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围城》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1-20 08:00:15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围城》读后感

【摘抄两句】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我的围城

我们的王国

从人身上学到的“必然”知识必然不自由

从人身上剥离下来的“自由”冲动,自由得一无所有

恕我愚钝,我觉得“围城”这样的好题材只来讲婚姻实在可惜,我最见不得夏天冰淇淋的融化,冬天火柴划来光看;我首先说说,婚姻中的围城,再来论论我想说的围城。

书中用婚前热恋和婚后生活的比较(虽不是和同一个女的)解释了那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名言。没有大道理,就从这比较的细节中的处理让人自行体会,好比真正的暖男不是光说“多喝热水”,而是主动倒热水给女生,这女生得到的温暖与前者是断不能相提并论的。这入木三分的艺术手法用在这样的主旨上,真是如袁世凯的反动有了得力幕僚那样让人可叹。

文章将尽时,有这么一段:

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式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得谁。

要是以后大家都按方鸿渐(主人翁)这样想,那么那些美好的爱情诗歌都只能成历史,不再更新了。或许,方就是拿来当反面教材批评的,他在故事中软弱无能,脾性还臭,唯独那一颗还不曾黯淡的真心待友和热情狂恋的心也在婚后“失了身”。一个人一无是处成这样还总是怨天尤人,挑别人的毛病,这难道是大多数人的模样吗?从起初他靠亲家在国外读书,到买文凭再到后来靠好友,我就没瞧得起他。兴许是我强行把一些优秀品格的标准安在他的身上,才让我多了这些多余的蔑视。也许是我早就习惯第一人称的“我”应当总要有些自我解释的余地,这样要么做了坏事以后使人怜悯,要么动了歪心思使人理解。可是啊,作者偏偏只让孙小姐(方的老婆)字字诛心地去伤方鸿渐的心。二人每每吵架,往往让我感到婚姻的不堪。由此,我认为这文章跃出字面的如果真是单纯特指婚姻的主旨也许不该是像我这样的单身汉费脑筋去捕捉的——也有我浅陋寡闻的原因。

这或许就是钱钟书自己的婚姻观(或恋爱观)很多人读这本书读出来的都是有关婚姻和恋爱的事,也许对他们来说婚姻和事业是人生中的大事。我却更愿意把它置身于抽象的哲学命题——人生观——去对待,对我来说,我对人生的思考才是头等大事。

如果放在时间的维度去考量,那么围墙外或是我的白昼的过去,或是我的黑夜的将来,而围墙里才是我的“当下”。

我曾想在白天出走,走向我的过去。

过去的日子对我来说很没有实在感。恍如梦境一般的过去有迷雾缭绕。有的记忆干脆被填埋在不起眼的角落。我看过的书,许过的承诺,考过的试卷,交过的朋友,受过的伤,吃过的美餐,值得感恩的人,令人赞许的事迹……都仿佛成了记忆中的哑巴,在我的心谭失了声响。由此,我在记忆中加入了许多“假如”,妄图接近甚至取代我的过去。

用“假如”来“支配”过去以图将来,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而且是辱没人格的品格缺陷。城外的风景仅供聊以自慰,而真正的救赎只能够在城内靠自己的双手实现。正如我那不及格的卷子不能靠回忆去更改答案,我那得罪过的人不能靠过去去转圜余地,我那忘记了的事情不能主动生成。

此外,用幼稚来掩盖自己曾经做过的愚蠢行为,是一种艺术,但这一定是悲惨的艺术设计。因为,没有人需要去解释给任何其他人听那些过去的事情。

圣人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那些已经在风中的就让它继续游荡吧!只要自己已经将它们抛在脑后,谁又会在意呢?只要自己头脑清醒过去既成事实无法改变,谁又会逼你留恋,逼你懊悔呢?

我的未来一片漆黑,没有城内的光如何照亮?

我坐在墙内的山头远望,想象着,想象着,那漆黑的一片骤然成了有色彩的画板,任我图画。我想啊,人应当如何过这一生呢?当我想清楚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可悲地发现,我不会按照这个答案那样活。生活是那么漫长,不会因为一个念头,一种思想而改弦更张。我在尘世中奔波,流着热汗,背着心酸的故事,偶然抬头看看那旷亮的蓝天也只得那么一丝慰藉。我不会因为这天这景而驻足不前,尽管我十分愿意。按照这样看,我也十分可悲。

人是当下的生物。能在当下和谐相处,好好释放善意,相互取暖,就在当下这么做吧。因为那些我曾经的伙伴好像被时间“杀死”(kill)了,那些我曾经的豪情壮言好像被过去填埋了,这个定论是我不愿意承认的事实的原因也是我不愿意改变的事实的结果,那又如何呢?当下,我好像是这么活的。我望着湛蓝的天空,云朵在上面浮动,有风把你吹向我,你是湿润的就打湿我吧!你是干热的就使我郁闷吧!你是稀薄的就轻轻地路过吧!你是沉重的就如你所愿的来吧!我要做的是迎接、是抵御、是防备、是有所察觉。至于有风把你吹走了。你就走吧!管你是湿润的、是干热的、是稀薄的还是沉重的。

人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悲伤的漩涡中,即便是天生的乐天派也难以避免,即便是意志坚定的人也会有脆弱的时候。我的坚强是我的,那么我的脆弱也应该是我的。我不会再把双手摊开放在谁的手心上,我不会伸手去抓那隔壁墙的空气来呼吸,我是公主也只是我自己王国的公主,我是乞丐也只会是自己村庄的苦命人。我的城堡要修筑得密不透风才不会害怕冬天骤降的刺骨寒风,才能抵御更强大的风险。我需要着眼于我所在的领土的建设。

只有放弃当一个逃离“当下”的逃兵,当下的每分每秒才能过得真实,看过的书才会是那样有趣而生动,对生活的感受才会更加深刻了,才更能够去体味人生中的“当下”,总之,我在日渐清晰地观察着这个世界,尽管我的近视越来越严重了。

围城的人


人一不小心

就会掉进悲伤的漩涡中

即便是天生的乐天派也难以避免

即便是意志坚定的人也会有脆弱的时候

《围城》中涉及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不过没有鬼子进城,没有家破人亡,有逃难有评价。我倒不是苛求一部文学类小说去转型成历史小说,毕竟,我也了解到了,战火下的家庭也有不谙战事的(也许是生活在上海租界区或是敌后行政区的原因)有一种远处是炮火声,近处还是柴米油盐的寻常平静生活的画面。可见,普通人只看得到身边的人和事罢了。

由此一来,人们就会渐渐让那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相同面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名分上熟悉的那些人可以用来作生活的消遣,比如相互打打麻将,问问家长里短,顺便当个红人介绍男女给人牵线,红包不是唯一的、主要的目的,但...万一成了呢?关系稍微疏远的可以靠近期所得八卦来弥补,观听者脸色以决定润色故事的程度,拉近关系从来就是靠一张嘴所以并不困难。但是他们对于自己该如何生活却一头雾水。人们总是要关心我的未来或过去,却从来不考虑我当下的心情。如果不是出自对我的真正的关心或者是有关切身利益的,就请不要向我提问,我也许会误会,也许会伤心,也许会冷漠,这些变化我都不想出现,尤其在无谓的事情上面。

了解我的悲痛或者是我的快乐,人们也许能够从我的故事中得到一些用来谈资的乐趣,或者是用来自我安慰的慰问。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生命的意义——特定的使命。这种短暂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根本算不上所谓的意义只能是徒增苦恼。无论这种苦恼是落实到提问者或者是回答者的,我都觉得相当没礼貌。尽管我可以不用去理会提问者的感受,但是我,一个不成熟的人,总是要去胡思乱想,而这个只是在徒增烦恼。

也许是我正值低谷期,所以我并不愿意召告天下。那么我也想请自己记住这一点,当我走出了低谷区,不要以为任何人会为我欢呼,不要以为没有人因此介怀。我应该时常怀着一种如同低谷时低调的心情一般去对待其他任何时刻,只有这样,一颗平淡、平稳、从容的心,才会慢慢地被训练出来。不至于,我总是遇到所谓徒增烦恼的时刻。

在我的身边,也许真的有真正关心我的人,他们不是我所说的那么冷酷无情,但是我自己又何曾真心的对待过他们呢?所以我时常会反省自己,也许我配不上别人的真诚对待,我也配不上我那些曾经极力伪装的友好(因为我总不能坚持到最后)。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当下,而且是当下的自己,并非是去询问当下其他人的未来或过去。如果你认为自己在意,实际上不过是通过这种无聊的方法抚慰自己或者填补自己空虚的一种疗法而已。我姑且定义为一种带有自我麻痹的消遣时光的手段。

我如此地去剖析或者了解这种事情所折射出来的心理现象,是因为我曾经既是提问者,也是回答者。正因为如此,我现在既不想成为那个所谓的提问者或回答者,我只想成为我。

我希望让人们了解到,大部分人的时间都花在了这种无聊的事情上,荒度时间,不断地懊悔,以至于过不好自己的人生从而产生了让别人的人生也不好过的,狭隘的,低级的,极端的思想。对于我的私心而言,我不想再费劲气力地去应对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只有我能问,但是我也不能经常问,因为这是来自灵魂的拷问,而灵魂是经不起拷问的。灵魂是用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