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在《西方美术史》中提到过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分发了自己私有的土地。《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作者在书中也有一个小节,讲述过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故事。
也许是这两本书里关于作家“家长里短”的介绍,改变了我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认知,“哪里有那么伟大,也就是个普通人,还不是和妻子吵架,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差别?”。那天,我在那个布满名著的书架前,在举手可及的位置,拿起了这本《复活》。“生活在琐碎和不如意的日常里,感觉犹如“死去”了的你我他,谁不想,再次找回生命的活力,希望、期待着’复活‘?”除了作者吸引人,书的名字也让人无比好奇,“如何复活?谁复活?死去的又是谁?”
书读起来,没有丁点儿的内容深奥、难懂。偷情,私生,当妓女,这简直有点低俗,一如《挪威的森林》里的内容给人的感觉,“这些名著、获奖的著作怎么讲述的内容像个混社会的人嘴里的不着调的日子?”内容看懂了,却不明白这样的内容,伟大之处何在!
再往下读,书里主角的故事,便勾起了我的思绪,现实中听到的离奇故事,朋友的离奇经历,似乎都和书中的故事多少有些相似。男人出轨,同时拥有两个家庭;有些人家境贫困,孩子迫于生计,沦为出卖肉体谋生的底层;有些握有权利和资源的人,无视社会民众,进一步垄断,让那些贫民百姓,更加贫困。更甚者,书里的内容让我看到,荷兰性产业合法化,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
书没看到多少,内容惊人的通俗易懂。更关键的是,似乎在书中能看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哪里是什么名著!根本就是家常里短,深度八卦!”
我看不到书的价值所在,可不影响这本书的优秀。也不影响阅读它,对我认知的提升。我心想,“总有一天,阅读这本书的好处会出现在你的生活里!”
的确,轻松阅读名著,使我彻底的摆脱了年龄焦虑。
无法否认,年轻时,《复活》我是不会阅读的,年轻的生命,充满新鲜、朝气,没有经历过人生的起落,甚至没有经历过绝望,颓丧,怎么会想去看“复活”这样名字的书呢?即使当时读了,估计也不会看懂。
40岁的年纪,人从朝气蓬勃变为历经沧桑,看尽人情冷暖、社会凄凉。再把《复活》拿来一看,根本没有什么看不懂的事情。看到男主人公精神认知的升华,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这哪里是什么名著?就是身边长辈的絮叨罢了!”我不知道哪里来的感受,竟然把作者看了家里的长辈。
轻松的看着书,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我读懂名著了!再跟人聊天时,我又多了一个炫耀的资本!”心里美滋滋偷着乐时,感动起来,“四十真好!虽然这样的年龄没有20岁的青春朝气,它却给我了阅历,丰富了我的认知!让我能在更广阔的精神世界里翱翔!拓展生命的深度!”
读一本书,能使人摆脱年龄焦虑,真是,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