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读后感18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1-27 10:33:40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读后感

最近在看的书,看完之后觉得如果就这样将它束之高阁实在是有点可惜,即使不知道能不能写出点儿什么有用的东西,但还是觉得先写写看看。

为了没有阅读过这本书的人,大致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 JR 桶 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不予以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这段文字就印在本书封面的背后,但有点好笑的是这也是我第一次阅读这段文字。和这本书相遇的契机其实是豆瓣去年的书影音榜单,这本书在推荐榜的第一名,买书的时候根本没有仔细查看内容简介,抱着"第一名肯定很牛"的想法为了装逼买的,这也导致了我在观看这本书的前几章时,一直以为在看悬疑小说……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上面引用的内容简介的两百多个字几乎可以完整地概括整本书的内容,让我始终有些在意的,是本文在叙述中引申出来的一些其它问题,在此列出,和各位一起探讨。为了更准确地表述,会引用部分原文作为参考。

在案发初期,针对桶川站女学生杀人案件所能够掌握的线索少之又少,仅仅知道被害人是谁、在桶川站被陌生男子连捅两刀,除此之外并无任何进展,但此时的媒体必须针对案件作出报告,在作者和同行T先生针对案件报道方式的探讨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诗织是被害人,而且不管在哪种意义上都没有过错。但是年轻女性遭到跟踪狂攻击的新闻,可以预见其他媒体一定会写出女方可能也有过失的报道。我是想问他是不是为了保险一点。我们的报道也暗示这种可能性比较好”

身处这个行业的人往往是最为了解这个行业默认规则的人,但可悲的是,一九九九年的报道模式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所有人来讲也并不陌生。

这也同样是这个社会默认的报道法则。

媒体强调诗织过去工作的场所、强调案发时候她穿着的衣服、背的包包,强调一切和杀人案件的起因毫不相关的所有因素,主流媒体默不作声,娱乐媒体只关注噱头。二十年前的记者已经揭露了这样不堪的新闻界黑暗面,但二十年之后的新闻媒体,面对类似的事件却还仍旧运用着同样的法则……

这种震惊和失望一直萦绕在我脑中,直到读完整本书也未曾消散,没有任何比让人认清这个社会并没有在进步更为残酷的事情了,但这种无力和失望,在读到以下这一段文字的时候,稍微有所缓解:

       我自认为列出了许多问题点,却有如石沉大海。连最大的爆点,警方要求受害人撤回刑事告诉这件事,也毫无反应,理由之一是无法向猪野先生采访求证吧。但是我认为根本之处,是媒体不想跟警方作对。没有组织能够制裁警方。我希望这种时候警察记者俱乐部更要发挥“监视”的功能,事与愿违。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揭露某个事件以及更新追踪报道最直接有力的方式,从传统的报案、报纸和电视媒体报道,转变为了通过互联网直接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发声的主体从警方和记者变成了当事者本人,平凡的你我他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互联网的"法官",变成了影响整件事发展变化的一份子。

在现在的数字化社会里,好像只要当事人愿意发声,要完全地掩盖一件事情变得并不容易,甚至是困难起来。即使这种发声,可能缺少准确性和真实性,但允许这种任何人都可以发声的形式存在,可能就是现代媒体最大的进步吧。

当然,这种让当事人登上舞台中央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传统新闻媒体的衰退,各类新闻社从"警察媒体"变成了"当事者媒体",摘抄的对象从警方通告变成了当事人的陈词而已。

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偶尔会想,传统的纸质媒体逐渐被取代,转变为各类公众号的现代社会,真正在意真相的新闻媒体又在哪里呢?

一回过神来居然写了这么多,不知道的以为我也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呢哈哈

Part II:

接下来这一段可能纯属是针对这个案件中非常遗憾的一部分的抱怨了,有一些剧透,虽然可能并没有人能看到这篇文章,但如果你偶然看到,并且有兴趣阅读这本书的话,可以暂且搁置这一段,等到读完之后再来和我一起探讨 :)

这本书另一个让我感受到无比郁闷的点是案件的始作俑者——小松和人的结局,四处流窜最后顶不住压力和内心谴责的小松和人最终选择了自杀,如此长战线的追踪调查戛然而止,再也没有人知道造成诗织死亡的罪魁祸首究竟在想什么,他在以如此残酷的手段折磨这样一个普通女孩,并逐步促成诗织死亡的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心理变化。一切的真相都随着他的死亡,永久地消失了……

       和人的遗体从我数米前方通过的那天,我和樱井开着租来的车,爬上冰冻的路面,前往屈斜路湖畔。在原始森林中行驶约一个小时,来到成群的天鹅呱呱啼叫的那个地点一看,眼前是一片冻成了纯白色的辽阔湖面。望向水边,一小块水面正冒出温泉的热气。

       从和人最后被目击的休息处沿着湖岸往北走上三百米,这个地方实在过度阒静,走在冻结的路上,自己踩出来的〝啪啦啪啦”的脚步声显得格外响亮。

       一根祭祀过去的溺死者的卒塔婆在风中摇晃。就在那根卒塔婆前方,厚玻璃碎片般的大块冰片堆积的地点,就是和人的遗体被发现之处。我和樱井一起站在那里,注视着静默得恍若无事的白色湖面。我不得不想和人在这片冰下的世界,究竟期望着什么?他到底是在不断逃离什么?后悔着什么?……但是,再也没有办法确认了。

       几乎会耳朵冻裂的寒风吹袭着,在湖面激起细微的波浪。我们取出相机。即使从观景窗看出去,也没有任何可以拍摄的物体或人物。我朝着空无一物的湖面按下快门。

       和人去了我伸手不及之处。

       天鹅啼叫声不绝的湖畔,这片湖畔,正是我们漫长道踪的终点……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内心是免不了感到愤怒的。最不应该拥有美好结局的始作俑者却拥有了选择结束自己这一生的方式的权利,这无疑是对他而言最好的结局。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被害人的一切信息被公之于众,以真实的、不真实的方式,接受着所有人的审视和讨论,但最应该被批判的加害人,却以这样的方式,使得这件事情不得不仓促地画上句号。

实在是太过卑鄙!

在他死后的一切报道,因为当事人的缺席,很难再进行追踪,对于媒体而言也失去了一定的报道价值,要么草草了事,要么为了证实内容不得不去寻求其家人和朋友的认证,真正的杀人犯已经用自认为完美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而未曾做错过任何事情的他的家人们却要一辈子活在自责里,在社会声讨中夹缝求生,这时候又让人想起了《我们与恶的距离》,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都非常的卑鄙!卑鄙!

写到这里也不想写了,写了两千多字也算这本书没有白看吧,都是些非常常见的碎碎念,可能查重率非常之高吧!嘿嘿!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