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活着读后感11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11-16 07:48:34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人生包罗万象,既可贵又高尚

——《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长期以来,作者余华的作品都是源自于自我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余华都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华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他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说的高尚并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余华,他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应对苦难的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他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

这本书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遭受着的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这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

小说开篇以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一一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作者余华很喜欢让人物在故事里科普一些荒诞不经的知识,用黑色幽默,用戏谑对抗存在的荒诞。这些见识,既体现出他们的局限性,令读者忍俊不禁,同时又会为这种环境的艰苦升起一丝悲悯心。从而引发读者自我思考:总有问题层出不穷,总有难处让人不堪负重。但余华所写又不是完全沉重的,他笔下的人物没有在颠簸当中生死疲劳,反而因为那些磨难,使拥有的一切更显珍贵。这使作品有一种迷人的矛盾,让严肃和游戏融为一体,且毫无违和感。

生活是残酷,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残酷。但余华的人物,经历过后,并不会忘记惨痛,而是像福贵这样,对看起来不堪的过去反倒抱持一种异样的珍视。他们会像抚摸心爱的旧物一样,反刍过往的记忆,游戏一般欣赏自己的人生。哪怕亲人全都离自己而去,也会给老牛取个亲人的名字,让老牛继续替死掉的人陪着自己活下去。主人公可以在各种艰难险阻里撒欢,不管遭受多大的磨难都跟橡皮人似的快速修复。他们用坚硬的外壳抵御外界的侵害,但是又并不麻木。生活的磨难成了他们的历险记,惊心动魄里甚至能透出几分喜庆。都不知道这乐观是哪来的,但他们就是要这般茂盛地生长。余华极郑重地聚焦人生的苦难和孤独,对生活的爱惜几近于敬畏。

《活着》书中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承受与坚强,要活着,用顽强的意志力支撑自己,用不屈不挠的精神武装自己,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