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荒原狼》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7-31 08:41:15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荒原狼》读后感

本来题目是想定为“书评”,无奈我在读完这第一遍后,真的没有读懂。但本着输出、写作的原则,我决定复盘一下能get到的点。

久仰《荒原狼》大名,然而开始翻阅是在7月初因期末备考而百无聊赖又不敢光顾“畅读”书目的时候,真正开始感兴趣是看到扉页的推荐语:一个人如何冒着生命全面崩溃的危险,经历种种生命过程中的外在折磨,开始他内在心灵的追寻。

荒原狼是我

我首先觉得,自己与荒原狼很像,其次开始认真了解荒原狼是什么,也就是去了解主人公哈里。荒原狼是?1.为自身存在不统一的狼与人的两种人格感到痛苦、无所适从的愤世嫉俗者(表面意思,无褒贬)2.与荒原狼气质完全相反的是“市民气”,指的是和谐(内外)、有序、认同、自持、个体性缺失、规范。(像是NPC?)

去年这个时候我开始被“出世入世”的问题困扰着,整个大二上学期都处于入世不顺利、开始转向思想世界寻求慰藉。我似乎总在说,自己的大一是最入世不过的一年,然而仔细想想,并非如此。大一虽然是在高考失意后决心振作起来走出一条康庄大道的第一段路程,我却完全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我没有太逼着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没有在意在专业上的排名,没有危机意识,整日沉浸在专业知识吸收和阅读中,比较独来独往,这样看来,大一与其说是十分入世的一年,不如说是十分专注于自己的一年。

大二上学期在“入世”“出世”的挣扎上(尽管现在看来是非常不成熟的矛盾状态)让我开始觉得自己是具有多重人格的人。想到人人都具有心理疾病,这点精神上的问题在我看来也没有太不正常、太让人在意。很多时候我感到十分“厌人”,不是“厌世”;又有很多时候,我走在路上,怀着悲悯的心境看待每一个路过的人,觉得这是生下来受苦的生命,虽然自己也是。

崇高的苦难?

王小波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也是在我心中非常独特的一位,因为读他的作品要“听”,不要看。网易云的电台板块“民院路王叔叔”的声音在我想象中就是主角王二的声音。目前我也只读了《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的思想深度却已经足够我认同他说的这么一句话:

认为人必须吃一些苦,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图片
我在二十岁因为不能协调各个人格、各种想法、所处人际关系而产生的“我这一辈子要与痛苦为伴”的妄断,正是与荒原狼结缘的前因。我相信《荒原狼》是作者自传的说法,那么最开始,黑塞痛苦的根源大概在于总是“自找苦吃”:“他们是一对死对头,一个活着只为让另一个受苦。”,自己不是欣赏不来所谓市民气的生活,却因为追求崇高、追求圣洁而决心自毁,认为除了死亡将无法实现自全。

如何克服自毁倾向?

赫米娜的存在是一种回答--“如果你需要别人的许可才能享受快乐,那你可真是个可怜虫”;

魔术剧院的人格棋盘游戏更是直接点明了这一点--“你可以将今日令你不堪忍受的傀儡,那些败坏你游戏的形象,降为明日无关紧要的配角。你可以将那些似乎注定一时倒霉、交厄运的可怜小角色在下一场游戏中变为公主。”

其他思考:原生家庭--因果论?目的论√

另外,最近我在听《被讨厌的勇气》英文版,接触了阿德勒心理学,即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灵状态受到个人生活目标和社会价值观的强烈影响。曾经有个发现让我很震惊:在微信读书上,我见了至少五个帖子说自己毕业后/经济独立后/结婚后要断绝与伤害自己的原生家庭的联系,其中不乏有读书时长很多的人、受到的教育很高的人。帖子往往热度不低,评论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支持或者同感。随着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变多,大家似乎默认弗洛伊德的原生家庭“魔咒论”解释了家庭/父母是当前每个年轻人“创伤”的根源。然而这种因果论是真理吗?在一些情况下,目的论是不是也行得通呢:孩子表现出受到了伤害的样子,是不得不吗?会不会是想要以此获得父母关注或者报复父母呢?

我没有想要为父母辩解的意思,因为我自己也处于一种与父母矛盾时有发生的疲惫状态中。但是,观察我自己的人生,以及我的兄弟姐妹的人生,我发现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可以很深,也可以很浅。那些持续很深的,请审视是因果论运作的必然结果,还是自己在有意让影响持续下去。是不是自己在有意受苦呢?

总结来说,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点是Tat twam asi。我存在于万物之中,构成我的有无数个人格,而非针锋相对的两个。不做荒原狼的最终开解不是说要带上无数个面具、在什么样的场合搬出什么样的人格式的自欺欺人,而是真的接纳,真的云淡风轻。或许还需要一点幽默,来消解挥之不去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