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老是河南人,小时候有被土匪掳到山上的经历,以及他本人所处的特殊时代,使得这本历史小说额外增添了很多其他的色彩。这些只能算锦上添花使小说增加谈资,这套书最牛的地方在于,李自成崇祯高夫人李岩牛金星等人物写活了,跃然纸上。全书鸿篇巨制,人物众多,出场的人物很多,有侧重,也有作者的好恶,但作者写活了很多人物,无论是历史上存在过的,还是作者为了情节发展杜撰出来的人物,比如小人物,李自成的马夫王长顺,我觉得这个人就算真实存在过,也无法考证他姓甚名谁了,但作者写的王长顺不但是一位称职的马夫,还是一位铁骨铮铮的诤臣,堪称出彩到极致。
明末党争,民不聊生,各地农民揭竿而起,关外后金虎视眈眈。崇祯接天启帝位,名义上想做个有作为的皇帝,事实上能力不足,内外交困,最终自缢煤山,明朝寿终正寝。李自成原本是个驿卒,被朝廷裁编,活不下去,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先是高闯王下面的一员战将,后高迎祥被俘被杀,李自成升为闯王,带领起义军征战南北,建元永昌,定国号大顺,攻入北京,灭了明王朝。由于政策失误,关外征战不利,错失了江山,兵败九宫山,死于老农的镢头下面,草草收场。至于后面一条线,我就不想说了。大概故事就是这样。
明朝的历史很神奇,多说不得,甚至也无法明说,因为说多了怎么看怎么像隐喻,按住不表。但为了读这本小说,我断断续续的看了不少相关的明史研究资料。我其实最早开始看历史,也是受一本畅销书的影响。好多年前,我看了《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的这本书算不得严肃的历史研究,但这本书我对其评价很高,我觉得它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作者和畅销书,比如明朝那些事儿,比如易中天,比如吴思,其余的就不多举例子了。这是一本开风气的书,至今四十来年畅销不衰,后续跟进者无数。这次认识的历史大家是顾诚,明史专家,不是那个写诗的。《晚明史》和《明末农民战争史》,是开宗立派的,甚至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顾诚写了很多文章,其中两篇很有意思,一篇是《甲申三百年祭——与姚雪垠同志商榷》,另一篇是《李岩质疑》。第一篇涉及的文章太出名了,几乎成为了某种象征,第二篇文章直接指出李自成小说中一个很重要主人公李岩并不存在。顾诚是我的学术男神,短时间不会改变。有一个段子,说是血压低建议看晚明史,如果觉得不够愤怒,那就看明史,年纪轻轻的干嘛想不开看明史呢?
事实上,李自成小说的成书时间很长,从57到99,跨越四十二年,可谓马拉松式创作。晚年的姚雪垠身体并不太好,据说后面的书稿有一部分是姚老口述,姚老的儿子执笔。我对于这套书的结尾不愿意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个,而是李自成久攻开封不下,然后就西安建元了,随后进攻北京,这个过程衔接的不够好,有一点情节的突兀,没有商洛壮歌写的那么荡气回肠,而且李自成进了北京智商直线下降,看着气不过。这就不得不提顾诚的那篇文章了。李自成是个悲剧英雄,而不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更不是吃了十八天饺子腐化堕落的农民皇帝,这是误解。李自成这本小说改变了大部分人对李自成的误解,但作者本身并没有脱离历史误解的窠臼,这一点有一些遗憾。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甚至某些情况下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历史人物,李自成是个悲剧,但李自成影响了一大批晚明的历史人物,也可能迫于历史压力,后来者篡改了历史,比如本书的另一位主人公张献忠。官方承认的李自成遇难地就是九宫山,当地有李自成墓,并塑像,大顺帝李自成将军。
小说不是历史,李自成终究也没有做和尚,苟活乱世,放弃起义的兄弟故旧,我觉得李自成做不到。
无论是二元论,还是辨证法,这都是一段至少目前无法给出客观评价的历史,就像官修的清史依然遥遥无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