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天性教养》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1-25 09:39:3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天性教养》读书笔记

本书的副标题是“养育高情商、高技能、高自信的小孩”。

作者是一位焦虑的美国母亲、一位获得过美国广电业最高权威奖的高知博士。

为了解答养育女儿过程中的困惑,这位母亲深入古老的部落村庄,观察代代相传的古老育儿法,对比传统智慧,发现了主流“科学育儿法”的误区。

作者将三年多的实地考察经验,总结成这本《天性教养》,冲上了《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排行榜。

《天性教养》

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流行的科学育儿法,其实未必科学。

我们信奉的各种“育儿准则”,实际上是在最近 150 年里,从西方社会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建立了一个充满条条框框的世界,要求父母不断去控制孩子。

父母需要像看菜谱做菜一样,控制、调节和安排孩子。

哄孩子睡觉、玩耍和学习,都变成了父母和孩子争夺控制权的“战争”。谁赢了,谁就是“老大”。

今天的父母,已经进入了一种“全方位控制”的模式。这不仅加剧了父母自身的紧张感,也让孩子变得极度焦虑,亲子关系出现恶化。无论是“直升机父母”还是自由放养,关注的其实都是控制。简而言之,要么是大人说了算,要么是孩子说了算。

这种非此即彼的育儿观,把亲子关系变成了权力斗争。然而,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谁都不想被人控制。于是,无论哪一方在斗争中占据上风,都会让亲子关系走向紧张和敌对。

第二部分,从玛雅人、因纽特人、哈扎人三个案例里提炼出的育儿经验。

前面第一部分中,作者把欧美经典育儿模式的重点,总结为“控制”。在家里,儿童和成人之间,有一道泾渭分明的界限。

这道界限告诉孩子,在家里,她的角色就是玩乐高、看动画片和吃东西。父母的角色则是打扫、烹饪、洗衣服,接送孩子参加各种活动。

这种情况下,孩子和父母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和需要。

一方面,孩子非常卑微,因为他们总是被安排、被下命令,而且被排斥在成人世界之外。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高傲,因为他们不需要承担责任,意识不到自己应该体恤父母。

而她从传统族群学到的最重要经验,是构建一种“亲密合作”的亲子关系。不妨打破上面那条儿童和成人的界限,找到合并两个世界的机会。

所谓“亲密合作”,就是:家庭活动并不单纯以孩子为中心。

父母需要或者想要做什么,孩子都和你待在一起。你欢迎孩子帮忙,也允许孩子进行自己的活动。

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在同一个空间里共存,但不要求彼此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这种关系是轻松的、流动的。

举个例子。作者在玛雅人村落观察到,那里的孩子极富责任心。除了能安排好自己的活动,他们还会留意,家里有什么事情要做,并且非常主动地去完成这些家务,根本不需要父母的指挥和命令。

原因在于,玛雅人父母不会提供源源不断的视频和玩具来刺激孩子,而是把孩子带进真实的生活,让他们充分接触成年人的世界。

玛雅人父母在打扫卫生、做饭、缝纫衣物和修汽车的时候,不会拒绝孩子在一旁围观,或者动手帮忙。哪怕他们的孩子才刚学会走路,连话都说不清。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是会关注周边的环境,察觉和理解他人的需要的,这是人类的天性。

如果父母能利用好这种天性,鼓励孩子采取行动,承担责任,就能收获良性效果,使孩子终身受益。

传统村落的父母们,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育儿技巧。

第一条就是巧用激励。不是滥用表扬,而是“认可”:接纳并承认、尊重孩子作出的贡献,但不会过度反应。

让孩子进入成人世界,允许他们参加成人的活动,就是一种“认可”。因为它满足了孩子想要融入家庭、团结合作的强烈愿望,让孩子有了归属感。

前提条件:要让孩子感到,他们的贡献有真正的作用和价值。不要营造虚假的“认可”,而要派给孩子“真实”的任务。

比如,已经扫过的地,让孩子再扫一遍,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任务。让孩子切菜,然后直接扔掉,也是没有意义的。

“认可”的另一项关键要素,是不要强迫和命令。

强迫和命令,意味着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真正的合作关系。没有人甘心处在一个权力结构的下风。

比如,孩子如果想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叠衣服,家长就要忍住强迫纠正的冲动,后退一步,想想到底是孩子不肯合作,还是自己太固执。

当你告诉孩子“不要”的时候,你会假定他们像机器人一样服从命令,而不是依从自己的想法。

因纽特父母给杜克里夫的建议是,“告诉孩子他们行为的后果,告诉他们真相”。他们相信,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可以独立思考,至少可以学会独立思考。

为孩子提供有用的信息,孩子就有更多机会去思考和学习。

对养育孩子来说,如何处理愤怒,毫无疑问是每个家长的修行。

孩子之所以会乱发脾气,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他们并不是在挑衅,也不是在测试父母的忍耐度。家长没有必要为此感到恼怒。父母的真正价值,是帮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

她们会教孩子,用敬畏代替愤怒:关注一只蝴蝶、一朵可爱的花,仰望天空里的云。她们提醒孩子,生命中有一些美好的东西,有一些值得感激的东西,有一些比他自己更广阔的东西。不要让愤怒遮挡了这一切。

比如,有一次因纽特妈妈和孩子一起在路上走。孩子累得发起了脾气,一边哭一边尖叫。因纽特妈妈走到她身边,跪下来,用夸张的惊叹语气说:“看看这美丽的日落。你看到粉色和紫色了吗?”孩子先是露出怀疑的表情,随后望向天空,眼神变得温柔。她停止哭泣,站起身走了起来。

总结来说,书里提到的原则,其实可以总结成两个词:接纳和尊重。

作者有一句话令人警醒:永远不要和孩子进行权力斗争。

其实,不光亲子关系是如此,一切健康的、滋养人心的关系,不也都是如此吗?

作者说,和玛雅妈妈们在一起,观察她们和孩子的互动时,她感觉自己就像在一条宽阔、宁静的河流上漂流,水流平缓而稳定地穿过山谷。

学习完这本书,希望我们也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找到那条宁静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