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翦商》读后感:历史、文化与文明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2-31 08:08:3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翦商》读后感:历史、文化与文明

《翦商》的作者是青年历史学家李硕,这本书以“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为副标题,通过对上古时期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梳理,以及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为我们描绘了从夏到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的历史画卷。
书中以考古出土的尸骨、青铜礼器和兵器为线索,推测并还原了殷商时期大型的人祭现场,再现了这个历史深渊般的恐怖场景。这一过程中,李硕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研究功底和独特的研究视角。他面对文献欠缺、史书没有太多记载的难题,勇敢地从考古入手,用实际材料说话,力求对历史的真相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们现存的历史中,存在着太多的统治者的思想。但是,大地不会说谎,层层黄土下面,是大地母亲留给后人的真相。
此书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0,收到了众多读者的热烈反响和好评。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厚度和文学色彩,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了中国古代历史,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文化与文明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一、历史兴衰的启示
1945年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过“历史周期律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权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现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翦商》的跨度从夏到西周的建立,给大家全面展现了政权兴亡的全过程。
1.政权之兴,直接来自于军事上的成功。也可以这么说,军事上的成功,是一个政权得以兴起的最直接原因。从商灭夏和周灭商来看,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商是夏统治下的一个部落,周是商统治下的部落,打个比方说,商是夏的分子公司,周是商的分子公司,而且还二级子公司。分子公司能够兴起,主要还是母公司需要他们成长,来帮着自己取得利益。
夏实际是一个大型聚落和复杂社会,谈不上国家的概念。商汤之所以可以攻入位于二里头的夏都,一方面原因是夏的王族与铸铜族群的矛盾日益深化,铸铜族群与商里应外合,战而胜之。另一方面原因,商是个半游牧民族,民风彪悍,在长期的与自然斗争、与各族斗争中,形成了暴力、征伐、嗜杀的种姓,他们经常搬家,也跟各族产生过很多联系,是居中联络,搞好统一战线的不二族选,所以铸铜族群才选择了和商合作。
周以弱势兵力于牧野一战而胜,其主要原因也是商朝贵族的里应外合。另外周的战斗能力也是在线的,周作为专门为商抓俘虏的二级子公司,可以说平时小仗不断。然后,周昌还跟着商王一起出征过,期间学习了不少商军的战术战法,研究过大规模的兵团战术。姜尚又是长期混迹在殷都,通过工作关系还能掌握很多信息来源,为周军整体战力提升做了不少贡献。但是即便如此,周与商的军事力量相差的不是一点点。牧野之胜,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堡垒内部的分裂。
一个政权内部产生矛盾,作为弱势一方借助外敌力量是历史上常用的手段。但是,往往请神容易送神难。估计夏内部的铸铜族群和商族以箕子为首的贵族,最终也美想到,自己会养虎为患,虽然政治对手败了,自己也没有成功,却便宜了外人。
2.政权之变,来自于内部太多的利益纠葛。改革,历朝历代都在做,而且必须做,但是真正做成功的却很少。因为改革需要动太多人的利益,而且大多是既得利益者当权派的利益。其实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能卖力干活的没有机会干、干了也得不到好处,坐享其成的人不干活、还得需要别人养活。当不干活的人越来越多,干活的人越来越少,产生的价值总量也越来越少,最后当权的老大收不了税、养不了兵,渐渐就失去了统治力。
所以要变革,要解放生产力。商鞅变法,解放了奴隶的生产力,有功就赏,大家都去拼命。但是这就把贵族的权力剥夺了,大家都恨得商鞅牙痒痒,吃了他的心都有。但是老大孝公是最大的“贵族“,他全力支持,所以变法成功。张居正变法,也是有最高领导人的支持,才能推行下去。戊戌变法中,实际的老大支持的时候可以开展,慈禧一翻脸,立马玩完。
商朝中期也经历的变革,主要是对人祭传统的变革。把人作为祭品,是很反人性的。也许商朝中期有在位者良心发现,想要废除人祭。但是,人祭作为商族的优良传统,支持的人很多。在这两股力量的最终较量下,支持人祭的一方胜了。人祭传统保留了下来,而且越发不可收拾,等到纣王的时候,已经细化成了“周祭“,看来从古至今,每个统治者都想着留下点政绩,不管是实实在在的,还是不合时宜的。
3.政权之亡,来自于思想和暴力的结合。力量,存在于每个人民群众之中。它在平时显现的状态是老是耕作,挣口饭吃,养家糊口。但是当自己的努力无法保证自己的生命,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
商朝人祭,让周昌、周发、周旦,还有很多羌人部族感受到了强烈的恐惧,随着,商朝人祭KPI的增加,大家从怕死变成了干他丫得。以周昌为例,他的父亲、他的大儿子,都被商朝给献祭了,而且还吃了儿子的肉,仇恨的种子深深埋下。
但是大部分人是担心的,是不敢去拼命的。这就需要一个伟大的导师,在思想理论上引导大家,别怕,前方是光明的,一起来闹革命。周昌就是这样的人。他拘而演周易,最终形成了伟大的周昌思想,他还取代了商王,成为了上帝在人间的唯一联系人,在思想上抢占了商王的合法地位。最终,一呼百应,再加上商朝贵族的里应外合,一举干掉了纣王。
二、《易经》那点事
在《翦商》这本书中,作者李硕从多个角度对古典著作《易经》进行了独特的解读。首先,他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易经》是周文王对当时社会实践的记录,是对翦商的战略规划。其次,他提出,《易经》实际上反映了周文王对于当时社会实践的记录,包括了对翦商的战略规划。此外,他还进一步提出,《易经》是周文王用自己能看懂的语言体系写成的黑话合集,其中包含了大量内容。
《易经》作为儒家六经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从古至今经过很多人的解读,让人感觉高深莫测。看完作者对《易经》的解读,我觉得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研究。
一是从周昌记录事件的角度。爻辞中很多是周昌对具体事件的记录和占卜,很多词语现在解读起来很难说通,可以回归到周昌最原始的出发点来看。比如“贞“字是甲骨文中的“占”,代表占卜的意思,“孚”字是甲骨文的“俘”字,就是俘虏的意思,代表着周族为商务献祭俘虏的使命。从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入手,只讨论文王的《易经》,是最原汁原味的角度。
二是从总结经验规律的角度。卦爻辞纷繁杂乱的现象背后,是周昌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也就是从各种事件的演化过程中,总结提炼出规律性。把这些规律性记录下来,形成干事创业的标准,在遇事的时候进行占卜,根据卦象显示的吉凶决定行动的方向。我们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去学习研究易经,了解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
三是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文王演周易其实是对六十四卦做了爻辞的注解,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世界都没有记载下来,但是这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我们对易经的研究。六十卦已定,规律也是已定的,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和现实,从事物发展的角度去重新解读易经,给各爻辞形成新的注解,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人生指引。
三、文明的进化
本书的副标题叫“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华夏新生,就是华夏新文明的诞生。周灭商后,以杀戮和人祭为特色的华夏就文明戛然而止,取代它的就是周公营造的华夏新文明,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和重生。
周公消灭商人的人祭宗教,也消灭了与之配套的弱肉强食的宗教价值体系,打破族群血缘壁垒,不再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成是神创的贵贱之别。而是创出了“性善论”的政治-道德体系,强调“德“治,构建了世俗道德体系。直至周公五百年后的孔夫子,整理出了儒家六经,形成了华夏新文明的源代码。
从历史来看,周公的变革,是神权的退场,在中华大地上从此人王永远大于法王;战国的变革,是贵族的退场,形成了更加成熟的政治体制。跟其他西方文明相比,中国文明的进行早了几千年,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华夏文明延续到今天,包含了一代代文明守护着的付出和坚守。有人想要毁灭我们,有人想要出卖我们,有人想要渗透我们,但是最有人靠着对中华文明由衷的热爱,以生命守护着文明的传承。
文明传递今天,来之不易。作为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投身到对文明的守护中去。去学习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历史、创造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