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中国》读后感
在同样的庚子年,我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庚子年我们从签订南京条约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发射“东风一号”再到2020年疫情的有效防控。从苦不堪言,没落挨打到现如今的昌盛繁荣,军事强国,甚至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令世界诧异的,也是世人惊讶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问“为什么是中国?”“是什么选择了中国?”
开篇序言中说:“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先驱前赴后继,追寻真理救国救民,我们很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和徘徊。正是这些先驱,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之火,才使我们至今未曾堕落,未曾被黑暗吞没。”这短短的几行字很好的回答了这些疑问。正所谓,中国成就了今天,也是今天成就了中国。在前往今天的道路上,一代代苦苦探索真理的先人,一代代共产党人们,坚持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共产主义,不惜用血肉换未来,不惜用头颅唤醒世人之觉醒,正是他们用自己的信念筑起了我们的爱国精神、民族之魂。战争年代,我们翻山越岭,过雪山踏草地,徒步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建设一个新中国。建设年代,我们吃树皮,住荒野,在荒漠建设国之重器,筑起大国国防。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中国的近现代史,对历史中的细节进行着重刻画,梳理脉络,不偏不倚,让读者身临其中,感受历史原貌,动他人之情,受他人之苦,历他人之难。在书中,毛主席也有战略部署失误的时候,也有跟朱德争吵,几日互不沟通的时候,但发现问题迅速改正,最终成就了四渡赤水的成功。向我们揭示了,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道阻且长,自我反省的漫长之路。在抗日战争中,作者既讲述了我党的游击战,地雷战,也肯定了国民党的淞沪会战、析口会战,对历史进行真实的描述。从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到今天的贸易战,孙中山、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奥巴马、特朗普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呈现在我们眼前。历史在沉淀,时代在发展,中国崛起是必然的!
八国联军侵华时,只有仅仅的1.8万人,在面对10万清军和紫禁城的城墙时,这些侵略者轻轻松松取得了胜利,然而这背后,竟然依靠的是普普通通的北京百姓,他们帮助侵略者运物资,给他们带路攻城,“洋人与皇帝打仗与我何干〞,是当时的百姓的普遍想法。社会制度的封建腐化让百姓们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对当朝皇帝失望透顶。整个民族缺乏共同的理想信念,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回到今天,我党一直在强调四个自信即“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而制度自信首当其冲,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是无法让百姓认同的,是无法取得民心的。我党成立的基础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百姓认同这个制度,心有归属感,才能团结聚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国家才会越来越好。现如今,高楼大厦平地起,百姓生活奔小康,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是家。一个个小家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钱学森、邓稼先放弃国外的深造环境,远离家庭,在杳无人烟的荒漠中成就了新中国的“中国智造”,而他们的妻子在家中默默的支持着他们,无怨无悔,体现了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这正是我党制度的独特魅力,让人民有了真正的归属感,凝心聚力一起实现“中国梦”。
我党作为执政党,从成立那天我们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我们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不断把党的使命细化为自己工作动力,恪尽职守,默默奉献。作为一名基层员工,我们更应该切实增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断创新的行动自觉,坚持把工作难题和客户需要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努力担当谋发展,增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坚定信仰信念,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为什么是中国》是一本军事题材书籍,但也是一本我党成就现在的历史书,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必须要真实的了解我们党的历史,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来共同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并将之转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不懈动力,将之转化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磅礴力量,吾辈将不遗余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