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剑桥美国史》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12-22 18:58:35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剑桥美国史》读后感


   今天又将(英)苏珊-玛丽・格兰特编著的《剑桥美国史》一书重温了一遍,感觉作者将一部美国历史写成了一部美国人身份的建立与认同以及对于自由的追求历史。三百年前,这些在混乱的中世纪欧洲大陆处处碰壁的各种“异端”,怀着恐惧和期望来到新大陆追求自由和利益,立誓创立“山巅之城”,然后为了自己的生存,对土著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犯下了暴力的原罪,最终建立起了殖民地,还奇迹般地打败了大英帝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建国,就有了新的属性归属。但各种移民身上原来的母国烙印太强了,短时间内很难形成一种新的民族和国家的身份认同。同时对于欧洲封建势力专制的恐惧,使得他们在追求国家认同的时候,又恐惧大政府会令他们失去新的自由。因此,在邦联和联邦的博弈中,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存的必须,选择了中央集权。为了消弭对强权的恐惧和对自由的渴望,又设计了分权与制衡。为了经济上的工业、市场自由,美国内战对奴隶制的不自由开战。只有在1865年(内战结束)以后,美利坚合众国才算正式地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也为国家发展和认同指明了方向。两百多年来,追求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刻在美国人的骨髓里,反对强权,反对专制已经成为美国人的信条。从美国内战到之后的扩张战争,尤其是参加两次世界大战,都使得美国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得以逐渐扩大,从而引发州权主义者和个人自由主义者的忌惮。罗斯福提出的被人民所熟知的“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不予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应该是美国民众一直存在的心理认知。在后来的发展中,白人与有色人种,城市与农村,富人与穷人,异教徒与新教徒,主流文化与末端文化的相互交织与博弈,美国人凭着对自由的渴求与维护,逐渐达成了共识,培育出了成熟的美利坚国家观念,有了较为坚固的民族和国家的身份认同。

   (下面内容是从别人书评里看到的,有共鸣,引过来共享。)很多人认为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是美国一超多强的根本原因,但是对比欧罗巴同样制度的国家,我们也许可以大胆地认为,造就美国霸主之路的,美国体制固然算是重要原因,但是依旧不可忽视美国信念的引领。随着国家强大富足,美国身份因时转变,“担当起守护民主自由免受共产主义势力侵犯的责任”已经成为美国人观念中上帝赋予的使命所在,这也不难理解中美对立的根源。当中国的崛起让美国从不屑、警惕,到惊恐、打压时,美国不仅仅在国家实力方面受到来自理念完全不同的东方大国的挑战,更是一种自尊心与价值观跌落的反差心理。中美两国的交流实则是两国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下价值观与国家理念的二元对立。固然美国国内存在巨大问题,种族歧视依旧让本就矛盾的美国人怀疑其人人平等的适用性,国内贫富分化,实业空心化更是让美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一个领导世界长达百年的国家必然有大量经验待我们学习,追赶并超越美国的道路依旧漫长,两个文明的合作与冲突,将领导着未来一个世纪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