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书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度让我感觉好像走进了地狱。这本书好多人都读过了,读书群也都发了读后感。我是前年看完,当时想写些东西但一拖再拖就抛之脑后了,再次阅读,我边听边读。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残酷的故事让我很是悲伤,阅读期间常常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以至于心情也很沉重。因为如今的阿富汗也是一团糟糕,但自己又安慰自己说这只是小说而已不必当真。那么它到底有几分接近真实呢,我查找了阿富汗的历史,粗浅了解了一些。图片哈桑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个能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的人是个聪明勇敢善良的哈扎拉人,他的种族受人歧视,尽管他并不知道他的身世,但是面对别人欺凌阿米尔的时候他总会两肋插刀,为了阿米尔赢得最终的风筝比赛他忍辱负重,为了阿米尔能够快乐起来他想尽办法,最终却因为阿米尔的谎言被迫离开了。后来的哈桑在拉辛汗的请求下又重回他们小时候的家园,接纳母亲,照顾拉辛汗,直至为了守护阿米尔的家不被别人侵占而被塔利班残忍杀害。而懦弱的阿米尔却做不到这些,为了博得父亲的疼爱一次次的背叛哈桑,他懦弱自私的性格给童年的哈桑带给无尽的伤害。为了不使自己良心日夜不安他编造谎言使哈桑离开了他们,但是阿米尔受到良心的谴责,成年后他开始宽恕别人以救赎自己,他不在意索拉雅的过去,应拉辛汗之邀为了成为一个好人他踏上了去阿富汗寻找哈桑儿子的艰难之旅。那个残忍恶毒的阿塞夫再一次让阿米尔遇到了,这就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小时候的不锈钢拳套哈桑总是能替阿米尔挡着,但是现在他得吃了阿塞夫的拳套,才能赢回索拉博。当然搏斗是残忍的,遍体鳞伤的阿米尔最后还是索拉博用弹弓救了他,阿塞夫受到应有的惩罚。阿米尔将索拉博带回美国的历程却是令人伤心的,历经希望,绝望,心灰意冷各种如过山车般的心路历程让人读来肝肠寸断,不能自已,好在最终还是在比赛放风筝的活动中吸引了、融化了索拉博的心,阿米尔张开双臂追着风筝……图片哈桑,阿米尔,阿塞夫,不论国内外,人们成长的过程中大类型不外乎就这三种人,哈桑是正直善良忍辱负重的代表,是我们最喜欢的一种;阿塞夫是残忍变态心地毒辣的代表,也是我们最憎恨的一种;而阿米尔是懦弱自私会犯错误而又心底善良的我们大多数人的代表。其实生活中有太多的阿米尔,我们小的时候胆小怕事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真如拉辛汗所说的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背叛别人其实一直是在折磨自己,这种痛苦自责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所以人才能得以成长知道正确的是什么,当罪行转为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图片该书写到了战争带给阿富汗的变化,以前的喀布尔繁华热闹,尽管也有种族歧视,但人们还能安居乐业,孩子们还能放着风筝。可是1973年政变发生,随后苏联入侵,阿富汗人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阿米尔随父亲逃亡巴基斯坦的历程犹如梦魇一般,油罐车的经历让人常常想起电视中难民惨死的情形。战乱后再次踏上阿富汗的土地所看到的情景是那么凄凉和恐怖,触目皆是贫穷的迹象、触目皆是废墟和乞丐。妇女和儿童沿街乞讨,战争把父亲变成阿富汗的稀缺物品,而塔利班暴戾的罪行让人发指,草菅人命。曾经的大学博士到如今露宿街头的老乞丐,恤孤院残破简陋东西少的可怜,为了生活卖腿,对偷情的人用石头砸死,强奸儿童,鞭打穿高跟鞋的妇女,屠杀哈扎拉人。正如文中所说阿富汗是没有希望的地方。现实与书中描写的有什么两样? 从1973年起苏联对阿富汗发动政变到后来发动的十年战争,共有130多万阿富汗人死亡,500多万人无家可归。到1997年塔利班占领阿富汗,他们实施残暴酷刑,歧视女性,抵触武器之外的所有现代化,使这个国家一直活在压抑和恐怖之中。看看911事件后美国发动对阿富汗的战争,这场持续了近20年的战争,造成超过4.6万阿富汗平民死亡,另有约1100万人沦为难民。从去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时的新闻可以看到如今的阿富汗仍是贫穷落后,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持续的战争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更加痛苦的生活。联系到今天的世界形势,俄乌战争持续多半年,炮弹下的毁灭,流血牺牲,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各种蓄意谋杀,世界形势动荡不安,西方利益驱使不断拱火浇油,在战争中好多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俄乌冲突严重影响全球贸易,战争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这就是残酷的事实。我国提出“各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共渡难关,共创未来。”这就是我们的主张和立场。想起天安门城楼上两个巨大的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希望战争结束、疫情结束,全球人民互通有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