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11-11 08:21:03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孔子曾去周都洛邑向老子求学问礼,后回到鲁国,弟子们问他老子啥样?孔子说:“我知道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走,我却不知道能乘风云上九天的龙什么样。老子就像龙,学识渊深、志趣高邈,让人感到莫测难知,真是我的老师啊!”

但令人感到费解的是,这对师生的观念却相当冲突。

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主张一个人的修养应该追求“仁、义、礼、智、信”,但老子却觉得这恰恰是道德沦丧、国家昏乱的前兆。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字里行间都看得出来他对“仁、义、礼、智”的嫌弃。

可以想像一下,孔子坐着颠簸的马车跑了500公里见到老子,阐述完自己的学说后,被老子泼了一头冷水,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尽管老子在《道德经》中没有提及他和孔子的这段对话,但却逻辑严密地讲述了道、德、仁、义、礼的层次递减关系——大道无形,大道的作用和显现就是德,而德分上下,上德是大道自然而然的流露,是无为;下德是努力维持着德的样子,是有为。

下德又分为仁、义、礼,只是一个比一个的不堪。仁,是没有太多人为意志的“有为”;义,是有明显人为意志的“有为”;而礼,则是有强烈的人为意志,甚至是强制的“有为”;礼之后就是法,不听话就要打屁股。

道德、仁义、礼法都是为了让世界变好,但路径不同。

道德是自然的状态,没有目的、计划和时间表,世界本来就是最好的样子;仁义是努力让世界维持好的状态,但方法和手段或多或少掺杂了一些人为意志;而礼法,则是让世界变好的愿望已经无人回应了,必须制定一套严格的标准流程和行为规范,并辅以奖惩措施,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要大家克制和约束自己,让每件事都归于“礼”,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归仁”。这个“礼”就是周礼,是西周时代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孔子认为,拯救世界唯一的办法就是恢复周礼,小到说话吃饭、大到祭祀治国,都要按西周的那套来。

孔子的时代是春秋末年,属于东周,与西周已相去数百年。再说孔子的家乡鲁国远离周王朝中心,他很可能对周礼的很多细节并不清楚。而当时最熟悉周礼的人,应该就是担任周朝守藏室史的老子,这个职务据说相当于国家档案馆馆长,有机会接触大量历史文献。于是,孔子才会从鲁国的曲阜跑去东周首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周礼。

但孔子所追求的,恰恰是老子主张放弃的。

在老子看来,“礼”是远离真理的形式主义,表面而肤浅,属于“下下之德”。这个世界之所以败坏,就是因为人类太聪明、太想有所作为,而拯救世界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对仁、义、礼、智的追求,回归清静无为的大道大德境界。

孔子对老子的学说心悦诚服,否则他不会在学生面前把老子比喻成乘风云上九天的龙。

但回到鲁国后,孔子依然坚定地主张仁义,并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这并不是因为孔子在回去的路上发现自己被洗了脑,清醒过来。而是他知道,世界已经是这个样子,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不能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而应该给予简单易行的规范,只要人们做好基本、守住底线,世界就算不能回到最好的样子,至少不会再败坏下去。

这就是儒家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从道德到礼法,是自然秩序弱化的过程,也是人为秩序强化的过程。这一变化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讲的很明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解读>>

上德之人是不追求德,因为他的存在状态就是德;下德之人努力不失德,所以他已不具备真正的德。

上德是顺其自然,且无“有为”之心;上仁是有所作为,但还能保持无为之心;上义是有所作为,但已失去了无为之心;上礼是很想有所作为却得不到响应,所以强迫人们去作为。

所以,失去道之后才崇尚德,失去德之后才崇尚仁,失去仁之后才崇尚义,失去义之后才崇尚礼。

强调礼法,说明忠信已经非常浅薄,祸乱出现苗头;预设的各种规范,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应身处敦厚不居浅薄、身处笃实不居虚华。搞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本章《道德经》是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交集最多的地方,这两位东方古代先贤的主张,看上去背道而驰,实质却完整统一。只不过,老子是希望守住起点,让世界回到最好的状态;孔子是希望守住底线,让这个世界不再变得更坏。

世界是多元的,想成为圣人可以追求道与德,想做一个君子应该追求仁与义。而对于普通人,无需要求太高,只要能遵守礼法就可以了。

对于统揽全局的企业家而言,“礼、法”就是企业的基本规范、制度和流程,“仁、义”就是企业对客户、员工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主张,而“道、德”就是商业和组织发展的本质规律。

领导者应该从中学会“守后争先”——把最基础的事情做好,然后不断挑战价值创造的新高度,借事修心,让自己无限贴近经营的大道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