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红与黑》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1-02 10:36:09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红与黑》读后感

小说是围绕一个心高智大的木匠之子于连展开的,从小酷爱读书,有着惊人记忆,可以把拉丁文《新约》背的滚瓜烂熟,凭此才智到当地市长家做家庭教师,但他首先关心的不是薪水,而是跟谁在一起吃饭?可见于连想要的是并不是金钱的满足,而是自尊心的满足。包括与瑞那夫人的爱情也是野心之属,一种占有的快乐,如一个被人瞧不起的穷小子竟然可以占有高贵娇艳的少妇的满足。

为了在社会上发迹,于连是竭尽所能的,无论是在伪善的神学院,还是在拉穆尔府上做秘书,他都掩藏起真实的自我,种种作战计划只为能够跻身上流社会。但他的本性是善良淳朴的,过程中也饱受心灵的折磨。

在神学院一切言论都力图掩盖感情,他需时时提起精神,戒惧自己,养成一种全新的性格。在侯爵府也是如此,于连虽没伤自尊,但通常到一天终了,真想大哭一场,在内地,进咖啡馆时拌了一跤,侍者就会对你表示关切。但巴黎人则特别当心躲到一边去,偷着笑,让你始终是个局外人。

尽管如此,于连的野心还是占了上风,他聪明勤奋,受到侯爵赏识并获得勋章,同时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不久便升为骑兵中尉。眼看着飞黄腾达,意外发生了。在教会的策划下,瑞那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瑞那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入狱后的于连内心平静,回想起自己短暂的一生,也是有过快乐的时光的,在读卢梭和拿破仑回忆录的时候,在与瑞那夫人在苇儿溪朝夕相处,尽情享受自然风光的时候,他在狱中大彻大悟。

瑞那夫人中枪未死来探监,于连真情告白,并坦白承认与她在苇儿溪树林散步时,一门心思为创下诺大家业,没有感受生活的快乐,如果还有5年时间,想和她一起好好生活,这种平凡的幸福令人动容。或许正如作者司汤达所言:“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样子,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样子。”

于连本可以通过马迪尔小姐的周旋逃出监狱,免除死刑,但他却选择从容地赴死,没有任何的矫情,终于从社会角色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自由。他在法庭上辩词让我感到震撼。

“各位陪审官先生:我不会向你们乞求任何恩典,也不抱任何幻想,等待我的将是死刑:这可以说是公道的。我曾想谋杀一位最值得尊重的女子,瑞那夫人从前待我如慈母一般。我犯的罪是不齿于人的,是经过预谋的所以,判我死刑,可为罪有应得。但是,我的罪即使没那么重,我看到在座各位不会因我年轻而动恻隐之心,仍会杀一儆百,借我来惩戒、来打击这个阶层的年轻人:他们出身低微,厄于穷困,但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混迹于阔佬们所号称的上流社会。”

“这就是我的罪过,诸位,而惩罚也将更加严厉,因为事实上,审判我的全是些非我族类的人。陪审官席上连一位发家致富的乡民都没有,统统都是气我不过的有产阶级。”

于连是个人主义的野心家,但他想要的是一种声誉、一种自由、一种平等,其次才是财富和享受。他更是王朝复辟时期阶级斗争的牺牲品,在社会通行的规范中,无论成功与否,于连都不可能得到幸福,直到监狱中的醒悟,以及法庭上的控诉,才让他找回真实的自己,找到了幸福的钥匙,可这时他已经面临死亡了,这是于连的可悲之处。

从于连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社会成为了个人幸福的障碍,要想跨越阶级获得社会成功,由此来获得幸福,必然会走向歧途。当今社会不也是如此吗?

当我们深陷现实泥潭的时候,就只剩勇气了,不是去改变的勇气,毕竟已经无能为力,而是要勇敢地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但生活好像总是要逼着你去做那个“成熟”的社会人,可你一旦进去角色,就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现自己不够“社会”,然后我们开始投社会所好,否则就很难生存下去,社会的发展不就是靠着千千万万的于连吗?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一个政治制度是什么样子?北京大学闫步克老师提到:价值判断取决于价值标准,有的人说把国家搞好了,这个制度就是好的,这个标准叫国家主义。但评价政治制度还有另一套标准,即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每个人的生命、自由和幸福。

或许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向来如此,但对于一代代的年轻人来说,这个世界都是全新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追求成功,但每个人都渴望幸福,而幸福的标准又因人而异。有的人物质生活虽未能中产阶级化,但精神上却先预支了一份中产阶级气质。有的人追求精神价值,从未觉得舒适变得这么必要。我想说的是,这个社会允许一些人这样生活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允许另外一些人有那样生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