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令人敬佩的是,李开元老师在序言里曾提及他的同行曾经感慨他一位有见地的大学者确沦落到为大众讲故事。我真是太庆幸有一位愿意为我们这些老百姓讲故事的学者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术研究最终是为谁服务的?我知道文学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概念不就是我们这十几亿的大众老百姓吗?既然为人民大众而书写,当然要写老百姓看得懂的文字与故事了?但我有时候又很困惑,近期读一些纯文学杂志的作品,关注广东文学,看我们作家的作品,有时候总很难找到一部让我发自内心喜欢的,尤其是纯文学杂志上的中短篇小说。可以感受的出文字的考究,每个句子的优美,但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故事时对于这位作家想要讲个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我一头雾水。但又是大家很推崇的优秀作品,好像大家都习惯高看一些深沉的、高冷的,片段的带着技巧的叙事方式,好像讲了什么也啥也没讲的朦胧感。一个字,累!我想自己的鉴赏水平果然还是修为不够啊,还需要大加学习才是。再说会学术研究,文学批评也是一种学术研究,又该以怎样的面目去帮助老百姓更全面细致的了解一部作品呢?到底应该是走高端大气的“专家学者”道路?还是沦落为大众“讲故事”,我觉得是可以拿来讨论一番的。我是个比较笨拙的人,在理解力上从来都是大众的层次,所以当我看到李开元先生能够放下身段为我们将《汉兴》,心中的喜欢和敬佩是不言而喻的。
《汉兴》是以时间为脉络讲述从吕后到汉文帝时期王侯将相的故事,有萧何曹参、田横吴芮,也有民女天南淳于意等等,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从来不是一个个的事件,甚至不是一代代帝王,而是一位位肱骨大臣、黎民百姓。李开元先生的观点跟我的喜好不谋而合,所以他书中展现了很多有趣的人物,书写出在那个游侠风气盛行的年代,一个个鲜活历史人物纵横捭阖与无奈命运。看着他们的故事也就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汉初场景,史实详尽又真实生动。书中有很多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人物,如推行律法改革的张释之,善于天文律法度量衡,幸运的遇到一位仁厚仁德的汉文帝,在他的支持下大力推行改制律法,废除了惨无人道的肉刑连坐等制度,让律法更加公正合理。而曹参在汉初推行的黄老之道,融合百家之长并没有独尊儒术时,社会治理推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理念,没有严苛的尊卑规矩但长幼有序,拥有自由的生存环境但井然有序。这种环境造就的士风民风铮铮铁骨、敢怒敢言,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张释之三次顶住文帝的暴怒想要以势压人不顾律法从众处罚触怒帝王的百姓时,张释之都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有节的拒绝了。而平民之女淳于缇萦为救父亲敢于上书帝王陈情肉刑的残酷无道为父亲淳于意请命。那个时代的帝王明理善听、群臣百姓在开明的社会环境中敢怒敢言,值得后世景仰称颂。
所以你看汉初的历史,除了帝王将相意气风发、得意失意的人生际遇之外,会发现在汉初我们华夏民族施政者的才干气度、民间百姓的风骨志气,展现着中华民族文化滋养下的子民气象。即使老年猜忌多疑如刘邦、暴虐残忍如吕后,也有政治远见谋划、能够调整个人情绪理智处理国政要事,谋略深远。书中每一位人物都客观展现着明显的人格优缺点也很多拥有功过两论的人生抉择,很多时候无法评判对错,确实鲜活的展现历史的机缘巧合与人生无奈。
可以说《汉兴》是一部用平实语言写就的考察汉初历史的普及读物。带着一定的专业度但是不为难老百姓的入门历史著作。但终究是学者著书,学术严谨有余,文学之美不足。读着《汉兴》,总是不自觉的跟《明朝那些事儿》相比较,因为二者都是相同的叙事方式,但在讲史述人时《汉兴》明显比《明朝那些事儿》少了一份情感,很多时候无法引起读者对历史人物命运无常的感叹与共鸣。但如果从学习历史的角度很明显《汉兴》更令人信任。就看读者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