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要的前情提要
第一次看乙一的书,是在前年国庆,zn推荐了《失踪假日》。于是我在登上高铁之前花了一个小时左右把它读完。当时这本书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感觉推理环节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不过其中有一个片段还是让我有点感动的。
而这两天翻开《动物园》,纯粹是因为这一个月每天都在大量摄入太多的同人文、网络小说和漫画,决定找点什么来调剂口味,恰巧微信读书又给我推了这本书。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的的确确是一本畅销书——微信读书推荐值83.7%,豆瓣评分8.1,同时还在豆瓣推理小说Top 100的榜单中排第19名。
(甚至还出了电影)
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小说集里的大部分故事都不太需要推理,说是惊悚故事可能更合适一点。
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去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一件很有意思事情:乙一的作品存在着以残酷和惨烈为基调的“黑乙一”和以纤柔和悲凄为基调的“白乙一”两种倾向。前者就比如我最近读的《动物园》,后者则是我之前读的那本《失踪假日》。
简单概括一下这两种风格的差别就是,我看《失踪假日》还能被感动到,但看《动物园》的时候完全不敢动。
印象深刻的故事
这本小说集里有11个故事,在这里挑几个印象深刻的来说一说读完即刻的反应与感受。
(以下大量剧透)
首先一定要说的是《七个房间》。在谈我的感受之前,我很认真地说,看书的时候吃东西,真的不是一个好习惯。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在吃夜宵,吃着吃着看到故事里的杀人犯每天六点都拿电锯肢解被害者放到水沟里冲掉,嘴里的夜宵顿时就不香了……
《七个房间》的氛围感营造得挺好,没有给人很直接的恐怖感,但是会一点点地让读者觉得有些压抑和瘆人。顺带一提,上次给我这种感觉的故事是余华老师的《现实一种》,再上次还是斯蒂芬·金《夏日沉沦·纳粹高徒》。即使最后的结局是大部分人获救了,也完全感受不到任何的轻松感。
《寒冷森林中的小白屋》也是一个蛮诡异的故事。故事的一个主要载体可以对标格林兄弟的童话《糖果屋》,都是在森林深处用什么东西搭了一个房子。但是格林兄弟的故事是童话故事,乙一的这个充其量只能算暗黑童话——怎么会有人用赤裸的人体搭房子的……
(我为什么要在大晚上翻开这本书……)
接下来提两个勉强和推理故事沾边的故事:《把血液找出来!》和《衣橱》。
《把血液找出来!》的重点完全不在于主角如何推断是谁把他的血液藏起来的,而在于他推出是一向被认为很窝囊的二儿子故意藏起血液让自己死的事实之后,父子俩隔空对视,双方都很满意——二儿子能得到财产,而主角则欣慰于二儿子是个有手段的人,将来能继承好他的公司。
相较之下《衣橱》会更加惊艳一点。作者隐藏了叙述视角,一直在误导读者,让读者认为凶手是大嫂、藏尸地是衣橱,直到结尾才揭晓,整个故事都是以大哥的视角在叙述,凶手也是他。
如果非要概括一下这些故事的共性,那我只能说,有人性,但是不多。里面的角色或多或少都有家庭不幸的影子,且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充满了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更遑论对世界的认知。
11个故事中,有7个都直接涉及到与家人/恋人等的亲密关系,剩下的故事则直接展现了主角在社会中如何存在以及对于世界的认知。
乙一的故事篇幅都不算太长,常常在结尾处抛出一记惊雷点明某个事实或者扭转故事走向,营造出一种“你以为故事已经结束了实际上故事可能才刚刚开始”的感觉。
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体现自己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他们的动机或许来自于生存,或许来自于欲望,或许来自于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与自我搏斗着。
在搏斗的过程中,才能看到一点微弱的人性闪光。比如《寒冷森林中的小白屋》的主角最终决定把姐弟二人的尸体送回家;又比如《在即将坠落的飞机中》的主角由于在飞机上杀了劫机犯从而认为今天已经杀了一个人不能再杀第二个,于是放弃了原定的复仇计划。
但感受最深的,是这些故事里传达出来的黑暗与荒诞。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或许就像是结绳记事,通过一个又一个绳结与身边的人串联,进而获得一个“身份”。但如果没能与人潮相连,成为一个不存在的人也特别容易。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与世界的连结相比起大多数人更为薄弱,因而他们眼中的人和事也与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不太一样。在所谓的大多数眼里,他们眼中的世界应该可以算得上是“畸形”的,他们的认知是扭曲的,所以他们会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想法,会做出各种各样诡异的事情。黑暗和荒诞不只指向人性,更指向人性的塑造和发展过程,极少有人生来如此。
书中有两个算得上是末日向的故事,大概也是在思考,人性最终的发展方向吧。
PS.本来还有些东西想写,但是由于一些事情暂时写不下去了,所以就先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