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三国演义》读后感18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1-11 09:57:33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与儿子在一起读了几遍。

     记得是儿子初二我们开始正式读《三国演义》,他还做了读书笔记,起初我只是做个样子陪读,但读着读着,我便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怎么读《三国演义》能让孩子更有收获,我还下了一点功夫。《三国演义》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长篇小说开山之作,是500年来历史小说最成功的作品,排在中国四大名之首,它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能流传至今而不衰源于它凝聚着晋唐以来社会广大群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从桃园三结义落笔,以“义”贯穿始终无不体现了儒家思想,这部小说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其艺术本身。好了,言归正传,把我当时读三国的一点心得整理出来做个回忆,今天说说《三国演义》中写作手法之伏笔。现在我把伏笔再作一个整理,目的是让更多的初中学生尽快喜欢上读书,怎样去读一本书等。“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从“三国”以上这些文字可以印证“伏笔”的解释。 使用“伏笔”注意有伏必有应,只伏不应是败笔。从三国这个伏笔看,伏的巧妙、自然、不易察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话说第二十五回——《救白马曹操解重围》: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操曰:“未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张辽曰:“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轻视。”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上,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栓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曹军乘势攻击,死者不可胜数,马匹器械,抢夺极多。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这段原文中“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寥寥几个字叙述了颜良被关公刺死于马下,虽然没有三英战吕布激烈场面,但无不暗示了关公武艺高强,尤其是割了颜良首级后,“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又从另一个侧面告诉读者关公之神勇。但在曹操称赞关公“将军真神人也!”时,关公又说“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今后于衣袍禁底以记之。这些文字正是为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喝破夏侯杰肝胆、独退曹家百万雄兵伏笔,对于初二的孩子只读一遍《三国演义》我想很难对写作手法进行了解,没有了解更谈不上运用,建议初中生在读《三国演义》时要尽量多读几遍,多读并不是让孩子对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绿林好汉熟记于心,姓名背的滚瓜烂熟,更不是把好汉的兵器如数家珍,也不是使其成为文中英雄的模样。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篇读后感先写到此吧,至于写的好与不好请大家莫怪,因为这只是我的一点感想,况且我不通伦理学,更没有深邃的理论,只能依托原文和讲几句大白话而已,乐哉快哉。

《刘皇叔跃过檀溪》先看原文:却说玄德撞出西门,行数里,前有大溪拦住去路。那檀溪阔数丈,水通湘江,其波甚激。……玄德着慌,纵马下溪。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必,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玄德如从云雾中起。马跃檀溪非读者不信,就连玄德也不敢相信这居然是真的,跃过檀溪后玄德也似醉如迷,想此阔涧一跃而过,岂非天意!

玄德公所骑之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

在第三十五回:单福与刘备一段对话“此非的卢马乎?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不可乘也。”玄德曰:“已应之矣。”福曰:“此乃救主非妨主也。终必妨一主,某有一法可禳。”玄德曰:“愿闻禳法。”福曰:“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玄德闻言变色曰:“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

通过单福和刘备对话再一次从书中读到玄德公的仁德,与人为善利他的高尚品格。刘琦说马跃檀溪“此非马之力,乃叔父之洪福也”。

《三国演义》中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很多,今天咱就拿吕布来做为一个对比。吕布是一个见利忘义之人,所谓见利忘义,是说见到有好处可取,就不顾道义而取之,甚至以伤害他人为代价。在儒家思想中,常以君子和小人来做对比。所谓小人都有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不顾一切陷害别人的共性。吕布父亲早亡,他认并州刺史丁原为义父,董卓通过李肃仅用一匹赤兔马和一些金银珠宝就把吕布收买了。丁原把吕布当成心腹,可吕布却见利忘义,杀了义父丁原,又认董卓为义父,因歌姬貂蝉不惜又与义父反目,杀了董卓。这些事例里,吕布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再出卖曾重用自己、于自己有恩的人,吕布虽然武艺高强,手持方天画戟,胯下骑赤兔宝马无人能比,但最终被缢死在白门楼。这难道是小人应有的下场?或是在提醒人们多行不义必自毙?

后人有诗叹曰:

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

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缚虎望宽今大儒,养鹰休饱昔无疑。

恋妻不纳陈宫谏,枉笃无思大耳儿。

这两个人物虽然在书中被作者描写成了不同的角色,但在读此书时,我习惯于把自己摆进去,来扮演不同人物,但由于个体差异、思维方式等等客观因素影响,对此书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无论如何去理解,但种善得福,厚德载物,止于至善……,这些成语能得以流传久远,我想也一定有其中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