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培根
余纤:
改革:中国的出路
——读《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有感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一部关系中国命运、关系国民福祉的良知之书,一部凝聚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知识界共识的改革建言书,是由媒体人马国川对吴敬琏、厉以宁、江平等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学者的采访整理而成。这本书围绕着中国改革这一主题,涉及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剖析了一百年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为当今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借鉴。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数人民在称颂这个时代。但是,现在的中国还不是盛世,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累积,达到了一个临界值,诚然,矛盾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但是累积的矛盾不及时处理,加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不断进行打压,试图搞乱中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一帆顺利。中国经济能不能平稳增长,社会能不能和谐转型,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在改革的之中朝着现代化的方向稳步迈进。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晚清政府,中国近代以来的积贫积弱,无不与晚清的腐败有关。清政府闭关锁国,认为自己“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无所不能”。在西方国家进行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断提升国力之时,清政府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断打压提倡改革的知识分子。直到列强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这时才认识到改革的必要,然而却为时已晚。
上个世纪7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开了改革开放的序章,至此,中国社会迎来了又一次的历史转折。所谓改革,改的是制度。以经济制度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实施的是计划经济,这样的经济制度在建国初期资源匮乏的时候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好当时中国社会为数不过的资源。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产能已经能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样的经济制度逐渐开始不适合当时的中国社会。于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经济制度的改革由此出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不是单一方面的改革。在法治方面,江宁在书中说道,共和国60年,前30年是从法律实用主义到法律虚无主义,而后的40年,是从法律经验主义到法律理念主义。建国之初,我国的法律没有完成的体系,立法也不要求完善完备,够用就行,法律只不过是行动准则的参考,这就是法律实用主义。然而在文革中,所有法律都可以被打倒,宪法被践踏,甚至连公检法也被肆意破坏,“最高指示”和“群众运动”就成了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我国的法律也由此进入了法律虚无主义。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法律进入到法律经验主义,直至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我国法律正式进入了法律理念主义。在我看来,法律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必不可少的一环,古有商鞅变法,秦国一扫其他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而如今,法制体系的建立,我国的法律在不断地完善,人民的权益得到了保障,中国也在一天天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改革看似离我们十分遥远,但是却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八大以来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中国所有的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也已经达成。现在的中国,正站在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能否实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看中国能否继续深化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继续不断发展。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这本书收集了十位华人学者的采访,他们没有盲目鼓吹改革带来的好处,而是清楚地看清了改革带来的好处和因为改革所带来的弊端,他们客观的提出了自己对于改革开放的看法和见解,这些对于中国未来改革的方向与方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世界都认为中国的改革极其成功之时,他们能够大胆地指出如今改革的不足之处,能够指出改革所带来的弊端,针砭时弊,不由为之钦叹,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学者,中国的改革才会不断取得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改革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