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窄门》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8-06 08:44:50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窄门》读后感

安德烈·纪德

01自我束缚

“窄门”是《圣经》里的,意指:通往永生的门/路,只有少数人找得到。
更详细一点就是:
世人都有原罪,无法自救,只有信仰耶稣基督方能得到救赎,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即得永生。

而要达此目的,必须自我约束、克制欲望、忍受痛苦,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很困难的,而唯有少数坚持追随的人才能达到,这就如同进“窄门”。
说实话这本书我刚开始看得很难受。

两小无猜的表弟表姐互相喜欢,还有一个表妹也喜欢这个表弟,这个表妹和表姐就互相忍耐这份喜欢,都想成全对方牺牲自己。

情啊爱的,像狗血三角恋剧情。

这么火的书应该不会这么简单吧?我硬着头皮往下读,终于知道作者大概想表达什么。

作者借因宗教信仰而被束缚的情欲,呈现一种因抽象的信仰而导致的无法拥抱具体爱人的自我束缚,就是爱情与自由的对抗,欲告诉世人不要自我禁锢,应当拥抱自由。

后面看到导读和译后记,更理解了这本书约等于作者的自传,里面的人物在作者的经历中都有对应。

原来作者本身就经历着如此拧巴的爱情。

了解作者的生平之后,就更确定这本书不应该只被定义在小情小爱上,虽然内容都是杰罗姆和阿莉莎对于爱与不爱纠结信件的展示。

但爱情故事的背后,更多应该思考的是关于信仰、戒律、禁欲和自由、热爱、真实的关系。

所以读完后尤其是在写读书笔记时,再一次回顾和复盘,我觉得这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

阿莉莎是一个忠实的基督教信徒,所以她面对爱情就是在确认和否认中反复横跳,直到彻底相信只有自己是杰罗姆通往窄门的障碍,她宁愿放弃自己性命也要成全杰罗姆通往“窄门”。

最后阿莉莎是积郁而亡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她日记里所写,

我达不到的崖顶,我知道有个名称:幸福……我也明白,如果不追求这种幸福,我便虚度此生……

然而,主啊!您曾许诺给放弃红尘的纯洁灵魂。“即刻就幸福了,”您的圣言说道,“即刻就幸福了,死在主的怀抱里的人。”难道我一定得等到死吗?我的信念正是在此处动摇了。

在她生命的最后关头,她动摇了她毕生信念,为什么自己没有即刻拥抱幸福呢?在最后关头她应该是摆脱了束缚,她自由了,但也是太晚了。

02窄门窄路
 

“窄门”文化刚好跟我学习的“明明德”文化相反。
“窄门”文化认为人生来有罪,无法自救,只有信仰耶稣才能得救。

“明明德”文化认为人生来光明圆满,只需去除一些障蔽,就像拨云见日。

不同的是,“窄门”是将永生寄托于上帝身上,而“明明德”是将圆满寄托于自己身上。

相同的是通往两者的路都是“窄门窄路”,是一条走的人极少且极难走的路。

抛开宗教层面的解释,我认为“窄门”也可以理解为思想或精神层面一种追求更高境界或这更理想的状态。

我们的历史长河里,已经有人证明了达到这种思想境界的伟大和难处。

像我们的思想启蒙老师孔子、老子们,近代的新文化领袖陈独秀、李大钊们......和他们的弟子们。

他们在通往窄门的窄路上行走,难,但毕生的努力、前进、争取终于让我们看见了光明。

这“窄门”于我们,就像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会越来越孤独,在变得更好、更优秀的路上朋友会越来越少。

我们都知道,金字塔的顶端永远比下面拥挤。

阿莉莎在给杰罗姆的信中分享这句话:

凡真正渴求真正永恒的荣耀者,则必放弃世俗的荣耀;凡不能于内心鄙视世俗的荣耀者,则必不会爱上天的荣耀。


然而大多数人都享世俗的荣耀,极少数人渴求真正荣耀,这无对错,但有高低。

大概没有人一开始就能脱离世俗的荣耀,未经世俗谈超凡也是信口空谈,没有拥有就没有发言权,因此,无需贬低世俗,更不应该逃避世俗空谈超凡,这世俗正是我们的修炼场。

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自己,要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

所以不管是“窄门”还是“明明德”都是追求真善美,追求光明的,这种文化本身意在指引人们走向光明。

03信仰偏差

虽说“窄门”、“明明德”都是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但也会有人因此走入偏差。

问题出在有人在信仰过程中曲解或极端的误读了教义或文化的本意,非但不能走向光明,反而误入歧途。

这导致文化遭到不明真相的人的诋毁,也是信徒对文化造成的无意的迫害。

就像书中的阿莉莎和杰罗姆。

阿莉莎为了爱上帝而不敢爱杰罗姆,杰罗姆大概率也是一个忠实的信徒,爱得也是小心翼翼,完全同意阿莉莎对情感的来来回回。

他们追求一种完美的爱情关系,要美德与信仰,也要爱情与自由,无法平衡这两者,俩人都受苦,受折磨。

这样的情感关系让人无法为之叫好,也无法同意这样“灭人欲”的观念。

如果无法把握信仰与欲望的关系,没有正确的指引误入歧途,就像练功时走火入魔,信仰就会变形变质,不仅伤害自己还会伤害文化。

阿莉莎在给杰罗姆的信中写道:

不过我要说一点:最令我惊讶的是,我并没有感到更快活。朱莉叶幸福了。我应当满心欢喜才是……然而为什么又无缘无故地伤感,而我却摆脱不掉这种情绪呢?


朱莉叶就是我文章开头说的表妹。

阿莉莎没想到朱莉叶嫁给一个不喜欢的人却过得很幸福,她不相信幸福来得如此容易,这与她一直坚守的信仰大相径庭,于是她也不相信朱莉叶是真的幸福。


信仰与现实产生了偏差,当我们的信仰是一个错或者一个梦,我们还会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