”中?

我们常说,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化社会。“多元”意味着多种可能和多种选择,选择多了,“围城”也就多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重围”。

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陷入困境,降薪裁员成了缓兵之计。这直接造成了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或失业或低薪的阴霾笼罩在每一位求职人的上空。于是,体制内的工作重新被“翻牌”,低薪、死板、蝇营狗苟、尔虞我诈等已不再是刺目的特点,稳如泰山的“饭碗”成了金灿灿的招牌。

即便是这样,依然有人毅然决然地离开其所认为的腐化的体制内岗位,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

选择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这是一个讨论多年的话题。每一个望墙兴叹的人,内心都在羡慕着墙外的生活。

诸如此类。在小城工作生活的想象着在大城市的光鲜亮丽、精彩纷呈,在大城市打拼的才能认识到小城的惬意悠闲、安稳幸福;注重人品的体验不了一掷“千金”的婚姻所带来的物质享受,注重金钱的渴望普通家庭的和睦温情……人们总习惯于眺望墙外的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束手无策。这又是为什么呢?

3、“围城”的背后是个人选择和自我认知

我们确知,“围城”并不是一圈实打实的砖砌石垒的城墙,它是主观上的一种分界,是思想上的自我包围,是精神的牢笼。

人生的方向确乎全是自己的选择。我们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抑或是选择听从他人的指导。无论怎样,只要迈出下一步,皆是个人选择。

有选择必有权衡。这架天平的基架是自我认知。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定的认知。有的人对自己认知正确且完全,有的人对自己认知错误且片面。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何种人,基于此,便会做出相应的权衡,从而做出必然的选择。这大概就是为何围城中有人欢喜幸福,有人哀伤忧愁。大家有着相似的喜怒哀乐,却有着不同的沮丧、懊悔、挣扎、厌恶、颓废。

如此看来,方鸿渐因不学无术而一事无成,因此自我厌弃;孙柔嘉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而不愿受方家家规约束,因此与传统礼俗反抗。这些,似乎也都有了可被理解的根据。

公平来讲,古往今来能掌握自身命运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都是被动地负重前行。然而,若能随时而动,随境而化,随遇而安,也不失为一种突破的法门。

少时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想当时并未甚明其意。如今想来,其所指“突围”是精神上的自我突破。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他是依旧把自己放在政坛的位置上,因而被政治迫害吓破了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此时,他算是站在了围墙之外。看淡了惊涛骇浪,即使一舟以泛也不再惧怕。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他把自己放在了游士的位置上。周游四方,随遇而安,随景赋情,逍遥洒脱。此时的苏东坡是新生后的苏东坡,才是我们热爱的苏东坡。

就连才情旷古未有的苏轼亦不能免俗,我等凡人何须枉自嗟呀。何不学那洒脱之性,开我人生新境界!

4、读后感后感

此为第二次读《围城》,在职场上摸混几年后,在爱情中有了体验后,竟对文中很多人情世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能与之共情。

可见,好书需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多读一读,让自身的阅历成为解书的钥匙,让书中的密语为人生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