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我没什么可写的”
“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写”
“不会润色,只能写出来这种流水账”
……
孩子难道真的不会写作吗?
我想不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到的观察和思考,他们的脑海中有着无数活跃、纯真的思维,只是毕竟年龄所限,一时无法将那些奇妙的想法和偶然的触动转化成写作的思路。
孩子们也许缺的只是一份恰到好处的引导,他们需要一个好用的工具,帮助把满脑子的灵感碎片打造成有条有理的表达。
那么,怎么引导孩子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引导孩子学习观察,回忆总结;
其次,帮助孩子深入分析现象或主题,提炼出本质含义;
最后,引导孩子发散思维,打开思路,让孩子有更多的素材可以落实到笔下。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套《阅读加油包:名著阅读与读后感写作》。
前几天我还特意录了个视频,大家可以先看看:
该系列遵循了逐级引导的原则,以契合语文课标学习的名著为基干,加上原创的读后感写作指导,是一套读写结合、引导写作的产品。
全套共计百余本,目标在于帮助孩子在阅读名著之后,不再陷入“我读了什么?”“我读懂了吗?”“从哪里入手写读后感?”的困惑当中。
更是有创意五步法,让孩子写好读后感:
第一步:阅读原文,让孩子读过书
第二步:思维导图,快速回忆和理清文中内容,让孩子看明白
第三步:灵感激发,以问答形式层层递进,让孩子想明白
第四步:表格记录,帮孩子写明白
第五步:习作示范,让孩子写得好
01
科学选篇,结构均衡
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他们的阅读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以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为例,他们的年阅读量从一二年级的十万字逐渐升级为了五十万字,而阅读品类也从童话文学、神话故事等类别,逐渐转变为了古典名著、科幻文学等。
因此在名著的选择上,《阅读加油包》参照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目录节选)
并结合部分名校、知名社会组织的推荐书目,挑选了中小学生需要阅读的各种品类的文学名著,覆盖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科幻文学、革命文学等多种文学体裁。
一套书读下来,孩子可以接触到文学的多种可能,帮助他们搭建类型全面、主题丰富的阅读结构,在紧张的学习节奏里快速找到文学和自己更准确的链接。
这些名著的可读性很强,书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帮助孩子养成阅读兴趣,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
并且,这些名著本身就没有脱离过孩子的视线,读起来不会有那种从零开始的畏难心理。
比如,鲁迅先生的回忆文集《朝花夕拾》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
里面的人物也各有各的特色——朴实善良却也愚昧迷信的阿长妈妈,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正直狷傲又落落寡合的爱国青年范爱农等。
同样,《八十天环游地球》通过书写英国绅士福克先生和仆人路路通环游地球一周的冒险旅程,将主人公的坚持与勇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02
创意5步法,给孩子一套
阅读写作进阶方案
这套《阅读包》集“名著阅读”与“读后感写作指导”两大功能,多效结合,逐级递进。
在名著的译校上,特邀在文学及教育专业翻译领域卓有成就的译者,根据原版重新精译,还原原作真实风貌,给孩子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感。
相较于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名著类读物,这套书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原创部分——创意5步法,下面以《朱自清散文选》为例,为大家介绍下:
第1步+第2步(解决素材问题):在阅读过原著之后,孩子将通过浏览思维导图来快速回忆、理清文中内容。
思维导图每册3-5张,以时间轴、路线图、解析图等可视化的形式总览全书、回顾主要内容、探究思想内涵、拓展文学知识,总结原本散落在书中的知识点,帮助孩子从“看过”过渡到“看懂”,做到能复述。
比如,针对《朱自清散文选》,首先概述了本节思维导图的主要线索:了解朱自清、怎样读散文、怎样读朱自清散文。
三条线之下附有更细分的框架,让孩子先在脑海中建构起“读完书我要知道什么”的基础认知,知晓自己增进主题内容理解程度的具体路径。
其次,沿着时间线索回顾朱自清先生的一生:从少年时期、北大求学时期、任教时期、留学时期、战争时期到逝世,细致地梳理了朱自清在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并探讨了其在今时今日的深远影响。
这样,孩子更容易探寻到作者所生发情感的背后动因,更好地领略朱自清先生个人以及其他作品的独特魅力。
最后,拓展散文的体裁特点:不得不说,散文相较于记叙文,往往会显得晦涩难懂一些。
带孩子了解什么是散文、怎样读散文,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走进朱自清的散文世界,品味他笔下不同类型散文的语言、画面、情感韵味等写作细节。
如此一来,孩子便会恍然大悟:
哦,原来从这些角度看文章:
“父亲的背影” 竟是如此的动人心弦,那看似平凡的身影中蕴含着无尽的父爱与人生的沧桑;
“荷塘的月色” 有着这般独特的意境,让人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
“自怜自爱”的道理是如此朴实深刻,如同一位智者在耳边轻声低语,给予我们关于人生的启示……
不知不觉中,既提升了孩子的感知能力,也积累了读后感的写作素材。
第3步(解决立意问题):头脑风暴,激发灵感,以问答形式层层探究思想内涵,让孩子想明白需要写什么。
这一环节将通过6-8个启发性问题,从欣赏语言,理解结构、体会中心,到联系现实,由浅及深、由窄到宽地发散思维。
让孩子既读懂作品内涵,也学会勾连实际,激发更多感知力、观察力与想象力。
在《朱自清散文选》的这一环节中,为孩子深入剖析了“背影”的内涵——为什么要写人物的侧面呢?父亲是不是一直走在儿子前面呢?背影仅仅指肉眼所见之物吗?
带着这些疑问,引导孩子们以小见大,去捕捉个人生活中那些不经意被忽略的珍贵瞬间。
自问自答的过程也是一种能力训练,帮助孩子迁移运用到对其他名著的理解中。
第4步(解决结构问题):表格记录,帮助孩子搭建写作框架,真正想明白怎么写。
为了避免孩子们看着空白表格陷入迷茫,从整体印象、分类评价、自主探究到思考启发,书中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为孩子明确了目标。
遇到不会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序号从前面的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中寻找线索,非常人性化。
当孩子按照提示填好表后,会惊喜地发现,把表格里的内容“组装”起来,就成了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作文!
第5步(解决语言优化问题):习作示范,附有旁注,帮助孩子打磨语言细节,总结作文写作技巧。
习作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并且给孩子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写作模板,帮助他们在面对不同品类的名著时,能够用不同的写作模板进行应对,最终写出结构完整、内容精彩的佳作。
当完成了这一整套流程之后,孩子基本已经在脑海中有了自己的思路,可以去独立完成一篇作文了。
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写出一篇让自己满意、让老师夸赞的佳作,进而完成所有流程的最后一步——达成正向循环,让孩子不再畏难,在文海中享受创作的成就感。
当然,这并不代表对孩子的教导已经完成了。
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重要到会影响孩子未来写作、学习的心态,那就是我们家长朋友对孩子正确的鼓励,让孩子明白:“我能写作文,我写出来了,而且写的很好。”
这份成就感能够帮助孩子构建起信心与自驱力。
大家要知道,孩子的心理和大人是不同的。
比如,对于一个大人来说,哪门功课越弱,我就越该花时间来补救;但对于孩子来说截然相反,哪门功课越好,我就越喜欢,越愿意在上面多花时间,哪门功课越弱,我就越厌恶、越想回避,越不愿意在上面花时间。
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要真正激发孩子对于写作、或者对于任何一门功课的兴趣和信心,不仅是靠外界的夸奖、鼓励或教导,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写出好的作品,让他亲自体验到自己能擅长,这比任何形式的夸奖都更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自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