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三体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10-24 09:06:4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三体读后感

——①章北海为可耻的逃跑主义,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②剖析历史终结论和西方文明优越论

这篇文章,是我边学习边思考而写成的。我虽然不赞同小说所表现出的底层逻辑,但也不否认它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想像力、传播科普知识、提醒人们不同文明之间斗争的残酷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更无意要求作者十多年前的观点与我现在的观点类似。由于体力、精力和学识所限,本文写了两个多月,其中如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我接触科幻小说《三体》的时间比较早,十年前女儿上初中的时候,给她买了一套,我也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读后感觉怪怪的,心里有一种压抑感,但也没有品出什么具体的味道来。10年后的今天,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和科技进步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切身体会,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对东方文化和智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强信心。经过多年的洗礼,我也有了时间可以思考一些问题了。10年之后再来读《三体》,感触很多。《三体》表面说的是科幻,实际上也探讨了人性,思考的是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自《三体》问世以来,获得了众多的赞誉,其创造的名词,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猜忌链”、“面壁者”等,也获得了广泛传播,影响力较大。《三体》文笔优美,那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逻辑体系,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硬核的科普知识,通过科幻情节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哲学思考,都深深感染了众多读者。

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但《三体》的底层逻辑和结局,让人感到悲观、压抑,看不到希望,这对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也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如果科幻小说使用一些难以验证的理论假说作为想象素材,那么就没有了科学,剩下的只是幻想了。这样,使一些没有深入了解这些假说的读者,产生一种科技神秘莫测的虚幻感,并因为其展现出丰富而玄妙的科技知识,就不加分析地对其观点全面接受,甚至是盲目崇拜。读完《三体》之后,掩卷长思,我觉得作者底层的核心逻辑是“技术神秘主义”和“机械的技术决定论”,忽视了社会制度、文化等其他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其实,“技术决定论”的理论,最早由凡伯伦(Thorstein Veblen)于1929年在其著作《工程师与价格体系》中首次提出。

机械技术决定论者,因为其视野的局限性,往往容易过于乐观或悲观,当技术发展顺利的时候过于乐观,技术发展速度变缓时,又会过于悲观,甚至变得自卑起来,而且自卑而又急切的心境,又会在他们心中幻化出一个有着更高技术文明的“神”来,而这些“神”很有可能被具体化为一些外星文明。极端的技术决定论者,又往往表现为失败主义,逃跑主义甚至是投降主义,小说中争议很大的人物——章北海,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

章北海的角色是一名军人,他在小说《三体》中,是一个重要人物,也是“技术决定论”的坚定信仰者。他通过伪装,骗取了组织的信任,成为亚洲太空舰队的旗舰“自然选择号”的执行舰长。在劫持“自然选择号”叛逃后,有一段他与亚洲太空舰队司令的通话,真实反映了他的思想根源。原来,他爷爷在朝鲜战争中,因为用手榴弹炸敌军的坦克而被压断了双脚。据他爷爷的叙述,还有一些战友被坦克活活压死。爷爷在战争中不幸的经历,在章北海心里留下了痛苦的伤痕,他把这些归咎为中国的技术水平不行,从此坚信了技术决定论。的确,战争是残酷的,但用手榴弹炸坦克,是我们因时因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战术手段,而且,我们最终赢得了战争。用这段个人痛苦的战争经历,为“逃跑主义”作注解,实在是有些不懂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保卫大多数人的战争,辱没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荣誉。章北海叛逃之后,地球太空舰队全军覆没,而章北海的自然选择号和四艘追击“自然选择号”的太空星舰,却幸免于难。幸存下来的人们,从痛恨章北海到理解甚至崇拜他。作者的这段描写和以后的情节展开中,实际上是暗中对章北海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从这些人物和情节安排上来说,这本书的精神价值有些扭曲,甚至是一些精神上的污染和误导。

章北海还是一个西方中心论者。据他回忆,在三体危机的初期,他的父亲作为军队的一名高级指挥员,周围聚集了一批“高级”的专家学者,他们提前预测出,因为应对三体危机,人类社会在遇到大低谷时,将会发生第二次文艺复兴和法国大革命,随后出现新的技术革命和民主的进步,将引导人类社会走出了大低谷;他们同时也从技术上论证了人类文明无法战胜三体文明。在章北海冬眠苏醒后,正像他父亲周围的那批“先知们”预测的那样,果然发生了第二次文艺复兴和法国大革命,这更加坚定了他叛逃的决心。

错误的思想意识危害很大,但却不易察觉。针对《三体》想灌输给人们的底层逻辑,我想仔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①决定战争的胜败,或者是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实力呢,还是单纯的科技水平?

②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和突破,有没有规律可循?是神秘的吗?

③只有西方才是技术革命和民主进步的引擎吗?西方到底会不会发生第二次文艺复兴?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第①个问题:决定战争的胜败,或者是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一个社会的综合实力呢,还是单纯的科技水平?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什么。科学技术和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意识和实践活动的总和。科技本质是人类经验和意识的总结,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科技可以物化为各种仪器和工具,其本质上也是人类器官的延伸。所以说,科技的产生和使用都离不开人,人是第一位的,科技是人类经验和意识的总结,也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决定战争的胜败,或者是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根本因素,在于经过社会化组织起来的人,在于人类社会组织和动员的能力、共同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制度和政策的优越性,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质力量运用的辩证统一,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在于人类社会的综合实力。

小说《三体》是一部题材宏大的科幻作品,不是一般的科幻小说。在涉及到人类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上,如果不强调文化、制度和组织的力量,不谈人与科技力量相统一,不反映大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导地位,只突出强调科技的决定作用,那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末倒置。

人类的强大在于社会组织的严密和协调性,在于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在于个人力量与集体力量的辩证统一,在于人类与自己创造的科技力量相结合。地球有几十亿人口,没有很好的组织起来,群策群力,却由联合国选出了四位孤军奋战的面壁者。他们的种种奇思妙想,在地球反人类组织中高智商、顽强的破壁者和强大的外星技术文明面前,最终都归于失败。小说中的这种情节描述和叙事安排,看似想凸显人类在特殊情况下的智谋,实际上是对人类智慧和力量的曲解和误读。

有人会说,人那么渺小,有什么好重要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人为什么会那么重要,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类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对环境极强的适应性。人类的意识活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形式。从生物学上讲,人类个体的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1000万亿个神经突触。神经突触之间的连接,以及连接之间的数量、方式、效率和强度,都是动态变化的。当大量神经元整合起来时,系统能够产生自发涌现的活动,这些活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组织性。这就是人类大脑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物质基础。人类大脑可以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功耗只有20瓦左右。而且,具有这样巨大潜力的人类大脑,地球上有约80亿颗。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智力资源呀!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组织模式,需要借鉴大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而且,这只是从人类大脑的“硬件”层面上讲的,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知识等,属于“软件”层面,还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所以,从总体上说,人类大脑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再来说一说第②个问题: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突破,有没有规律可循,是神秘的吗?小说《三体》中,反复重申着这样一个主题:由于受到神秘质子的干扰,人类的基础科学,主要指物理学,在4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对于神秘质子的形象而夸张的描述,依据的是现代物理中的超弦理论假说。这种假说,完全没有实验支持,将来也很难验证,只是一种完美的“智力体操”,但作为科幻小说的一种想象素材,可以很好地起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作者无非是想表达,一旦基础理论无法突破,科技的发展就会停滞。其实,阻碍基础理论突破的原因,不在于科技本身,而是在科技之外,这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和突破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先有实践,人们总结实践的经验之后形成理论,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再来更好的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无限接近真理。历史上电子的发现,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认识规律。电子是在1897年,由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发现的。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还为原子物理学的崭新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在研究阴极射线时,通过改进真空管和电场的方法,观察到了负级射线粒子(即电子)的偏转,并计算出了其质量-电荷比例。这一发现打破了之前关于原子不可分的观点,向人们展示了原子具有内部结构并且是可分的。汤姆森采用“电子”这个词来命名这种粒子,从而开启了人类对亚原子粒子的研究。此后,关于电子和原子结构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取得进展,相关理论也日臻完善和丰富,理论和实践良性互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真理性!

关于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过程,有些人只是注意到了他的理论推演和数学演算,觉得是基础理论的突破,只要有一颗科学家的大脑就行了,不一定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其实不然,这些人忽略了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初,一系列的实验观测结果进一步加剧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之间的矛盾,这为相对论的诞生提供了逻辑推动力。

让我们来看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这一实验旨在测量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然而实验结果却令人震惊——无论地球如何运动,光速都保持不变。这一结果直接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并对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间的协调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这同时,也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供了思路和实验支持。因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光速保持不变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由此可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当前,在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科学技术的成果更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我们就会创造出更好的实践环境和技术手段,积累更加完善的知识和人才储备,反而更加有利于基础理论的创新和突破。

最后说一下第③个问题:世界不是只有西方这么唯一的一个发展引擎?为什么世界今后的发展要向东看?要弄清楚这几个问题,有必要回顾一下西方发生文艺复兴的意义、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和辩证发展过程。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东西方文明又一次交流互鉴的成果,更是中华文明对文艺复兴的一次质的伟大超越!

【伟大意义】

欧洲的的文艺复兴,是发生在14至16世纪的一场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它不仅是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复兴,也是思想上的解放和哲学上的更加成熟,标志着人类大工业文明时代的开端,极大拓展和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这场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不仅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格局,掀开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崭新一页。从古希腊、罗马到近现代;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黑格尔,文艺复兴继承并发扬了从古希腊开始的理性,主要表现为探索、追求知识和真理,倡导、践行科学与民主,这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诞生了马克思主义——西方理性的精华和最高成就,也是西方对世界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尽管在实用主义哲学大行其道的当代西方文化中,对其极力排斥和歪曲,也难掩其真理的光辉。

【历史背景】

文艺复兴的发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结果。在文艺复兴(14世纪-16世纪)之前的宋元时期(10世纪-14世纪),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逐渐传播到欧洲,对欧洲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火药改变了欧洲的战争方式,指南针则为欧洲的航海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大航海为文艺复兴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资源的支持。

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就不会有文艺复兴的发生。文艺复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

【时代条件】

文艺复兴时期,地球上的其他文明,正处于蒙昧或停滞期,实力弱小,对西方文明的扩张没有抵御能力,这给了西方文明的发展一个窗口期。大航海时代,欧洲沿海的小国充当了主力,获得了与其自身面积和人口不相称的巨大的海外殖民地,垄断了了全球市场和贸易,使西欧部分国家的社会组织形式,由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科技持续进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制度得以建立,并在欧洲产生了连锁反应。

【辩证发展过程】

文艺复兴开启的西方现代化,是一个暴力和血腥的进程,依赖于殖民主义、奴隶制、战争、掠夺和支配。这一进程使欧洲和北美变得富裕,却令非洲、亚洲、拉美、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变得贫穷。所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否定和毁灭其自身的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摆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控制,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进入21世纪之后,新兴的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势崛起,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科技霸权和军事霸权。西方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矛盾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前的西强东弱,正在向现在的东强西弱转变,这种变化是深刻、持续、不可逆的。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演进,已经从朝气蓬勃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蜕变为腐朽没落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尤其是美国,他们唯利是图,热衷于钱生钱的金融游戏;他们到处掠夺、欺诈、操控;他们的媒体愚民、反智;他们的精英立志于从事法律、金融等虚拟经济。欧盟的实体经济,由于内部的种种问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已处于劣势。

上述这些西方与世界的外部矛盾关系,以及西方内部各种矛盾关系,各自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过程,是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未曾遭遇过的百年大变局,但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唯物辩证法发展的必然。五百多年了,世界应该掉头向东看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性】

{1.中华文明善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创造新的文明形态}

先看中华文明的文化发展脉络,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再到宋明时期的儒释道交互融合,又到近代以来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等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体系后的成功升级,其发展脉落清晰、稳定、深厚、均衡而全面,具有开放、包容、和平的特征。纵观中华文脉,有种清晰的精神内涵贯穿其中,那就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追求、坚定不移的韧性、善于吸收一切优秀文明的博大胸怀、始终如一向善的品格、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

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文明开始蒙尘。仁人志士奔走呼号,寻求救亡图存的真理,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创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通过学习西方最先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制度,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一个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系统学习和消化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有所创新。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军事工业,显著缩小了与西方的技术代差,为日后超越西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全世界的交往更加密切。中国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利用一些机会学习和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中国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与西方的技术代差更加缩小了。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更加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多措并举,攻坚克难,解决了诸多卡脖子的科技制约,实现了弯道超车,并在一些领域形成了对西方的技术代差这是中华文明在科技方面对欧洲文艺复兴的超越。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文化强国。我们的文化传统历来是以文化人、以德服人,中华文明具有崇高的道德荣誉感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将给世界展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引领平等互利、和合共生的世界文化新潮流,走向文明交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华文明在文化上对欧洲文艺复兴的超越!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文艺复兴是有阶级性,它兴起的内在原因,是新兴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它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中华文明在文艺复兴启动的人类新的发展历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本身就比欧洲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是更加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相比,更加公平、公正、自由、平等,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获得长久、持续、稳定的发展和进步。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是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空间站建设和运营,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小行星和彗星的探测研究,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和火箭技术,民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等等……其他国家虽然有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很多都没有落实。总之,中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成就,体现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先进的社会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航空航天项目是需要密切协同、持续投入、精密规划、科技人员接续努力的系统工程,它们的有效实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反观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强大的美国,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优势正在不断削弱,呈现出衰败的态势。例如:

1.美国航天飞机曾是载人航天的重要工具,但由于两次严重事故以及高昂的发射成本,航天飞机在 2011 年退出历史舞台。这使得美国在 2011 年至 2020 年期间,航天员前往国际空间站只能依靠俄罗斯的“联盟”载人飞船。

2.乘坐波音公司 CST - 100 飞船的宇航员遇到了返回地球的问题。在 2024 年 6 月的一次飞行任务中,CST - 100 飞船(即“星际客机”Starliner)在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过程中出现了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等问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认为驾驶该飞船返回地球风险太大,最终决定让乘坐该飞船到达空间站的宇航员 Butch Wilmore 和 Sunita “Suni” Williams 留在空间站,至今没有返回。

3.SpaceX 公司“星舰”最近一次的重大发射事故发生在2023年11月。当时是“星舰”的第二次试射,火箭第一、二级成功分离,但飞船在到达目标高度前爆炸。

4.在2024年3月“星舰”的第三次试射时,发生了火箭第一级“超级重型”助推器意外解体和“星舰”飞船失联事故。

5.美国2024年1月发射的游隼号探测器原计划登陆月球,但因燃料泄漏问题未能成功,最终在大气层中燃烧自毁。这一事件显示了美国在月球探测任务中面临的挑战。

美国航天之所以会事故不断,是因为资本在没有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愿意进行长期持续性的投入,导致技术积累的中断和科技人员的断档。所以说,社会制度先进与否,与人类的进步事业密切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它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希望,证明了社会主义在21世纪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人口规模的优势}

中国在人口规模上具有优势。中国有14亿人口,而欧美国家的总人口数不超过10亿。在中国经济腾飞的起步阶段,较大的人口规模可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充足的劳动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靠的是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因此,人口规模与科技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历来重视教育,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远超欧美国家的总和,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总人数也超过欧美国家的总和。这反映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优秀人才的基因库。显而易见,大规模的人口可以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在各个领域中,有更大的概率出现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个体,为科技进步提供动力;人口众多的社会中,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更加频繁,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经验和观点,相互碰撞和启发,有利于产生新的思想和创新成果。从文化繁荣方面看,人口规模大,通常伴随着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语言、艺术和价值观,相互交流融合,丰富了社会的文化内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树立“大人口观”、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观念,把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同制定实施生育支持和激励措施、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实现有机结合,提高人口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实效性。这为中国持续优化人口质量与结构提供了有效保障。

现代科学的分类体系越来越细致入微,知识体系越来越复杂精密,这些特点决定了需要数量庞大的科技人员来掌握和运用它们。如果一个国家拥有规模巨大的人口,而且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每年能够培养出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且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引导。这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必然越来越高。

{4.结论}

西方主导世界的时代即将落幕,但历史不会就此终结,人类前进的脚步也不会停止。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促成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结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的新形文明的伟大复兴,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促成的伟大文明成果,将带领世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由中国的人口规模、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战略能力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5.从文明交融的视角,看欧洲可能发生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在小说《三体》关于章北海对“欧洲第二次文艺复兴”相关情节的描述中,暗含着历史终结论——即现代化过程中对西方路径的单一依赖和西方文明优越论。小说的情节展开,是在文明冲突论中进行的。好在,这只是一本科幻小说,文明的冲突,发生在地球文明与虚幻的外星文明之间。那么,在现实中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处理文明之间的关系呢?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和包容性,而西方文明具有侵略性和排他性。当中华文明强大时,世界就会有更多的安宁;当西方霸权强大时,世界就会有更多的痛苦。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多次与崇尚武力、侵略成性的民族较量过,因此深深懂得:和平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威慑之上的。我们爱好和平,但绝不乞求和平!2024年9月25号,中国发射了一颗洲际弹道导弹,发出了捍卫和平的强烈信号。

纵观西方的发展史,从古希腊、罗马帝国,到欧洲列强的形成和争霸,再到近代欧洲的崛起,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历史、文化、民族的断裂性和动荡性。西方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文明,但这些文明都没有以大一统的政治实体的形式延续下来——现在欧洲的土地上生活的国家和民族,已经与以前的文明没有直接关系了。曾经的帝国,已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现在,欧洲还是小国林立,虽然成立了欧盟,但内部的深度整合还有待时日。欧洲的这种特点,搞好了,百家争鸣,有利于创新;搞不好,战乱纷争,就是世界的动荡之源。因此,欧洲文明难堪引领人类文明未来方向的大任,欧洲的前途在于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欧亚大陆的整合。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12月31日,中国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以及和平共处。这一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重要准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主席发表了主旨讲话,并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体现了中国对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以及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愿景。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为回应“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等重大时代问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2024年10月9号,国家高端智库报告《文明交融论——基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中华文明新主张》正式发布。报告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这些主张充分表明了中国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善意和诚意,描绘了人类文明间和平相处、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中国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同样在202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将沿海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一政策旨在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对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点晴之笔。西部大开发与欧亚大陆整合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中华文明的主要根脉在中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项目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从中国西部到欧洲的交通走廊建设,例如新亚欧大陆桥。西部大开发提升了中国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使中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西部地区成为连接欧亚大陆其他国家的重要枢纽,增强了中国与欧亚大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有助于中国在欧亚大陆的整合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推动欧亚大陆形成更加稳定、平衡的地缘政治格局。

中欧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清晰可见,欧洲应该认清历史与现实,在平等共商、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一同把欧亚大陆建设好。在经济和人文交往的推动下,就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样,中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应该在更深层次上展开。欧洲应该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中华文明的优点,摒弃零和思维,重新反思和挖掘第一次文艺复兴所恢复的理性,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突破第一次文艺复兴的阶级、文化和历史局限性,在理论和实践上开辟西方理性的新境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想,这才是欧洲发生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可能性和积极意义所在。

当然,从西方继续称霸的角度讲,所谓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就不是像我上面讲的那样了,而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复杂的实施过程的再次称霸全球。欧洲的沿海地区,尤其是西欧,是西方资本的发祥地,而美国统治集团的核心,其实还是西欧的昂格鲁萨克逊人。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资本称霸全球的代表是美国。如果美国霸权陨落,则标志着欧洲资本第一次全球扩张的失败。西方垄断资本集团不会甘心失败,他们是很想搅乱、拖垮全世界后回到故乡,“启动”欧洲的所谓第二次文艺复兴,然后重新称霸全球。这种情况下,美国将成为西方资本的弃子。所以,我们对西方发生第二次文艺复兴这个提法,也不能简单的嗤之以鼻。因为,这个提法其实也暴露了西方资本内心真实的想法。

总之,当今的世界形式,与第一次文艺复兴时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的西强东弱,正在向现在的东强西弱转变,这种变化是深刻、持续、不可逆的,也是符合事物的辩证发展规律的。尽管西方很狡猾,善于迷惑和欺诈,但中国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高超的战略智慧和战略定力,一定会识破西方的种种骗术。历史不会发生像西方垄断资本集团预想的所谓第二次“文艺复兴”,他们的前途命运在于放弃偏执,选择与中华文明合作。如果世界上要发生什么复兴的话,那一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才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针对《三体》的底层逻辑,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正是因为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并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创造任何一种文明的主体,无论是地球文明还是外星文明,一定是某种形式的智慧生物,因为单独的物质结构,比如说原子,是没有我们所说的智慧的。只有一定数量的物质结构,按照某种形式,组织成复杂巨系统,才会具有我们所说的智慧,才能创造出更高级的文明。所以说,智慧的本质还是某种物质集合的存在形式,智慧的来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加工和处理。如果有外星文明的话,也一定符合这个原理。否则,我们就会陷入唯心的神秘主义和虚幻之中。

科技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根本上脱离人类实践的科学技术,最终是虚幻的。我们在欣赏科幻小说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避免被打上科技神秘主义的“思想钢印”。

对现实的思考,是不能脱离历史的。我们分析了欧洲文艺复兴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和其辩证发展过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途,有了更加科学而坚定的信心。

优秀的科幻作品,凭借作者对现实科技发展趋势的深入观察和对科学理论的深刻理解,能够预测未来20~50年后出现的新科技。《三体》的第三部是2010年出版的,令人遗憾的是,通读《三体》之后,发现其对十多年之后,在中国已广泛应用的人脸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竟然一点都没有触及到。这不能不说是该作品的一个很大的缺憾,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作者对人类前途命运和中国科技发展潜力,持一种十分悲观的态度造成的。不仅如此,在小说《三体》中,几百年后中国的华北平原,已是一片荒漠(三体危机前就已经开始沙漠化),对比小说中描写的北欧“伊旬园”的种种美好,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与中国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完全相反。因此,这种预测完全没有科学依据,是一种主观臆断,十分荒谬。

综合起来看,小说的色调如此悲观,无论是神秘的质子,还是降维打击,其所谓的科学依据,就是现代物理学中的“弦理论假说”,这种理论没有实验支持,将来也无法验证,只是一种假说,或者说只是一种完美的“智力体操”而已。建立在这种假说基础上的各种推论,其实是空中楼阁,虽然玄妙,但不能当真。小说《三体》的情节展开,其实就是围绕这种假说的种种推论,因此只是幻想,没有科学依据。

总之,小说《三体》的情节虽然生动逼真、扣人心弦、逻辑严密,但与严肃的科幻小说相比,表现出的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理性,这对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十分不利。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是多么希望看到展现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严肃的科幻小说呀!我想,这就是我读完《三体》后的整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