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史学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梁启超曾说:“《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因此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太史公《史记》在史学著作上,他是一个极大的创造,开了一条极新的路,使得人都跟他这条路跑,继续有二十五史到今天。”
为什么《史记》被称为时代百科全书?
《史记》之二十四史之首,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其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除了首创列传包含五体,更难的是这本书“体大思精”,它能追溯到中华文化最早的始祖黄帝,一路写到司马迁自己所处的时代。并且司马迁写的不只是当时的中国,他还记载了匈奴、朝鲜,以及西南夷和西域。
所以《史记》不只是一部中国史,它更是一部以中国为中心来看世界的的世界全史。这些都是后世其它的史书难以企及的。
为什么《史记》在文学上地位这么崇高?
《史记》除了是一部史书,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前人常说,《史记》的文章有“奇气”。什么叫做“奇气”?
大凡古人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如果有后人不可测识之处,就是“奇气”。就是说你想不到会用这个字,读完了之后拍案叫绝,觉得写得真是太好。
一百三十篇《史记》,篇篇几乎都在塑造人物都在描写时代。可是每一篇因为它所描写的人物不同时代不同,文风也都不尽相同,篇篇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 《秦始皇·本纪》的文字就和《武帝·本纪》的风格是不相同的。
· 《刺客列传》的文字就和《孔子世家》又是另外一个面貌。
这就是《史记》在文学上面了不起的地方。
司马迁的写作尤其注意细节的描写。如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里,司马迁用了许多细节语言来刻划人物,这些语言很具有个性。
例如项羽见到秦始皇南巡时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在刘邦道歉时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足见其粗豪率直的性格。
而刘邦观秦始皇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话说的委婉曲折,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写出他虽气象不凡,但宽宏而有大度的性格。
《史记》也生动具体的写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再现出紧张多变的场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将各自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
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平静,实际杀机四伏的鸿门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
刘邦的圆滑奸诈,项羽的率直寡谋,张良的深谋从容,范增的偏狭与急躁,樊哙的粗犷豪放,项伯的善良与愚昧,传神尽相,如在眼前。
总之,《史记》的文学特色是多方面的,在这里不做详叙。
怎么学《史记》才能对我们的人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史记》可以当做历史读,也可以当做文学作品读,体会它文辞的美妙,了解司马迁的胸怀、志向、思想。这本书曾指导了无数前贤让他们在成功的路上更进一步。曾国藩、毛泽东等伟大人物,都对《史记》推崇备至。
宋代史学家吕祖谦说:“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大多数人读史书,都只是在看别人的故事,没有把自己投入进去。所以无论看了多少别人的故事,自己仍然没有丝毫改变,对自己也无真实效益。
所以好的读史方法应该是身临其境,在书中人物遇到疑难事情时,我们也停下来思考如果是自己设身处地,会如何做,会有怎样的结果。之后再继续看书中人物是如何抉择,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都要思考其中的原因并与自己的想法作对比。
这样的读史方法就有助于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可贵之处,并且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培养一个人的思辨能力。
然而,《史记》毕竟是文言,读它并不轻松,甚至有的地方十分晦涩难懂。相信很多人都买过《史记》,而真正能够把《史记》全本通读完毕的人,可能就是少数了。但是,对于一个任何一个有一定文化的国人来说,《史记》可以说是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