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自己,这也算是取得了一项成就,起码在我的记忆之中还未曾在一天之内读完一本书。第一次知道这本书应该是在16年,但对于这本书的了解也仅限于书名。17年的寒假老姐从北京带回来一本,她跟我说是因为其中的一句话才买了这本书,还特意翻开书指给我看,不过在印象中我似乎没有仔细看,只是象征性地把目光投向那个方向,还顺带问了句这本书讲了些什么内容,她回答得很简洁,“主要是讲友情,也有关于战争和宗教的内容。”
不知道是因为当时觉得那本书的译文太生硬了,还是自己压根儿就没想好好看书,因此只是草草地看了前几页的内容就把书丢到了一边。
去年的夏天我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被拍成电影,不过就算是相对于书本没那么枯燥的电影,我也是在坐公交车和等待老中医开门的时候看完的。当电影定格在仅有天空,草地和两只风筝的画面时,我开始后悔自己没有好好挪出时间去欣赏这部经典。其实我是可以花着时间看书的,只不过备考让我没有了那个心思。
最近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时隔20年,塔利班政权再次占领阿富汗。动乱的阿富汗,正是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追风筝的人》的背景,从君主制被推翻,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撤军后爆发内战,美军以反恐为由推翻塔利班政权,再到最近六公主播放的《一条狗的回家路》,这半个世纪以来阿富汗一直饱受战争的摧残。
如果只是看网友的发言,我会认为塔利班政权一直都在为自己的人民战斗,就像书中描述塔利班掌权之时阿富汗人认为的那样,也正是抱着求真的态度,我才读完了整本书。实际上塔利班是极端的种族主义,他们会迫害除普什图人之外的其他种族,如书中哈桑和索拉博这样的哈扎拉人。在政期间他们禁止电视电影,放风筝等娱乐活动,女性的地位也十分低下。对于政治和宗教,我了解的少之又少,做不了客观的评价,因此这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我谈论的重点。
1
埋下罪恶的种子
如同大多数人一样,这本书我最关注的也是阿米尔的自我救赎之路,也是阿米尔的叔叔、好朋友和人生导师所说的“成为好人的路”。
根据阿米尔的心路历程,我把小说的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阿米尔的少年时期,也是哈桑还未离开喀布尔前往哈扎拉贾特,阿米尔还未逃离喀布尔定居在美国的时期。
阿米尔的母亲因难产而死,哈桑的母亲在其出生后不久便跑了,为此阿米尔的父亲雇佣了一个奶妈照顾他们。他们是喝着同一个奶妈的乳汁长大的,一起学会说话,阿米尔学会的第一个词是爸爸,哈桑学会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他们如同亲兄弟一般,可阿米尔却一直都在怀疑,哈桑到底算不算是他的朋友。
相较于哈桑的正直、勇敢和真诚,阿米尔的性格应该用卑鄙、懦弱和自私来形容。为了独自分享爸爸的爱,他会撒谎称哈桑不舒服不便与他们一同出去游玩;看到父亲为比自己多打几个水漂的哈桑拍手叫好时,他会心生嫉妒;当看着没上过学的哈桑为一个个简单的词汇而疑惑时,他会无情嘲笑。正是这么一个自己没有真诚对待的,甚至比自己年龄还小的人,不惜惹恼街边的混混也要挡在自己前面保护自己。
阿米尔真的看不到哈桑的付出吗?自然不是的,这些他都看在眼里,因此整篇小说都在描述自己的罪恶。
哈桑去为阿米尔追蓝色风筝
哈桑是个斗风筝的好手,更是追风筝的一把手,他总是可以用脚尖扬起的灰尘精准地判断风向,追到了一只又一只被割断线的风筝,被问起时哈桑也只是说“他就是知道”。阿米尔12岁那年,在哈桑的帮助下,他的风筝是喀布尔上空唯一飘着的一只,在哈桑动身去追那只享有最高荣誉的蓝风筝时,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也成为了阿米尔往后岁月中不可除去的烙印。
但也是在同一天,他们的友情开始出现了裂痕,阿米尔为了保全蓝风筝,也免受皮肉之苦,眼睁睁看着哈桑被阿赛夫等人欺凌。他知道自己的懦弱,选择逃避这个事实,尽可能的去疏远哈桑,他不断地考验哈桑的忠诚,用石榴砸他,而哈桑却丝毫没有还手的意思。阿米尔希望哈桑大骂他,捡起石榴扔向自己,但哈桑没有。自己的罪恶似乎永远得不到宽恕,阿米尔决定用爸爸最讨厌的盗窃罪诬陷哈桑,可是爸爸原谅了哈桑,但阿里还是带走了哈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承受了多么大的委屈,而哈桑也最后一次用自己的退让保护了阿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他一直都在用行动诠释自己的承诺。
2
异乡安逸的生活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的故事。为了免受苏军的迫害,阿米尔的父亲舍弃了自己在喀布尔所有的家产,仅仅拿着两个行李箱便带着他开始了逃亡之路。在去往白沙瓦的路上,一个苏联士兵想对车上的妇女施暴,车上的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抗,包括阿米尔,他还试图用手拦住起身的父亲。阿米尔的父亲头顶着士兵的枪,仍强烈地反抗这龌龊的行为,这让懦弱的阿米尔恐惧到了极点,苦苦哀求父亲不要这样,回应的却是父亲狠狠的教训,“我什么时候教过你这些东西。”幸运的是,苏联的长官制止了士兵的行为。
在白沙瓦生活了半年之后,阿米尔和他父亲来到了远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在那里的生活很辛苦,但他父亲宁愿忍受病痛和拮据,也不愿意领美国的救助金。慢慢的生活好起来了,阿米尔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有了份不错的工作,还有一位贤惠体贴的妻子,自己也因为创作而小有名气,只是他的父亲去世了,再也没有人会挡在他前面保护他。
平静的生活被远在巴勒斯坦的拉辛汗打破了,他父亲的朋友、生意伙伴,他的朋友、叔叔和人生导师年事已高,希望能够见他最后一面。于是有了第三部分的内容,阿米尔也开启了自己的救赎之路。
3
自我救赎之路
经过几天的周转,阿米尔见到了年迈的拉辛汗,故人重逢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阿米尔分享了自己在美国发生的很多事情,包括自己的学业、工作和家庭。拉辛汗则告诉他关于哈桑的情况以及自己和哈桑一家守护老爷的房子的事情。阿米尔很高兴哈桑有了自己的家庭,而且还一直挂念着他,并对自己的孩子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但在塔利班统治下的喀布尔,就连普什图人都难免会被教训,更不用说哈扎拉人。拉辛汗前往巴勒斯坦治病期间,塔利班想以哈扎拉人不得占据普什图人豪宅的理由赶走哈桑的一家。是的,哈桑一如既往的勇敢,就像守护阿米尔的“战果”蓝色风筝一样,他坚决反抗塔利班的无理要求,誓死守护“主人”的房子或者自己的“家”。
拉辛汗在给阿米尔讲关于哈桑的事情
“嘭”,一声枪响带走了这个勇敢、朴实且忠诚的男人,再一声枪响,这个男人的妻子、索拉博的母亲、阿米尔素未谋面的弟妹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从那一刻起,阿米尔和哈桑唯一的联系就是失去父母的索拉博,他的侄子。
不过拉辛汗请求阿米尔前往动乱的喀布尔带回索拉博时,阿米尔并不知道他和哈桑的关系,他很清楚是自己当初的罪行才导致了这样的悲剧,但同时他也很清楚喀布尔是多么的危险,一个懦弱一辈子的人怎么可能会去营救儿时朋友的孩子,阿米尔态度十分明确,自己还有加利福尼亚的妻子、房子、他的书和岳父岳母,他不愿意去冒险。
拉辛汗说出了阿米尔爸爸说的话:“一个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个懦夫。”看着无动于衷的阿米尔,拉辛汗继续补充:“难道我看错你了吗?”
阿米尔很羞愧,但还是承认了:“也许爸爸说的对。”
拉辛汗知道是时候告诉他真相了,对于阿米尔来说这样的事实他是很难接受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盗窃罪是最罪恶的,而他父亲竟犯了这样的错,他背叛了阿里,盗窃了阿里作为父亲的权利,也盗窃了自己和哈桑知道真相的权利。原来自己所看到的父亲的善举,都是在赎罪,对于继承了自己一半血统,以及所有财富和免受罪刑的特权的阿米尔,他就像看到了自己一样,因此才会有对阿米尔的严格。
这一刻,阿米尔找到了父亲一直期待的正直和勇敢,他答应了拉辛汗的请求。
拉辛汗给他介绍了一名叫作法里德的朋友,起初法里德对这个从美国过来,好像是回阿富汗卖掉旧房子的家伙不屑的,直到阿米尔讲述了整个故事才让法里德对自己的态度有所转变。
回到20年前生活的地方,即使那里已经遍地疮痍,但仍然勾起了阿米尔一段美好的回忆。那个他出生长大的房子,承载了他和哈桑一家的记忆,只是四个人中只剩下他一个人活在这世上。
寻找索拉博的过程还算顺利,索拉博正是被塔利班给掳走的。原想着用金钱换回索拉博,但那个塔利班竟是阿赛夫,阿米尔唯一的选择就是挥起拳头打倒面前的这个家伙。这一次,他站起来了,挡在索拉博的前面,不过力量的差距还是险些让他丧命,最终索拉博拿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弹弓瞄准阿赛尔的眼睛,就像儿时哈桑保护阿米尔一样,他们逃脱了。
“为你,千千万万遍。”对于躺在床上的阿米尔的请求,法里德是这么回答的。阿米尔再一次听到了哈桑曾经说过的话,他流泪了。
和阿米尔的想法不一样,远在美国的生活的确很安逸很美好,但索拉博想要的是回到喀布尔的房子,跟爸爸妈妈、莎莎和拉辛汗老爷一起,但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了,他还是随阿米尔回到了美国。
那一年,双子塔倒塌了,不久后美国的国旗出现在一个中亚的国家。
对于凭空出现的一个哈扎男孩儿,阿米尔的岳父要求他为此做出解释,经历这么多事情后,这次他没有退却,“还有,将军大人。以后我在场的时候,请你永远不要叫他‘哈扎拉男孩’。他有名字,他的名字叫索拉博。”
不惑之年的阿米尔为侄子索拉博追风筝
旧金山的公园里,索拉博还是一如既往的沉默不语,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阿米尔拿着一只,希望索拉博与自己一起放飞这只风筝。这次,阿米尔用哈桑最擅长的急升速降割断了前来挑衅的风筝的线,看着略漏笑容的索拉博,阿米尔询问:“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索拉博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听见自己说。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着重去讲述了第三部分的内容,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这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并不顺利,他历经了差不多30年才完成。年少时阿米尔一直在遭受灵魂的拷问,青年时期他选择忘记那段记忆,不惑之年他开始正视这不堪的过去,并用自己的行动去弥补犯下的错。
在网上我也看到一些人表示,这本书价值观不正,一个人年少时犯下错,直到不惑之年还饱受罪恶感的折磨,然后写下自己在阿富汗凄惨的故事,寻求自我解脱,而且还凭借这个故事挣了不少钱,是典型的美国主义。
我向来不以最深的恶意去揣测别人,没有哪个人没有做过伤害别人的事,真心的悔过自然是改变不了结果的,但这不能否认这忏悔的真诚。鲁迅先生也曾为自己折了弟弟的风筝而愧疚,重要的是,悔过之后要用行动去弥补。
还有一件事,如果哈桑没有死去,当他见到阿米尔时,会不会像多年后闰土再次见到鲁迅时那样。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