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读后感
从去年8月到今年1月,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此书也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
《行者无疆》此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
全书的装帧设计力求与内容谐调统一,特制的正文纸和书中的图片,刻意做旧,配以精致的装饰图案,给人以欧洲古典华美的感觉。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心无疆,人无疆
管欣怡
近日我阅读了余秋雨先生的著作《行者无疆》,获益颇多。一本游记随笔,记录了作者在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旅程中的感受,西方文明在书中向着我们徐徐展开。
提起行者,我们总认为行走的人是行者,其实城市也可以是行者。在城市里,不同的人来了又走,带来不同的风景,城市无时无刻不在时空的穿梭中行走,忽而是现代的喧嚣,忽而是历史的古朴。行者无疆,心无疆,人无疆。
《行者无疆》全书分为南欧、中欧、西欧、北欧四卷,在《第一卷: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中,作者写到了欧洲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和吞灭,这样侵略扩张的欲望源自人类不安分的天性和肮脏的本性,这是一场文化的苦旅。在《第二卷: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掩埋》《第三卷: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及《第四卷: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中,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向我们诉说了欧洲文明历史的转折变化与凝结,当行至最后一站北欧之时,团队一行仿佛来到了世界的尽头,冰天雪地的尽头,文化萌芽的初期,文化周而复始,不断发展,不断向前,于毁灭中重生,与时代潮流交织相应。
我们,有时,微乎其微,在人生的旅途中苦中作乐;我们,有时,遥望星空,不知自己的那颗熄灭哪里。在《行者无疆》中余秋雨先生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他在书中提到欧洲文明的优秀之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并学习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得我所得,全面发展。面对发达的西欧社会时,物质文明的力量反而变得并不重要,在很多存留历史气息的遗迹面前,作者的思考更多是伫立在一个中华民族的基点上。
正如作者在序中所阐释的,象牙塔虽高雅精致却是一种自我囚禁,只有亲历的脚步才能把书斋里嶙峋的悬疑铲平。华夏的沃野千里,文明古国的崎岖坎途,加之此次遍访西欧,即使对于专业从事旅行的人来说,毕其一生也已经足够了,余秋雨先生还要一路思考,并将宝贵的思维成果付诸文字。时代能够诞生这样一位卓绝的人文教授,当属幸事。
好句欣赏
思念中的一切都比现实美丽。
冰岛的魅力和恐怖,都在严冬。
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辉煌,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
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
流浪者的本性:不在乎脚下,只在乎远方。
一切伟大从外面看是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从里面看则是一种无比智慧的秩序。似病似死间,也可能豁然洞开,惊鸿一瞥,执掌起满天晚霞。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空虚的傲然傲然到了天际,枉然的雄伟雄伟到了永远。
当历史不再走伤痛,记忆不再承受责任,它或许会进入一种自我失落的精神恍惚。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住日月。
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伟大见胜于时间,是韵味。古罗马除气势外还有足够的韵味,使它的气势也沁水笼雾,千年不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